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主要是指觀察病人的表觀現象。比如:神色、形態、舌苔、大小便和其他排泄物等。
聞診主要是指用耳朵聽病人的語言、呼吸、呻吟、喘息、咳嗽等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用鼻子聞病人的口氣,痰涕和大小便的氣味等。
問診主要是指詢問病人的以往病史,發病經過,現在的病情,生活習慣以及服藥治療後的反應等。
切診則包括脈診和觸診兩方麵。主要是指為病人號脈、把脈象,並觸摸病人的皮膚、胸部、腹部、脅肋等處,感知有無異常情況。
在行醫過程中,“四診”必須綜合運用,互相參證,才能全麵了解病情,作出準確的診斷。
這“四診”方法從扁鵲開始直到現今,兩千多年一直都在使用。仔細想想,它也確是有其科學道理的。我們現在都知道,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是或多或少地和周圍的其他事物聯係著。如果人的內髒出現了病變,在體表的部分組織器官上也就會有所反映。例如現代醫學已經證實,膽汁中含有消化分解脂肪的物質,如果一位肝髒出現病變的人,膽汁分泌不足,那麼他一定不願多食油膩的食品。再比如一個人長期因為工作緊張和睡眠不足,就不會有滿麵紅光的情景,若再加上營養不良,則定會出現臉色發青發黃的現象。據史書上記載,扁鵲也正是通過對病人的“四診”,即從望、聞、問、切入手,對病人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病症有較全麵的了解,再經過綜合分析研究,才對病人的病症作出判斷。並根據病情采用針刺,熱敷,服藥,動手術等多種方法治療。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隻靠“四診”就能準確地判斷病人的病情,真是很了不起的。以至於後人形容一個醫生有高明的醫術則稱他為“扁鵲再世”。
扁鵲的醫術名聞天下。他到處遊曆,長期在民間行醫。一次,他來到邯鄲地區的趙國,這裏婦女患病人數較多,扁鵲就主治婦科。又一次,他來到洛陽地區的周國,這裏民俗多尊重老人,而老人多是耳目不靈的病症,扁鵲就主治五官科。在鹹陽地區的秦國比較重視小孩,他又主治小兒科。扁鵲的醫術全麵而精湛。他結合不同地區的特點,醫治不同類型的病患。在百姓當中,無論男女老少找他看病,他都會熱情,認真,負責地為他們醫治,老百姓也非常信任他,熱愛他。
在扁鵲生活的那個年代,有許多實際問題人們都無法給予科學的解釋,所以不少人就相信有鬼神,並且認為生病就是鬼神在作怪。當時有一類以迷信為職業的人,被稱為“巫師”。巫師自稱能夠通過一些方法讓鬼神附體,或是其本人可以和鬼神通話,其實這是統治階級用來統治人民、愚弄人民的一種手段。巫師中有自稱能給人看病的巫醫,因此不少人在生病後常請巫醫來治病。其實,巫醫治病一不問病情,二不把脈,隻是裝神弄鬼、瘋瘋癲癲、唱唱跳跳、畫符念咒。他們把一些根本不治病,甚至現在看來還有害的東西給病人吃,並說這些符水、泥土之類的東西是神仙賜予的靈丹妙藥。許多無知的百姓就這樣白白地死在巫醫的手中。扁鵲根據自己多年積累的醫學知識看到巫醫這樣害人,非常氣憤。他勸導人們要相信醫生而不要相信巫醫。可是春秋戰國時代,巫師都是統治階級豢養的,他們的勢力很大,有時甚至能隨便就把人處死。像扁鵲這樣勇於反對巫醫,堅持唯物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鬥爭精神確是難能可貴的。
也正是因為扁鵲的醫術高明,又那樣敢於反對巫醫,所以巫醫都把他看成是眼中釘,肉中刺。一次,扁鵲行醫來到秦國(即現在的陝西省一帶),國君秦武王早就聽人說扁鵲的醫術如何高明,於是就請他來看病,扁鵲看完病後開了藥方,可秦武王卻不敢馬上吃藥。對扁鵲不滿的巫醫對國君說:“扁鵲會有什麼真本事,請大王不要輕信他呀!”秦武王更加猶豫不決。
扁鵲很是生氣。說道:“大王既然聽信巫醫的言論,又何必找我來看病呢?”他將手中的砭石(古時切開皮膚排膿或放血的手術用工具)一扔,拂袖而去。
扁鵲熱心並認真地為百姓治病,名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好。秦國的太醫令(管理國家醫療衛生的長官)李醯自知醫術不如扁鵲,嫉妒憎恨之心竟然驅使他派人在扁鵲離開秦國回老家的路上把扁鵲刺殺了。
對於扁鵲的去世,人們感到十分惋惜,老百姓懷念他,敬仰他,尊稱他為“醫學祖師”。
在學習前人的醫學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依據看病中積累的經驗,發展了經脈的許多內容,其中尤以發揮脈法最有成就,為後世所稱頌。今天中醫把脈的理論和方法,就是由扁鵲奠定的。扁鵲通過把脈,就好像能把病人作了透視一般,可確切知道是哪個髒器有病。
扁鵲一生總共收了9個弟子,正是這9個弟子將扁鵲的高明醫術流傳下來。到了漢代,有人把扁鵲的醫療經驗和理論加以收集整理,又加上後人學習的心得體會,寫成一本書名叫《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