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文化教育常識(3)(3 / 3)

3)納吉:又稱小定或文定,也就是訂婚。問名後如果卜得吉兆,男方就請媒人到女方家致贈禮物,並通知女家決定這門親事,同時男方選定吉日到女方家,送給新娘一枚金戒指。

4)納征:俗稱大聘或完聘,就是男方選定吉日到女方家舉行訂婚大禮。納徵通常在婚禮前十日至一個月內進行,除了要準備聘金外,還要有六件或十二件禮,聘禮名稱都有吉祥的涵意,數量為雙數,取成雙成對的意思。

5)請期:俗稱擇日,由男家選定婚期大喜之日,並請求女方家的同意。

6)親迎:正式舉行婚禮。把新人的八字都寫在紅紙上,請擇日師擇定黃道吉日,並由媒人奉送雙方。雙方同意後,舉行迎親儀式。

我國古代的貞操觀包括哪些?

答案:

婚前貞操、婚後貞操、寡婦節操和妻妾殉葬製度等。

聚沙成塔:

貞操觀包括婚前貞操、婚後貞操、寡婦節操和妻妾殉葬製度等。其中婚前貞操,指女子在出嫁前必須是處女,否則就要受嚴酷的懲罰。婚後貞操,指防止妻子和其他男子發生私通行為。貞操其內涵大致可分為婚前、婚後兩種,而婚後又區分為夫在、夫死兩種情況。一個女子,或是一輩子不和任何男子性交,或是一輩子隻和丈夫一個人性交,這才叫保持了貞操,如果私通、再嫁、被施暴等,都叫“失貞”。女子在婚前要“守童貞”,婚後夫在時要“守貞”,夫死要“守節”。而貞節牌坊要表彰的就是“守節”。

舊時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被稱為什麼?

答案:

七出。

聚沙成塔:

“七出”是指舊時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是封建禮教宗法製度對婦女的殘酷迫害。《禮儀·喪服》說“出妻之子為母期”,賈公彥解釋為無子,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丈夫可用其中的任何一條為借口,命妻子離去,故稱“七出”。但是帝王、諸侯之妻子無子不出,故又有“大出”之說。

古人一日吃幾餐?

答案:

一日三餐源於漢,漢以前,人們一天隻吃兩頓飯。

聚沙成塔:

一日三餐是世界上多數國家實行的約定俗成的就餐製,在我國,一日三餐源於漢,漢以前,人們一天隻吃兩頓飯。古人對進餐時間很講究,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

漢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一日三餐或四餐。《白虎通義》載:“平旦食,少陽之始也;畫食,太陽之始也;哺食,少陰之始也;莫食,太陰之始也。”並且,三餐有了早、中、晚的分稱。早飯,漢稱寒具,指起床洗漱後所用之小食,至唐,改稱點心;午飯,古稱中飯或過中;晚飯稱晚餐。

中國學校教育最初產生於“養老”,對嗎?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原始氏族社會末期,物質生產能力提高,隻需一部分人從事生產就可以確保養活更多的人,例如掌握生產知識和技能的老人。古文獻記載,氏族養老的場所稱為“庠”“序”,一般位於“米廩”即糧倉附近。不過老人可不是光吃閑飯,他們有教導後代、傳授生產經驗和社會行為規範的職責。“庠”“序”後來成為古代地方學校的代稱,可見中國學校教育最初產生於“養老”。

我國古代書院的建立,最早起於哪個年代?

A.秦代 B.周代

C.漢代 D.唐代

答案:

C。

聚沙成塔:

書院是我國古代獨樹一幟的教育組織形式。書院的建立,最早起於漢代,後經宋直到清,其間時興時廢,其鼎盛時期為宋。

書院的辦學宗旨,從教育本身的角度來說,在於自由研究學問,講求修養身心。書院不明確地反對科舉,但是它對封建科舉並不重視。學生在書院學習後,學有所成,可能取得某種形式的社會“承認”,但沒有什麼“官銜”或其他類似“身份”。

中國封建社會私學是中國傳統教育體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嗎?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中國封建社會學校教育自漢以來,分為官學和私學兩類。私學則主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學費收入一直不是中國古代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

私學是中國傳統教育體製的重要組成部分。私學分為三種類型:義塾、專館和散館。義塾又稱為義學,是私塾中規模較大的學校,由宗族組織創辦,其經費來源有三種途徑:一是創辦者或其他個人、組織的經費供給;二是學校財產的經營增值;三是向學生收取費用。前兩種渠道是義塾經費的主要來源,第三種情況間或有之,但對本族窮苦子弟大多進行免費的初級教育。專館是一家或數家、一村或幾個村單獨或聯合設立的一種私塾,經費按人分攤,此多為富裕戶所辦,以使其子弟就塾。散館是生員(秀才)或其他有文化的人在家庭單獨設塾,招收附近人家的子弟就讀,以收學費維持生活,主要進行啟蒙初級教育。

我國現在最大的圖書館是?

答案:

國家圖書館。

聚沙成塔:

在我國,關於圖書的起源,《易·係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可見在周代以前早已有藏書之舉了,隻是沒有載於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