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為了在將來的實踐活動中收獲更大,常常練習騎馬、射擊、黑夜狩獵的本領,培養長途跋涉的堅強毅力。10歲那年,在威爾士海濱,他第一次嚐試了三個星期的獨立生活,細心察看了各種昆蟲、飛蛾和其他動物。14歲的時候,他又騎馬到威爾士邊境旅行了一次。這些活動,都增長了達爾文對自然現象的考察能力。
在自然界的廣闊課堂裏,達爾文顯然是一名勤奮的出色的學生。他十分珍惜學習的時間和機會。盡管一天的學習和活動已經十分勞累了,可是他仍然跑步回家,趕著去當哥哥的小化學實驗室的助手。達爾文一邊幫助哥哥做實驗,一邊看書。後來,就學著動手獨自操作,很快便掌握了製造幾種化合物的方法。
野外和實驗室的各種實踐活動,使達爾文的科學知識一天天地豐富起來,他更感到知識的海洋是那樣廣闊無垠,大自然好像一部永遠讀不完的“巨著”,醞藏著無窮無盡的秘密,等待人類一步一步去探索。
生活目標的更替
達爾文熱愛自然科學、勇於實踐的求知精神,在父親眼裏,卻是背叛家庭的行為。為了使兒子將來能成為一位高明的醫生繼承家業,羅拔·瓦爾寧把16歲的達爾文和他的哥哥一起,都送往愛丁堡學醫去了。
但是,醫學院的生活已經無法改變達爾文自幼培養的興趣和性格了。每當課餘或假日,他就奔向海濱、田野和高山。自然界的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簡直成了他的好朋友。
他很喜歡水生動物,常和同學們一起到紐亥文海邊或淡水湖去。他們和漁民一道撒網捕魚,捕撈牡蠣,並且製成各種標本,帶回來分析研究。
有一次,達爾文利用簡陋的顯微鏡,進行了兩小時的觀察和分析之後,發現了板枝介所產生的帶有鞭毛並能運動的幼蟲,而過去都被研究家們錯誤地認為是板枝介的卵。另一次,他又通過顯微鏡觀察到類似蠕蟲的海蛭的卵衣,而過去曾被人們認為是墨角藻幼齡階段的球狀體。於是,他把這兩項發現寫成兩篇論文,在當時大學生們所組織的自然科學研究團體“普林尼學會”上宣讀,獲得了大家的好評,這使年輕的達爾文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達爾文非常虛心好學。有一次,他聽說一位黑人擅長剝製鳥類標本,就立即前往拜訪和請教。他從黑人老師那兒學會了製作標本的技術,彼此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達爾文17歲那年的暑假裏,他和兩位朋友背上行裝,穿越北威爾士,作了一次長途徒步旅行。他們每天走三十英裏路,有時還攀登積雪的高山,常常累得喘不過氣來,可是達爾文的心情卻格外舒暢,他和朋友們捕獲和采製了很多不常見的鳥雀和植物標本。
醫學院的兩年過去了。
父親看到兒子的“習性”不改,非常惱怒,又把達爾文送進英國劍橋大學的基督教學院去學神學。
羅拔·瓦爾寧要達爾文專攻神學,目的在於使兒子成為高貴的牧師。但是達爾文卻想,將來當了鄉村牧師,倒可以借著閑暇的時間,去探索生物界的秘密。
神學院的生活開始了。有次上課,一個學生站起來問道:“老師,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生物是怎樣來的呢?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嗎?”牧師莊重地回答:“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上帝按一定的目的創造出來的。比如貓吧,被造出來是為了吃老鼠,而創造老鼠也正是為了給貓充當食物。這些動物,乃至世上的萬物都是不會變化的。你們看,上帝的智慧是多麼至高無上啊!”
這是達爾文從小就聽煩了的陳詞濫調,他覺得毫無興趣。所以,課餘時間他常常去找自然科學家,和他們一起談心,散步,做實驗,討論他真正關心的科學問題。在科學家們的關懷和指導下,達爾文學到了豐富的知識。同時,在神學院的三年中,他對昆蟲學的愛好也更加強烈了。不論嚴寒酷暑,風霜雨雪,都無法阻止他的腳步,許多地方都留下了達爾文考察活動的足跡。
達爾文在自傳中津津樂道地記敘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天,我正在為搜集昆蟲標本而剝削老樹皮的時候,突然看見了兩隻珍奇的甲蟲,立刻用兩手分別逮住了它們,正在這時候,我又發現了第三隻從未見過的甲蟲,真舍不得失去這寶貴的機會啊!我馬上把右手裏的那一隻甲蟲砰的一下放進嘴裏。哎呀!它分泌了一股辛辣的液汁,辣得我的舌頭發燒,使我不得不把它吐出來,它跑掉了,而第三隻甲蟲也沒捉到。”
小小的故事生動地反映了達爾文是多麼熱衷於生物學的研究,多麼珍惜每一次科學實踐啊!
1831年,22歲的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獲得了牧師的職位。但是,他的全部感情和誌向卻集中在生物學和礦物學上了。五年的大學生活,使達爾文更加熱愛自然科學。由於他長期注意實踐,堅持自學,虛心求教,因此不僅掌握了比較堅實的科學基礎知識,而且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為他參加環球考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遠洋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