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與生理學家相約(2)(2 / 3)

華佗臨死前一天,把記錄他一生行醫經驗的幾部書拿出來,交給看管他的獄卒,希望這些多年積累的寶貴資料能流傳下來。可這個獄卒膽小怕事,不敢接受。華佗隻好眼含淚水,燒掉了這些資料。

華佗的醫學著作有《觀形察色並三部脈經》一卷,《枕中灸刺經》一卷,《華佗方》十卷,《華佗內事》五卷,均已散失。但在王叔和的《脈經》和後世《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都可以看到華佗論脈和診病的一些方法。

藥王孫思邈

我國隋唐之際,在京北華原(今陝西省的耀縣)出現了一位被後人尊稱為“藥王”的高壽名醫——孫思邈。孫思邈生於公元541年,公元682年逝世,活了141年。在中國醫藥史上,孫思邈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對國內外的醫藥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孫思邈所以能在醫藥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這與他刻苦學習而有廣博的學識;不倦地實踐而有豐富的經驗;對已有的醫藥成果,在繼承中弘揚和創新;給人治病,有高尚醫德,都息息相關。

孫思邈自小體弱多病,飽嚐疾病折磨的痛苦。為了給孫思邈看病吃藥,家裏耗盡了原來較富裕的家產。他的家鄉幹旱缺水,土地貧瘠,群眾生活十分貧困。鄉鄰們受傷得病,或因缺醫少藥耽誤診治;或因無錢治病斷送性命的也累見不鮮。孫思邈從自身的經曆和周圍鄉鄰們的遭遇中,感受到隻有當一名好的醫生,去解除病人的痛苦,才可給人們和自己帶來歡樂。他從18歲起就立誌學醫,20歲以後便專心行醫為鄉鄰診病。

從小聰穎的孫思邈“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但當時的社會風氣鄙視從事醫藥的人,讀書為的是求官。而孫思邈刻苦讀書,博學廣識,為的是學好後從事醫藥事業,解除人們的病痛。他從醫的堅定誌向從沒動搖過。隋唐二代曾有三位皇帝要他赴京城做官,孫思邈或是借口身體有病推托,或是逃避隱居山林。在曆史上,由於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對儒、道、佛三教(即孔子、老子、佛家三派的學說)有不同的對待。孫思邈則對這三家的學說兼收並蓄取其精華,不僅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在思想方法中更多地具有了樸素的辯證法和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向。孫思邈認為行醫要能夠“上以療君親,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他認為“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這是受儒家忠孝君親的思想影響。搞學問作事業必須自己親自去做去實踐,這是受老子“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的影響。孫思邈在《大醫習業》中明確指出:“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古今之事;不讀諸子,觀事則不能默然而識之;……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由此不難看出道家思想是他汲取的重要來源。對於佛經,孫思邈也十分崇尚,他說:“不讀內經(佛經)則不知道慈、悲、喜、舍之德”。在《大醫精誠》中他寫道:“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這些正是孫思邈有高尚醫德,並在行醫中躬行,對醫術要精益求精的思想基礎。

孫思邈認為人的生命比千金還重;開方救病人的性命,醫生的德行超過千金。從這裏不難看出孫思邈重視醫生的高尚醫德,也同樣重視醫生的精湛醫術。他主張不管病人是官還是民,是富還是貧,病人不論與自己的關係是親還是疏,不論病人的年齡大小,隻要是病人都要一視同仁。在治病時扶貧濟困,從不計較。

有一窮困的莊稼人,久患腰腿痛,嚴重影響生計。他慕名來找孫思邈看病。孫思邈給他把脈問診後又檢查了患處,當即在莊稼人的患處紮了幾針,這莊稼人頓感病情減輕許多。孫思邈又開了藥方,讓他吃幾付湯藥。很快莊稼人就恢複了健康。為答謝孫思邈的醫治之恩,莊稼人東挪西借揍了些銀錢,拿來酬謝孫思邈。孫思邈麵帶微笑,把銀錢又塞到莊稼人手中,說什麼也不肯接下來。這莊稼人十分感激,心裏又過不去,就挖了棵小杏樹栽在孫思邈家西側的山崗上。以此來表示對孫思邈的治愈之恩的感謝。孫思邈為窮苦鄉鄰看病。從不計較診金。那些被他治愈的窮困鄉鄰們,爭相效仿莊稼漢的辦法:病愈後就在孫思邈家西側的山崗上栽棵杏樹,表示感謝。不幾年滿山遍野的杏樹蔚然成林。人們用“杏林春滿”來讚頌孫思邈以醫濟人的高尚醫德和精湛的醫術。至今人們也用“杏林春滿”來表彰那些具有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的中醫大夫。

孫思邈對古代醫學典籍刻苦學習。他繼承前人的經驗,又不拘泥守舊,靈活運用已有成果,又勇於開拓創新。漢代名醫張仲景有當歸生薑羊肉湯。經孫思邈化裁後成羊肉當歸湯、羊肉杜仲湯、羊肉生地黃湯、黃芪建中加減羊肉湯等。這樣就擴充了原方的治療範圍。孫思邈還大量涉獵其他外來的醫學精方,補充自己。如匈奴的“露宿丸”、印度的“耆婆萬病丸”、波斯的“牛乳汁虛方”、“佛家的“阿伽陀圓(丸)”、兄弟民族的“蠻夷酒”等等都予以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