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曆史知識(6)(2 / 2)

然而,進監獄和進班房兩者也是有區別的。“班房”可以理解為官府臨時關押疑犯的所在,一般所犯的罪行較輕,或者幹脆是因為官府衙役的巧設名目、故意勒索,隻要疏通關係,破財消災便可。而監獄就是正式關押犯人的地方,地點比較固定,設施也相對完善。到了現代,監獄和班房才變得混淆了。

古代犯死罪的人一般要在“秋後處斬”,對嗎?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在古代,每年朝廷嚴打,要集中處決一批犯人威懾天下,問斬的季節時間大多都定在“秋後”。這是為什麼呢?隻要稍稍了解一點陰陽五行知識,就會明白古人在這方麵的良苦用意。

五行學說認為:春、夏、秋、冬四季對於五行分別代表木、火、金、水(土為四季的最後一個月,代表收藏萬物),因此秋季就被賦予了很多“金”的性格和特性:蕭殺、決斷、剛毅、威嚴、冷漠……古人認為在秋季這個“金”氣盛行的季節處決犯人,可以很好地順應和利用金“蕭殺萬物”“威服四海”“鋒利”“果斷”的特性,給予反動勢力最有效的打擊,重挫其有生力量,讓其永無翻身之力,這就是古代死刑犯多選擇“秋後問斬”的原因。

古代處決犯人大多選在午時三刻,對嗎?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不管《大明律》還是《大清律》裏,都找不到正法犯人要在“午時三刻”的硬性規定。但是明清各級政府在處決死刑犯時都選擇“午時三刻”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是為什麼呢?

這其實源於古人的一種迷信心理。古人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對他做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人員。而要想壓抑其鬼魂的出現,古人認為就要選擇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麵上陰影最短的時候,古人認為這一時刻恰恰就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在這個時刻行刑最為妥當。所以,“午時三刻”這個時刻就被古人選作了對犯人執行死刑的時刻。

古代斷案有“五聽”之法,“五聽”具體內容是什麼?

答案:

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

聚沙成塔:

“五聽”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司法官吏在審理案件時觀察當事人心理活動的五種方法,即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的簡稱。最早見於《周禮·秋官·小司寇》。據鄭玄的注釋,辭聽是“觀其出言,不直則煩”;色聽是“察其顏色,不直則赧”;氣聽是“觀其氣息,不直則喘”;耳聽是“觀其聆聽,不直則惑”;目聽是“觀其眸子視,不直則吒然”。以後各朝代均以“五聽”作為刑事審判的重要手段,(唐六典》規定:“凡察獄之官,先備五聽。”

“五聽”實際上是通過觀察被訊問者感官反應而確定其陳述之真假,雖然近於主觀,但比起夏商“神判”顯然已進了一大步,說明西周時期已經注意到司法心理分析問題,並將其運用到司法實踐之中。周以後曆朝的司法實踐基本都沿用“五聽”製度。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女外交官是誰?

答案:

文成公主。

聚沙成塔:

中國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便是和親情況的典範。在她的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譽為史上第一個女外交家實不為過。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太子嗣位為唐高宗。大唐王朝與吐蕃的關係,在文成公主聯絡的基礎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頂峰。在鬆讚幹布與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論(吐蕃的宰相職)祿東讚的妥善謀劃下,吐蕃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因而能稱霸西域,成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曆史上第一個防火官是誰?

答案:

秦龍。

聚沙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