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維葉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特別善於總結他人的經驗來豐富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在研究了林奈的分類係統以後認為,可以把具有相關特征的生物類群進一步歸納為比綱和目更大的類群——“門”。按照居維葉的這種設想,自然界中的所有動物都可以歸入四個門,這就是:脊椎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和輻射動物門。這種把動物的內部結構作為主要依據的分類方法,就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即:動物的內部結構較之於外表特征更能準確反映其本質特點。時至今日,當時居維葉所寫的關於脊椎動物門(魚綱)的著作《魚類史》,仍然是公認的現代魚類學研究的基礎。其中對魚綱的“目”和“亞目”的分類敘述一直沿用至今,與當代的研究也有相當程度的吻合。當然,居維葉所持的是物種不變觀點,所以他始終堅持動物的這四個類群是固定不變的觀點,隻是承認在類群內部存在一定程度的進化可能。居維葉反對“物種會發生持續的進化”的觀點。在他看來,地球上生活著的生物,每隔一定階段就會遇到一次巨大的災難,導致生物的大量死亡甚至是物種的滅絕。而每次經過這樣的災難之後,一些生物又會從其他的地方遷移過來,重新生活在這裏。1817年,居維葉又發表了《按結構分類的動物》一書,這部書會書總共有5卷,是居維葉關於動物分類的傳世之作,書中記載了他的主要學術思想和觀點。
在科學事業上的成就,使居維葉的社會聲望與日俱增。在拿破侖執政時期,居維葉曾擔任過教育總監,並負責創建了新的巴黎大學。1824年,卡爾五世執政時還任命居維葉做法國非天主教教育部長。甚至在複辟時期,居維葉也被封為男爵,做過樞密院的顧問。他在晚年還曾被邀請出任內閣總理職務。不過,當時的居維葉已經垂垂老矣,是60多歲的人了,所以,居維葉並沒有赴任。
1832年5月13日,居維葉在巴黎逝世,終年63歲。他在自己的一生中,致力於研究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和動物分類學等領域的科學問題,對生物學在這些方麵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與居維葉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另一位著名學者聖伊萊爾(Saint——Hilaire,Etienne Geoffroy de,1772—1844)也是法國一位傑出的脊椎動物專家。他於1772年4月15日出生在法國的埃當普。青年時期曾參加考察埃及的活動。年僅21歲就擔任了巴黎自然博物館的教授。
聖伊萊爾在1818年發表了《解剖哲學》一書,此後還出版過《動物學哲學的原則》等著作。
他的研究領域幾乎與居維葉完全相同,並且和居維葉私交不錯,是一對好朋友。然而,聖伊萊爾在比較解剖學、胚胎學和古生物學研究方麵所持的觀點卻和居維葉很不一樣。他認為,大自然給所有的動物都配置了相同(功能)的器官,並且數量相等。隻是由於大自然同時又大大地改變了這些器官的性狀甚至功能,這樣才有了多種多樣的動物界。聖伊萊爾甚至認為昆蟲的腹神經索和脊椎動物的脊髓相當;節肢動物的用來跑動的分節附肢和脊椎動物的分節脊椎是源自一種結構。
聖伊萊爾堅信物種是可以變化的。但是他又並不以拉馬克的思想為藍本來解釋物種的可變性。他更看好環境條件對生物體產生變異時的影響。例如,在解釋爬行動物是如何進化成鳥類的問題上,他認為當時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減少和氧氣成分的增加是重要原因。在物種可變還是不變這個問題上,聖伊萊爾和居維葉的分歧越來越大,終於發展為公開的論戰。
1830年2月15日,在巴黎科學院的一次會議上,聖伊萊爾從為兩名青年動物學家的論文進行辯護說起,向居維葉的物種不變論提出了挑戰。他認為這篇論文中談到的脊椎動物具有“同一結構”的觀點,是與自己的一貫見解相符合的。因為,此時聖伊萊爾已經開始使用“同功器官”這個概念。並且這個概念和現在通行的“同源器官”概念當時在使用上確有一定的聯係。
在巴黎科學院的這次論戰最終還是以居維葉取勝而告終。1830年2月22日,居維葉明確否定了動物具有“統一結構的設想”,認為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推論,不足為據,當然也就不能證明生物是可變的。
聖伊萊爾的生物可變觀點雖然沒有占據上風,但在他之後又有許多科學家發表了生物可變的論著,他們對於生物進化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都是有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