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不朽豐碑(13)(2 / 3)

當時,她的父親正在考察一座古老的教堂,這座教堂地處沙漠邊緣,是古羅馬人於公元初期建造的,人稱“千柱城”。

考古隊的任務一是發掘教堂周圍,二是恢複教堂舊貌,多蘿西參加了這令人激動的工作。

多蘿西最感興趣的是繪製教堂內的嵌花地麵,這是一個細心而極富技巧性的工作,稍有疏忽,顏色就會出現偏差,達不到“複古”的目的。

對此,多蘿西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能,她無師自通,繪畫技藝足可以和專業人員相媲美,這使她備受鼓舞。

這是讓多蘿西非常留戀的日子,當時,她甚至想放棄對化學的追求,從事考古業。她的這些思想波動可以從她的自傳裏看出。

多蘿西的父親則冷靜而明智,具有教育學家的遠見卓識。作為名牌大學——牛津大學的畢業生,他對女兒的選擇有較為實際的看法。

多蘿西要上大學深造,這是確定無疑的,但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自然科學將比考古學更有發展前途。因此他建議多蘿西報考牛津大學化學係。

多蘿西聽從了父親的意見,否則她有可能成為一個二流的考古學家,而非一個名聞遐邇的諾貝爾獎得主了。

英國,有兩所舉世聞名的高等學府: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

要成為名牌大學的一名學生,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其難度足以令一般考生怯而止步。

多蘿西畢業於一所普通的中學,她所學的知識和牛津大學的要求相比,猶如中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但多蘿西是一個勇敢的姑娘,她非常自信,認為自己有能力架起一座跨越鴻溝的橋梁。

她為此開始了奮鬥,廢寢忘食。

除了所報的專業課程外,多蘿西還必須參加拉丁文和一門自選科目的考試。

拉丁文的學習耗費了她極大的精力,因為她從未學習過這種語言,但多蘿西還是憑著刻苦的精神和過人的天資靠自學掌握了它。

她把植物學列為應考的自選科目,並輕鬆地通過了考試。這多虧了媽媽在她幼年時所給予的啟蒙和以後的係統教育。

一個人如果認定自己奮鬥的目標,並為之做充分的準備和努力,那麼他離成功就不會太遠了。

1928年,多蘿西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化學係,她的第一個目標實現了。

但考古這個充滿魅力的事業仍強烈地吸引著她,她想方設法從父親那裏搞來一些發掘出的古物進行研究。直到開始從事X射線分析晶體結構的工作後,她才忍痛割愛,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專業上。

X射線是1895年由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的,1912年,德國物理學家勞厄發現了X射線在晶體中的衍射。後來,英國物理學家布拉格根據勞厄的發現,對一係列的晶體結構進行了分析和確定,並創立了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學。多蘿西鑽研的就是這門新興的學科。

顧名思義,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學是以晶體的結構作為研究對象的,這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領域,每一種晶體結構的確定,都需要研究者們拍攝上百張晶體的X射線衍射照片,根據這些照片進行複雜的數學推算和大膽合理的想象,從而得到晶體中原子或分子的具體位置。

晶體越複雜,所付出的勞動就越多,因此,如果沒有極大的耐心和深厚的知識,是無法涉足這一領域的。

在研究之初,多蘿西碰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她希望有成就的科學家能夠幫助她,因為她確確實實感到了在這方麵,她的知識是多麼貧乏。

1932年,多蘿西大學畢業後,她渴望到劍橋大學去深造,因為那裏有結晶學的權威——貝爾納教授。

恰逢此時,她在蘇丹認識的“約瑟夫叔叔”來到了英國,他對多蘿西的成長又起了一次決定性的作用。在他的推薦下,多蘿西的目的達到了,她因此走向了通往成功的大門。

到劍橋後,她不放過任何一次和貝爾納工作的機會。貝爾納常常感到很驚訝:這個年輕姑娘怎麼會有如此高漲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

貝爾納的研究範圍極為廣泛,對維生素B1、維生素D、胃蛋白酶和幾種性激素的晶體都拍攝了大量的X射線照片。多蘿西在他的身邊,學習了許多分析、研究晶體結構的方法和理論。後來,多蘿西曾充滿感激地說:她的成功離不開兩位科學家的無私幫助,一位是土壤化學家約瑟夫博士,他引導自己走進了化學神秘的殿堂;另一位就是結晶學化學家貝爾納教授,他交給了自己開啟奧秘寶藏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