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不朽豐碑(10)(1 / 3)

在鄉村一所破舊的農舍裏,一個憔悴的農婦躺在病榻上,痛苦地呻吟著。

沒有醫生,她的親人們默默地站在床邊,眼淚早已流盡,一切努力都是徒勞,他們的眼裏充滿了無奈和絕望,在牧師的臨終祈禱中,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親人在床上扭曲、掙紮,直至死亡。

這悲慘的一幕深深地印入一個6歲孩子的腦海,他叫巴甫洛夫,是牧師的兒子。

夕陽下,巴甫洛夫默默地跟在爸爸的身後,回家的路似乎那麼的遙遠,他的心和灌滿鉛般的腿一樣,沉甸甸的。

“爸爸,你救不了她的命嗎?”許久,巴甫洛夫才打破這令人窒息的沉默。

“是的……啊,但願我能救得了她的靈魂。”牧師歎息著說道。

巴甫洛夫的一生似乎由於這悲慘的一幕而決定了,他幼小的心靈好像已經明白,宗教神學隻能慰藉人的靈魂,而無法拯救人的軀體。

巴甫洛夫是個個性剛強的人,他要做一個降服病魔的獵手,為此在1870年他21歲之時,他終止了在教會學校的學習,考入聖彼得堡大學數理係生物學部。

生理解剖學教授齊昂豐富的知識和富於趣味的講授吸引了巴甫洛夫,他認識到研究動物的生理機能遠比做一個純粹的醫生更為重要。他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

“……這世界上冤死於疾病的人太多了,實在是人類的一大憾事。……可否準我放棄自然科學的學習,轉入醫學院從頭學起……”

1875年,巴甫洛夫進入陸軍軍醫學校,跟隨齊昂教授研究生理學。

巴甫洛夫超人的能力使他迅速掌握了生理學已有的知識,在齊昂教授的麾旗下,他覺得自己即刻將成為英勇的鬥士,向人類未知的奧秘挑戰。

可是齊昂教授忽然去了巴黎,巴甫洛夫像缺了主心骨一般。當那個滿臉橫肉、目空一切的繼任者出現在實驗室時,巴甫洛夫猶如吞了一隻蒼蠅,他一刻也呆不下去了。

巴甫洛夫辭職了,這意味著他走入失業者的行列。

他在大學寫的第一篇科學論文《論支配胰腺的神經》救了他。

俄國著名臨床醫師鮑特金在論文中看出了巴甫洛夫的才華,1878年,他向這位年輕人發出了邀請函。

巴甫洛夫帶著非常感激的心情來到鮑特金的臨床病理實驗室,由於他的才華,他成了實驗室實際的領導者。

1879年,巴甫洛夫完成了他第一個世界著名的手術——胰腺瘺管。

在巴甫洛夫之前,研究生理學的人,多采用一種叫“急性實驗”的方法。

生理學家欲研究某一動物器官的生理功能,需要將動物殺死,迅速解剖,將準備研究的器官拿出來研究。

巴甫洛夫不讚成這種方法,一是傷害了動物,二是實驗時,器官已停止了正常狀態下的工作,結論不一定正確。

有沒有一種方法,使器官不離開機體,也不作麻醉,就能進行觀察呢?

一個偶然的事故,給了巴甫洛夫很大的啟發。

一位叫聖馬丁的士兵,由於步槍走火,腹壁和胃部穿孔,醫生雖然救了聖馬丁的命,可是傷口卻長期不能愈合,隻好用紗布堵塞,才能阻止吃下去的食物外流。

一年半過去了,由於穿孔上緣的胃壁不斷增生,形成一個“瓣膜”,它將穿孔遮住,胃中的食物才不再外流了,但隻要用手指輕輕一按,就能將“瓣膜”按下去,使胃中的東西又流出來。這個穿孔就像一個絕妙的“窗口”,將胃的生理情況一覽無餘。

巴甫洛夫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他決定在狗身上照此製造一個“胰腺瘺管”,深入研究胰腺的生理功能。

一隻碩大的狗被麻醉後放到了手術台上,巴甫洛夫將狗的腹壁切開一個小口,做成胰腺瘺管,實驗時,分泌的胰液從瘺管流出,平時則把胰液引入十二指腸,使狗可以完全正常地活下去。

巴甫洛夫把這種實驗方法稱為“慢性實驗”法。

這個實驗成功後,巴甫洛夫又成功地給動物安裝了胃瘺、唾液腺瘺、輸膽管瘺等。

1888年,巴甫洛夫又做了著名的“假飼實驗”。

在給狗安裝了胃瘺之後,將它的食道切斷,在實驗台上,帶瘺管的狗前麵放著一個食盤,饑餓的狗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可是咽下去的食物半路上從食道切口處掉了出來,又落在食盤裏,這樣,狗雖然不停地吃,胃裏卻始終空空的。

巴甫洛夫通過胃瘺管發現,食物雖然沒有進入胃裏,但狗的嘴巴一動,一咀嚼食物,胃就開始分泌胃液,做好了消化的準備。

巴甫洛夫切斷狗的迷走神經,假飼就不再引起胃液分泌了。

他由此得出結論:胃液分泌受神經調節,動物咀嚼、吞咽引起的刺激傳到大腦,又經迷走神經傳到胃,經過這樣一係列神經反射過程,引起了胃液分泌。

多年的研究成果使巴甫洛夫寫出了生理學的權威著作《主要消化腺功能講義》,這本《講義》成了世界生理學家學習的範本。

1904年,55歲的巴甫洛夫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他是俄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巴甫洛夫沒有停止自己的工作,“研究大腦的活動規律”成了他奮鬥的又一個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他一直奮鬥了30多年,直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