第33章 發明異趣(7)(3 / 3)

還未等玻璃全部冷卻下來,兄弟倆就迫不及待地將它翻過來看效果。啊,一對緊張的麵孔正對著他們呢!一看,那對麵孔迅即換成了兩張笑臉——兄弟倆大聲叫喊起來:“成功了!”

這僅是初步的成功,錫箔鏡的映照能力雖然大大提高,但使用期限卻不長,要麼就是鏡背的錫箔部分裂紋,空氣侵入氧化錫箔,使鏡子出現大片灰暗;要麼錫箔幹脆剝落下來。

怎麼辦呢?又經過一番思索、研究、試驗後,他們決定用另一種金屬水銀來幫忙。水銀是一種很奇特的金屬,這不僅僅因為它是惟一的一種在常溫下呈液態的金屬,還在於它有非凡的溶合其他金屬成為液態合金的能力,就連金這樣的金屬也會被溶在水銀中,像錫這樣的金屬就更不在話下了。

最後成功的一天終於來了。在試驗作坊裏,兄弟倆先把平麵玻璃製成錫箔鏡,再把水銀倒在錫箔上,水銀慢慢地溶解錫,形成一薄層錫和水銀的合金“錫汞齊”。錫汞齊比錫箔更為致密,有很好的映照能力,而且幹後能很牢固地附著在玻璃上。在曆經十餘年艱辛後,世界上第一麵“水銀鏡”終於在達爾卡羅兄弟手中誕生了!

由於當時還不能製造大片的平板玻璃,所以製作出來的鏡子都很小,一般隻有火柴盒大小,巴掌大的都很難得。而且,為了壟斷掙大錢,威尼斯嚴密封鎖了穆拉諾島,不讓外人上島,也不準島上的人離去,以確保水銀鏡製作技術不泄露。因此,法國王後德美第西斯得到的書本大小的鏡子確實是異常珍貴的。

不過,因為法國人,鏡子很快就變得不那麼值錢了。由於王後特別鍾愛水銀鏡子,促使法國人出大錢買通了穆拉諾島上的守衛,讓三位製作鏡子的優秀工匠外逃到法國,從而使水銀鏡的生產技術大白於天下。後來法國人還設法製出了大玻璃,使鏡子有可能做得比書本還大。

鏡子以後在技術上的發展並不很大,在19世紀中葉,人們開始換用硝酸銀來製“銀鏡”;20世紀70年代起,英國的一家公司又換用鋁來代替銀鍍在玻璃上製鏡。現在我們使用最多的就是“鋁鏡”。

顯微鏡趣事

1590年的一天,荷蘭米德爾堡的眼鏡製造技師哈裏耶斯·詹森有事外出了。他的兩個童年的兒子——一對淘氣包,偷偷溜到了爸爸的作坊裏去玩。兄弟倆看到爸爸的工作台上有許多玻璃片,台上還放著一個銅管,這銅管是詹森用來製造眼鏡框的。哥哥順手拿了兩塊鏡片放到銅管兩端,對著一本書去看。

“快看呀,字母的一個小點大得像一隻蝌蚪啦!”聽到哥哥的咋呼聲,弟弟馬上搶過銅管,對著桌上的一根頭發看起來:哎呀,頭發簡直粗得像根鉛筆。

這時,爸爸回來了。聽著這小哥倆你一句、我一句興奮地談著剛才的發現,詹森將信將疑地走向工作台,拿起了那個銅管和兩塊鏡片,果然也看到了奇跡。於是,他開始有意識地進行這方麵的研製。不久,世界上第一台複式顯微鏡就在詹森的手中誕生了。它由一個雙凸透鏡和一個雙凹透鏡組成,前者作為物鏡,後者作為目鏡,鏡筒大約長4572厘米,直徑約508厘米。由於它的放大率遠遠高於放大鏡,人們將它稱做“顯微鏡”。

1628年,德國人衰納製成了一種新式顯微鏡。它由兩個透鏡係統組成,每個透鏡係統都起一個單透鏡的作用,最靠近物體的透鏡產生一個實像,通過作為放大鏡的第二個透鏡可以看到這個實像。衰納顯微鏡是近代顯微鏡的原型。

在顯微鏡的發明史中,最傑出的人物是列文虎克。

1632年,列文虎克出生於荷蘭德爾夫特市一位普通工匠家庭裏。16歲時父親去世,迫使他離開學校去阿姆斯特丹當一家雜貨鋪的學徒。每天夜晚,當雜貨鋪關門之後,列文虎克就去做他最感興趣的兩件事:一是讀書,書籍中上至星星月亮,下至螻蟻蚤虱的豐富知識,引起了他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二是磨製鏡片,在雜貨鋪的隔壁是一家眼鏡工場,他在那裏學會了磨製鏡片的技術,並樂此不疲。這兩項愛好為他成為一位器械發明者打下了必需的基礎——廣博的知識和精湛的工藝。

不過,有成功的基礎並不意味著就能成功,要摘到成功的果實還必須付出艱巨的努力。對列文虎克來說,成功是姍姍來遲的,當他即將步入老年時,才得到了鮮花和掌聲。

告別了學徒生活後,列文虎克回到了德爾夫特市當了市政府的看門人。看門這項工作收入低微,但較清閑。每天,他隻要定時到鍾樓上去敲鍾,以及定時開閉市政府的大門,這樣,列文虎克就有了不少空餘的時間。這期間,人們常常發現在列文虎克居住的小木屋裏,經常傳出“嚓、嚓、嚓”磨鏡片的聲音,他幾乎把全部的空餘時間都投入到顯微鏡的研製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