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荻認為,是蒼蠅在肉上產的卵,變成了蛆。用顯微鏡,人們果然發現了蒼蠅卵。自然發生說被擊敗了。
可是不久,微生物被發現了。自然發生說又複活了,許多人相信,至少這種看不見的微生物是自然產生的。
意大利博物學家斯帕蘭紮尼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堅信,微生物像其他動物一樣,也必有母體。
斯帕蘭紮尼準備了兩組瓶子,都盛有肉湯,一組開口,可以讓空氣進入,一組煮沸,把各種微生物都殺死後再密封起來。頭一組瓶子中很快長滿了細菌,而第二組瓶子存放很長時間,始終沒有細菌。
斯帕蘭紮尼還巧妙地把一個微生物趕到清水中,在顯微鏡底下,看到這個杆狀細菌中間慢慢變細,分裂成兩個細菌,若幹分鍾後,這兩個細菌又分裂成4個……這清楚地表明,微生物也有母體,微生物來自微生物。
但是,許多生物學家還是不服氣。不管采用什麼方法煮沸的湯,隻要一接觸涼爽空氣,要不了多久,裏邊就會有許多微生物,也許微生物是借助空氣中的化學物質生成的。
整整一個世紀,生物學家們為此爭論不休,直到1862年,這個問題才由現代微生物學的創始人路易斯·巴斯德解決了。
巴斯德製作了一個有橫著放的S形長頸的瓶子,空氣能通過S形瓶頸出入瓶子,可是塵埃顆粒卻無法通過彎曲的長頸,都聚集在瓶頸彎曲部分的底部。巴斯德將瓶子中的肉湯煮得冒了氣,這樣瓶子和瓶頸中的微生物都被殺死了。幾個月過去了,盡管新鮮空氣能不斷接觸到瓶子中的肉湯,湯中也沒有長出微生物。
自然發生說被徹底埋葬了。正像小鳥是由鳥下的蛋孵化而成,蒼蠅是由蒼蠅卵變成的,微生物也隻能來自另一個同類的微生物。
揭開發酵的秘密
隨著顯微鏡的進步,人們發現的微生物的種類越來越多了。可是,微生物究竟與人類有什麼關係,這種幾乎無處不有的小生命在人類生活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呢?第一個完整揭示微生物奧秘的就是剛才提到的巴斯德。
巴斯德1822年出生在法國東部的多爾鎮,他的父親是個製革匠。由於家境貧寒,他曾被迫停學和半工半讀,21歲時考入巴黎師範學校。受到著名化學家杜馬的影響,巴斯德走上了化學研究的道路。這個有著火一般求知欲、狂熱工作熱情的年輕人,很快就做出了驚人的成績。
他揭開了酒石酸有不同旋光性之謎,提出同樣化學成分的物質所以旋光性不同,是因為有不不同的分子結構,這就是同分異構現象。
1854年,小有名氣的巴斯德出任裏爾大學理科係主任。
釀酒業是裏爾的重要工業。可是當地的釀酒廠卻遇到了一個難題,他們釀造的酒不知什麼原因常常變質發酸,隻好一桶桶倒掉。不僅裏爾,整個法國每年都有大批酒因變質發酸而蒙受巨大的損失。
年輕的化學家的到來,使這裏的釀酒廠廠主似乎看到了救星,因為當時人們都認為釀酒是一個化學過程,他們請求巴斯德幫助他們解決酒發酵的問題。
巴斯德來到釀酒廠,仔細觀察研究整個釀酒過程。他取了幾滴酒放在顯微鏡下觀察。酒裏邊有許多圓形、橢圓形的微生物,有的邊上還長出小芽。原來是這些酵母菌使糖變成了酒精。
可是酒為什麼會變酸呢?他將好酒和變質的酒分別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在那些變酸了的酒中,小球狀的微生物不見了,取代它們的是杆狀微生物,正是這些產酸的菌使酒變酸了。
症結找到了。巴斯德向釀酒廠的廠主們建議,當酒釀好以後,用文火緩緩加熱,到約60℃,殺死其中的細菌,然後把酒密封起來,這樣酒就可以保存很長時間不變質了。這種用緩緩加熱殺死微生物的防腐方法就叫巴氏消毒法,現在還廣泛用以消毒牛奶、啤酒等。
大批的酒得救了,酒廠的老板們對巴斯德感恩不盡。
法國政府獲悉巴斯德發明的這一方法後,特地派了一艘巡洋艦,裝了6500升用巴氏消毒法處理過的酒和500升未經處理的酒,從法國啟航,遠渡重洋,駛向非洲。當幾個月後到達目的地時,人們驚異地發現,凡是用巴氏消毒法處理過的酒都醇香撲鼻,風味依舊,而那些沒有處理過的酒都酸得不能喝了。從此巴氏消毒法不脛而走,傳遍全世界。
接著,法國中部的人要求巴斯德挽救他們的製醋業。因他們釀造的醋,時間一久就失去了醋味。
於是,巴斯德又奔往圖爾。他在漂在醋缸上的醋垢中發現許多短棒狀的菌,這就是醋酸杆菌。經過仔細研究,巴斯德搞清楚了,這些醋酸杆菌一開始使酒精變成醋,可是當全部酒精變成醋後,它們繼續發酵,使醋又變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於是醋味就消失了。
巴斯德建議,在醋剛剛釀好後,加熱殺死這些醋酸杆菌,醋就不會變質了。
是的,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就在利用微生物的發酵產物釀酒製醋,但人們並不知道這是微生物的功勞,是巴斯德揭開了這個秘密。今天,人們在現代發酵罐中,利用微生物生產各種各樣的生物製品,追根溯源,我們還應當感謝巴斯德呢,難怪有人把他稱作生物工程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