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手華佗
著名曆史小說《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說了這樣一個故事。關雲長在樊城一戰中,右臂被毒箭射中,而且箭毒已滲入骨頭,整個右臂也已青腫,不能活動。關公為了不貽誤戰機,不肯撤至荊州休息。全軍將士正在為這件事著急時,有一個醫生來到中軍帳前,願為關公治病,這位醫生看過傷勢之後,決定立刻進行手術,可又擔心關公受不了疼痛。關公笑著說道:“吾視死如歸,有何懼哉?”關公喝完幾杯酒,一麵與馬良下棋,一麵伸出右臂讓醫生進行手術。這醫生用一把鋒利的刀將皮肉割開,見到箭毒果真已滲入骨頭,就用刀在骨頭上刮箭毒,悉悉作聲。箭毒刮幹淨後,敷上藥,用線再將皮肉縫好,順利地結束了手術。又過了些日子,關公的箭傷就痊愈了。
後人有詩說:“治病須分內外科,世間妙藝若無多。神感罕及惟關將,聖手能醫說華佗。”
這位醫生正是生活在東漢末年的華佗。華佗,別名敷,字元化,沛國譙郡,今安徽省縣人。
華佗年輕時曾到徐州遊學,是個精通我國古代醫學經典著作,並且知道養生之道的一位書生。他淡薄名利,不求富貴,沛相陳宮曾薦舉他做孝廉,太尉黃琬也想召他做官,可都被他拒絕了。他鑽研醫術,寧願在民間做個醫生,為百姓解除病痛疾苦。他行醫的足跡遍及現在的安徽、山東、江蘇、河南等地,深受群眾敬愛,享有很高聲譽。
我們都知道,病人在動手術之前,麻醉師一般會根據需要對病人進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有人以為麻藥是近代才有的,其實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中國,著名的外科醫生華佗,就已經在使用全身麻醉病人的方法了。
前麵講的“關雲長刮骨療毒”的故事,可能有些依托附會。但史籍《後漢書》裏記載了華佗遇到身體內部發生病變、針灸、吃藥都不見效用的患者時,他先讓病人用酒將自製麻醉藥麻沸散和勻服下。過一會兒,病人漸漸醉倒,沒有知覺時,用刀在患病的部位割開皮肉,見到有膿液或積水,就想辦法取出。如果是腸胃的疾病,則先將腸子截斷,清洗,去除積聚的髒東西或是其他引起疾病的東西,然後再縫合,塗上他自己配製的藥膏,四五天以後傷口就會愈合,再過一個月創傷就會完全平複。用科學的觀點看,華佗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而且他的手術步驟也是真實可信的。
有一次,一名船夫來找華佗看病。這個船夫的肚子痛得非常厲害,華佗經過診斷,認為問題出在脾上,而且他的脾髒可能已經爛掉了一半,必須盡早割掉。船夫同意了。華佗拿出一包麻沸散,讓船夫和在酒裏喝下去。過了一會兒,船夫像喝醉了似的昏昏沉沉地睡了過去。華佗拿出手術刀,迅速地把船夫的肚皮剖開,看到果然是脾髒爛了一大塊。華佗敏捷地把爛脾切下來,止了血,又迅速地把船夫的肚皮縫合好,在傷口上塗上生肌收口的藥膏。船夫醒來以後,肚子不再疼痛難忍了。華佗又給船夫開了些藥,經過大約一個月左右的服藥、調養,傷口漸漸愈合,肚子也不痛了。
這裏華佗使用的“麻沸散”,就是一種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藥,用酒衝服是為了增強麻醉藥的效力,因為酒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麻醉作用。“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記載的麻醉藥品。根據《華佗神方》中記載的麻沸散,是由羊躑躅、茉莉花根、當歸和菖蒲這四味藥組成的。歐洲人發明麻醉藥,則是19世紀中期的事,據今不過一個半世紀。在這之前多采用放血的方法。但是,血流多了人會暈過去,再進行手術就極為危險,病人多半會死亡。1842年,法國人黑克曼開始用二氧化碳作為麻醉藥,可這二氧化碳隻能用來麻醉動物,在人身上不能用。1844年,美國人柯爾頓用一氧化二氮(也就是笑氣)作為麻醉藥,效果也不理想,直到1848年,從美國人莫爾開始使用乙醚來做麻醉藥。現在的西醫動手術前,仍會使用乙醚來麻醉全身,西醫所用麻醉藥至少比華佗晚了1600年左右,可見華佗不僅僅是外科醫學的鼻祖,也是藥物麻醉的先驅。
華佗精通各種醫術。在臨床診斷方麵,他是利用觀形察色來決定病情輕重的。對生命垂危的病人,他用“虛脫,發紺,浮腫,神誌不清,呼吸困難”等詞準確描述病人的麵容、顏色和行為舉止等。
例如鹽瀆(今江蘇省鹽城)有一個叫嚴昕的人,他視酒如命。華佗對他說:“從你的臉上我看出了病兆,奉勸你少飲些酒。”嚴昕對華佗的話不屑一顧,結果一次喝完酒後,行車數裏,就因為頭暈目眩而從車上摔下來,回家便死了。還有一次,華佗看見一個名叫梅平的軍官臉色發青發紫,華佗斷定梅平五日內將會死亡。結果事實也正如他所說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