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不朽豐碑(14)(3 / 3)

我們知道,化學反應是在分子、原子這樣的微觀世界裏發生的,要想建立合乎邏輯的理論,必須借助豐富的思考和想象。

在福井研究之前,化學界已經建立了一種化學反應理論,即“有機電子論”。這個理論對許多實驗現象有正確合理的解釋,但不適用於所有的化學反應,例如,對碳氫化合物的反應,就不能有令人滿意的解釋。

福井的目標是偉大的,如果他能建立起一個更好的化學反應理論,將是對化學界一個不可磨滅的貢獻。

福井陷入了癡迷的境地,廢寢忘食,猶如走火入魔一般。

因為晝思夜想,辛勤工作,福井累得瘦了一圈,但還是看不到一絲成功的跡象。

5年過去了。

1951年2月的一天,實驗室忽然發生了火災,損失了許多設備,房間也不能繼續使用了。

福井不打算終止自己的研究,他找到一個空蕩蕩的房間,準備作自己的臨時實驗室。

這天,他正忙亂地收拾屋子,腦子裏忽然閃電般掠過一個念頭:能不能用“軌道”這個概念來說明化學反應理論呢?

這個一瞬間產生的靈感使他茅塞頓開,他覺得像一道陽光撥開了重重迷霧,一切都顯露出來了。

在原子中,有一定數量的電子沿著一定的軌道圍繞著原子核不停地旋轉,如果能夠借用“軌道”這個頗為形象的概念,盡量正確地表現反應過程中原子、分子內複雜的電子運動狀態,無疑是最理想的了。

不久,福井就提出了一種新的化學反應理論——前線軌道理論。

從福井成功的足跡看,他的每一個決定似乎都源於一次偶然的事件:喜多教授偶然的一句話讓他報考了化學係;一次碳氫化合物的反應讓他發現了自己追求的目標;又是一個偶然的靈感,使他創立了一個新理論。

但偶然性寓於必然性之中,如果福井沒有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和善於思考、想象的能力,成功隻能像過眼煙雲。

福井對自己的成功則有一個很著名的觀點,他說:

“科學的直覺是在和大自然的直接接觸中培養出來的……隻有盡量在幼兒時期與大自然親近,才能比較有效地培養出科學的直覺。”

福井的理論在創立之初,並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他的理論才逐漸被人們承認和接受。30年後,即1981年,福井才因為這一理論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獲獎時,福井已是一個63歲的老人了,當舉國上下齊聲讚揚他、記者蜂擁而至時,福井沒有談論自己取得的成績,而是以感激的心情談到了他的妻子——福井友榮。

成功的背後堀江友榮在戰爭後期是京都大學哲學係旁聽生,1946年在一位教授的家裏遇見了福井。

初次見麵,她對福井的印象並不好,這個年輕人臉色黝黑,穿著一身舊外套,腳蹬一雙舊皮鞋,無論如何看不出一點瀟灑之處。

幸虧她的表兄極力撮合,堀江小姐後來慢慢看到了福井的優點:好學、上進、有學問,而這正是她所追求的。

1947年,堀江和福井結婚了。

當時的日本,物資缺乏,物價飛漲,像許多家庭一樣,福井家的生活是困難的。

福井如果利用業餘時間掙點外快,是可以緩解家庭困難的,但他一心投入研究工作,根本顧不上這些。

這樣一來,生活的重擔就落在了他的妻子身上,她承擔了全部的家務,還抽時間到外麵幹點零活,以貼補生活費用。

夏天的晚上,天氣悶熱,蚊子又多,福井家沒有電扇,妻子就坐在他的身邊為他扇扇子,讓他能夠安心工作。

有了孩子後,妻子就把孩子背在背上幹家務,總之,不讓福井有一絲分心。

艱苦的生活一直過了二十多年,福井家的條件才好轉,他的妻子也從沉重的家務中解脫出來。

每當想起妻子做出的犧牲,福井總是激動不已,感慨萬分。

1981年12月在瑞典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後,福井夫婦被邀請出席斯德哥爾摩大學學生聯合會主辦的晚會。晚會上,司儀指名要福井做一次即席演講。福井則拉過自己的妻子,兩人低語了幾句,合唱起一首日本童謠《紅蜻蜓》。剛唱了兩段,暴風雨般的掌聲就響徹全場,這首曲調流暢、熱烈真摯的兒歌將東、西方人的感情緊緊連在了一起。

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有人曾問福井:成功的奧秘是什麼?

福井說:

“在廣闊的大自然中培養科學的直覺,同時涉獵浩如煙海的知識寶庫,在這方麵,做得越好,成功的機會也就越多。”

福井的話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