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生理大發現(5)(2 / 3)

富有魅力的目標吸引了許多科學家。我們相信,再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這些光輝的理想,一定會變為燦爛的現實。

五、生物進化論的發現

1859年11月的一天,在英國倫敦,人們紛紛湧向書店,購買一本剛剛出版的新書——《物種起源》,初版1250本書在發行的當天就被銷售一空。原來不甚願意承印這本書的出版商喜出望外,接著再版3000本,又很快告罄。購書的要求從美國、德國紛至遝來……“我完全相信,物種不是不變的”,“一切生物都不是神創的,而是少數生物的直係後代。

”書中的觀點震撼了世界,動搖了禁錮人們思想許多個世紀的神創論。

這本書的作者,就是英國偉大的博物學家查理·達爾文,是他完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進化論。

達爾文並不是最早提出進化論的人,在他之前,已有許多科學家、哲學家提出進化論的思想了。

向神創論挑戰

地球上的生物是從哪裏來的?為什麼會有千千萬萬各不相同的物種?自古以來,這個問題就引起人們不斷的爭論。

古希臘的阿那克西曼德曾猜測:“人是由魚變成的,是從水中到陸地上來的。”這可以說是進化思想的最早萌芽。

但是長期以來,統治人們思想的還是人和萬物都是由神創造的說法,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神創論。

基督教的經典《聖經》第一篇《創世紀》中這樣記載著,地球還有地球上的生物是上帝用6天時間創造出來的。上帝用泥土造出了男人,又用這個男人的肋骨造出了女人,然後又造出了樹木、走獸、飛鳥、爬蟲等各種生物。每一種生物都是上帝有目的創造的。貓被造出來是為了吃老鼠,老鼠被造出來是為了給貓吃。而這些生物又都是為人服務的:貓所以吃老鼠,是因為老鼠對人類有害。物種是不變的,上帝開天辟地時創造出多少個物種,現在就有多少個物種。這就是神創論。

那時候,誰要是反對《聖經》,和《聖經》的說法不一致,就被認為是大逆不道,將遭到教會的嚴厲處罰,甚至被判處死刑。最早研究血液循環的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宣傳日心說的意大利哲學家布魯諾,都因觸犯了《聖經》,而被燒死在火刑場上。

但是真理是壓不住的。18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胚胎學、解剖學的發展,上帝創造萬物和物種不變的觀點,遭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懷疑和反對。

法國博物學家布豐研究了大量的動植物和化石後,提出生物是在變異的。他認為,地球曾經是一片汪洋,先有水棲生物,後來才發展出陸棲生物,並隨著熱帶、溫帶、寒帶光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物種。

可是,後來在宗教的壓力下,布豐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觀點,違心地宣布:“我沒有任何反對《聖經》的意圖,我放棄我的著作中所有可能與摩西故事相抵觸的看法。”

德國自然哲學家和胚胎學家沃爾弗從胚胎學角度向物種不變論發出了挑戰。按照上帝創造萬物的觀點,上帝一開始把人造成什麼樣,人就永遠是這種樣子。因此人在胚胎期間就應該具備完整的心、腦、五官、四肢等,是一個縮成胚胎般大小的小人。可是沃爾弗在研究雞胚胎時發現,生物的組織和器官是在發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俄國胚胎學家貝爾進一步發現,所有脊椎動物的胚胎都很相似,因此他推測,它們很可能有共同的祖先。德國解剖學家梅克爾則提出,從胚胎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物種的發展過程,比如人的胚胎早期也有腮裂,這表明人是由魚發展進化而來的。

英國醫生和博物學家伊內茲馬斯·達爾文,即查理·達爾文的爺爺,也都提出過類似的進化思想。

而第一個提出完整進化論思想的則是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

拉馬克的進化論

1744年,在法國一個小貴族家庭中誕生了他們的第11個孩子,他就是拉馬克。父母為使他日後成為一個牧師,送他到教會學校讀書。可是,後來在對自然科學的研究中,這個虔誠的宗教信徒變成了一個離經叛道的進化論者。

拉馬克早年從事植物學研究,他曾是布豐的弟子。他撰寫的《法國植物學》奠定了他在法國科學界的位置,被選為科學院院士。1794年,當他已經50歲時,開始轉向無脊椎動物的研究。

拉馬克的研究對象不僅有活的動物,還有古代的化石。

按照《聖經》的傳說,一個英國主教曾計算出,上帝造物的時間是公元前4004年10月12日上午9點,可是,化石卻告訴拉馬克,古代生物的存在至少有幾萬萬年以上了。

按照《聖經》的說法,上帝創造的物種永遠不會變,可是拉馬克發現,古今生物形態雖有很大的不同,可它們之間都有血緣關係,今天的生物是古代生物進化來的。

拉馬克再也不相信上帝造物那一套神話了。

那麼,物種為什麼會變化呢?拉馬克認為外界環境是引起生物變異的直接原因。生物有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經常使用的器官越變越發達,不使用的器官就漸漸退化了。不僅生物的先天的形態可以遺傳,這種後天獲得的特性也可以遺傳。這就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