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偶然故事(1)(3 / 3)

可見,色盲病和色盲病人都是道爾頓偶然發現的。由於色盲病是道爾頓最早發現的,所以後人又把它稱為“道爾頓病”。

色盲病患者一般有5種。缺乏辨別紅色能力者叫“紅色盲”;不能辨別綠色者叫“綠色盲”;不能辨別紫色者叫“紫色盲”;紅綠兩色都不能辨別者叫“全色盲”。“全色盲”很少見。色盲是怎樣發生的,目前還不清楚,一般認為是先天遺傳造成的,即父母有色盲,其孩子就有可能是色盲。至於因視神經或視網膜得病引起的則很少見。男的比女的患色盲多5~6倍,這是因為先天遺傳有規律性,例如:父母若都有色盲,則其兒子必定是色盲,而女兒則是帶色盲病者,不一定是色盲。所謂帶色盲者,就是本人沒有色盲,但婚後所生兒子半數有色盲,女兒則半數是帶色盲者。所以男色盲比女色盲多。色盲病人不宜從事有關辨別顏色的工作。1875年瑞典發生過一起火車互撞事故,就是因火車司機是一位色盲病人所造成的,從此這種病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目前,還沒有治療色盲的好辦法。

誤診引出的成果

由於從1977年開始就未發現過天花病,所以世界衛生組織1979年10月26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莊嚴宣布:1979年10月25日為“世界天花絕跡日”。

這裏要講的,就是英國內科專家愛德華·詹納(1749~1823),由於一次偶然的誤診誤治而引出征服兩千多年來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惡魔般的疾病——天花的故事。

天花的傳染性如此之大,以致從前歐洲人一生中說不定在某個時候就有可能染上此病。它的毒性如此之大,足以使10%~20%的患者喪生,縱有幸存者,其中10%~15%的人也會終生留有嚴重的痘根。天花在北美、印度、中國和其他許多地區曾猖獗肆虐,這些地區的兒童都是常見的受害者。

人們為了找出預防天花的可靠方法,進行過許多努力。在很長的時期裏,人們知道患過天花的幸存者從此具有免疫力,即不會第二次再患天花病。在東方,這種觀察的結果導致出一種接種方法,即用從患有輕度天花症的人體內,取出病毒給健康人接種,其目的是為了讓接種過天花痘的人隻染上輕微的天花症,待病好後獲得免疫力。這種方法在我國叫種痘法,是約6世紀由中國人首先發明的,這也是人類最早問世的免疫法。其具體做法是:穿一下患過天花的人的衣服和用棉花蘸痘漿塞入接種兒童的鼻孔;或用幹痘痂研成細末吹到兒童的鼻孔裏。也有學者說,發明這一方法的時間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

這種方法在8世紀初由瑪麗·沃特利·蒙塔古女士引入英國,並在詹納以前很多年內在英國得到廣泛應用。事實上,詹納8歲時就種過天花痘。這種直接預防方法有著嚴重的缺點:有相當數量的接種者不是患上預期的輕微天花病,而是患上嚴重的惡性天花病,或給自己留下累累痘根,出現天花病致命發作的情況。

因此,尋找一種更好的預防天花病的方法顯然迫在眉睫。

詹納12歲起開始學醫,從1770年他21歲起就立誌攻克天花病。

1796年的一天,一位擠牛奶的姑娘內爾梅斯·薩拉發高燒昏迷,請詹納診治,詹納診斷為“天花病”。他知道當時天花病尚無良藥可治,為了安慰姑娘的最後歲月,他不得不對姑娘隱瞞了病情,開了幾片退燒藥,把姑娘打發走了。這似乎是一次偶然的“誤治”。

真是無巧不成書。過了幾天,詹納在醫院遇到並未死去而是健康活著的薩拉姑娘。這使他百思不解:為什麼“天花病”對她一個人如此寬容呢?於是他便到姑娘所在的擠牛奶場看個究竟。他在牛奶場發現,天花病不僅危害人類,還侵襲奶牛。牛出天花時,身上也長膿包,這包被稱為“牛痘”。當擠奶人接觸到這些膿包後,手指上也要長出一個個小膿包即牛痘。他還獲知,在整個奶牛場的人中,凡長過一次牛痘的人,再也不會得天花病了。詹納從中意識到,如果以上情況屬實的話,那麼給人種牛痘就是使之獲得天花免疫的一種安全方法。

他決定親自試驗。

1796年5月14日,詹納從薩拉姑娘身上的牛痘膿包裏抽取少量液體,直接注射在8歲男孩詹姆斯·菲普斯身上。如事前所料,這孩子患了牛痘,但很快得以康複。詹納又給他種了一次牛痘,果然不出所料,孩子沒有出現天花病症,即從第一次接種天花痘時取得了免疫力。他成功了!

經過進一步調查後,詹納在《天花疫苗因果之調查》裏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此書1798年非正式出版。該書出版後使天花痘接種方法迅速被人們采用。隨後他又發表了另外5篇論文,並為人們接受天花痘接種方法廢寢忘食地工作,常年四處宣傳。

天花痘接種方法在英國迅速傳開後,不久就在不列顛陸、海軍中強製實行。最終被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采用。中國後來也認為種“牛痘”比種“人痘”安全,於是也引進這一技術,用“牛痘”代替“人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