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曆表古已有之,古代的履曆表叫做“腳色”,始見於隋朝。據《通鑒》載:隋煬帝時,虞世基執掌考核銓選官吏大權,“受納賄賂,多者超越等倫,無者注色而已”。也就是說,賄賂多的就給以提拔,無賄賂的隻在其名冊表格上“注色”作記號,因而得名“腳色”。
到了宋代,仍沿用“腳色”之稱。清代袁枚在《隨園隨筆》中也說:“宋製,百僚選者具腳色,似即今之投履曆矣。”宋代腳色所要填報的項目和內容由朝廷統一規定。從宋代的“腳色”中,我們可以看到朝廷對官吏的任用和人事檔案管理的一個側麵。
在我國古代已經有了合同,對嗎?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合同是一種明確雙方當事人之間權利和義務關係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商品交換開始之時。
古代的合同原有多種名稱。《周禮》在列舉的“經邦治”的措施中有:“聽(處理)稱責(放債)以傅別”,“聽賣買以質劑”,“聽取予以書契”。這裏的“傅別”“質劑”“書契”等,主要用於雙方經濟關係中互相約束,並在獄訟時用作證據,在形製上則都有“形而同之”、雙方各執一份的特點,這無疑已是經濟合同的雛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關係的演變,到了明清兩代,合同文書的分類更為細致,有關條款的內容更為嚴密,訂立的程序也更為完備。
“中國”在古代和現代的含義相同,對嗎?
答案:
錯。
聚沙成塔:
中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獻記載,“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華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從古代的漢朝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1949年,“中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宦官”與“太監”沒有區別,對嗎?
答案:
錯。
聚沙成塔:
“宦官”與“太監”兩者是有區別的。據史學考證得知:其一,最早的宦官並非都是閹人;其二,宦官與太監在封建社會的概念是有別的。
古代宦官是對在皇宮裏為皇帝及其至親服務的官員的總稱。東漢以前,充當宦官的並不都是閹割之人。“悉用閹人”是在東漢之後。
“太監”一詞的出現最早在遼代,是遼代政權機構中的官員稱謂之一。遼代的太府監、少府監、秘書監等設有太監。元代因襲遼製,所設各監也都有太監。元代太監是諸監中的三級官吏,並非盡是刑餘之人。
到了明代,太監和宦官有了較固定的關係。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級、俸祿的高級宦官。
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是從清代開始的。因為清代將侍奉皇帝和皇族的宦官都冠以太監之稱,故此,宦官與太監便混為一談了。
“監獄”與“班房”的意思沒有區別,對嗎?
答案:
錯。
聚沙成塔:
“班房”一說來源於明清時期的“三班六房”製度。“三班”指的是皂班、壯班和快班,掌管著維持治安、偵查緝捕、提刑訴訟、征收糧食等事務。而“六房”則是指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工房、刑房,分別掌管著地方上的民政、財政、司法、科舉、水利建設等大小事宜。
地方衙門雖小,但與老百姓的關係卻是最密切、最直接的,由此不難看出,“班房”其實是從“三班六房”來的。可是,為什麼“班房”指代的不是政府,而是監獄呢?原來,在古人看來,官府的一大職責就是打官司,爭曲直、辨是非,而一旦官司有了結果,總會有人進監獄,所以“班房”也就成了監獄的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