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文學常識知識(5)(1 / 3)

然而,明清以來,又有另一種說法認為“蔡”原本是指蔡京,隻是後人厭惡其為人,才以蔡襄取代了他。明代孫鍍也說:“宋四大家其蔡是蔡京,今易以君謨,則前後輩倒置……”可見,明清時“蔡京說”皆有很大影響。

“小說”一詞最早出現在哪本著作呢?

答案:

《莊子》。

聚沙成塔: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幹,追求;縣令,美好的名聲。)“瑣屑之言”“淺識小道”,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誌》,把小說家列為諸子略十家的最後,這就是小說家著錄的開始。漢代的小說作品,正如東漢人桓譚在《新論》中指出的那樣,大都是“殘叢小語”。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作品擺脫了“殘叢小語”的形式,有了初步的性格刻畫和情節,結構趨於完整。從此,作為一種重要的體裁,獨立於文學之林了。

中國最早的文人畫家是誰?

答案:

張衡。

聚沙成塔:

我國東漢時期的南陽人張衡,不僅是世界著名的天文學家,而且是我國最早的文人畫家。張衡在長期實踐中,產生了對文學和繪畫的興趣,在他的畫作中,不僅有大量人物畫,而且有不少的天文器具畫。他繪製的渾天儀,不僅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而且造型優美、生動,是古代藝術的佳作。

張衡畫駭神的神畫雖然荒誕不經,但很富有浪漫色彩。他在繪畫理論上也頗有研究,他說:“畫工惡圖犬馬而好作鬼魅,誠以實事難形,虛偽無窮也。”指出了繪畫重在寫實的實質。張衡還把繪畫和作詩賦結合起來,他的作品《二京賦》描寫京都景象,規模巨大;《歸田賦》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四愁詩》《同聲歌》各具特色。

我國現存最早的氣功記載是什麼?

答案:

《行氣玉佩銘》。

聚沙成塔:

《行氣玉佩銘》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有關氣功的文字記述。它被刻於公元前380年前後(即戰國初期),它原刻在一個十二麵體角柱形玉佩上。原拓片可見《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原為篆書,共45字,經郭沫若同誌譯為今天通用的文字,即:“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去,去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引自郭沫若《奴隸製時代》)郭沫若同誌解釋說:“這是深呼吸的一個回合。吸氣深人則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後呼出,如草本之萌芽,往上長,與深入時的往路相反而退進,退則絕頂。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上述的文字記載,顯然是一種有規律地調整深呼吸法,屬於氣功靜功中的一種。可見遠在戰國初期以前人們對於導引行氣能增進健康、延長壽命就已經有了較深的認識,並總結出了初步的規律。

“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陽關”是現在的哪個省?

A.河北省 B.陝西省

C.甘肅省 D.山西省

答案:

C。

聚沙成塔:

陽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70公裏處的南湖鄉境內,因在玉門關以南,故名陽關。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它是漢武帝時設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關隘,在軍事上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歸國,就是從天山南麓西入陽關回到長安的。

“泰鬥”最初指的是誰?

答案:

韓愈。

聚沙成塔:

泰鬥,“泰山北鬥”的簡稱。一般用來稱頌德高望重的,因其卓越成就、高尚品德、精神修養而為眾人敬仰的傑出人物。

據《新唐書·韓愈傳讚》記載:“自愈沒,其盲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如鬥雲。”說的就是唐朝的文學家韓愈擅長寫古文,死後他的文章廣為流傳,當時的學者將其喻為泰山、北鬥,非常敬仰他。

起初,人們把韓愈比作泰山、北鬥,是表示對這位文學家的推崇、敬仰之情。後來,人們就用“泰鬥”一詞稱在某一領域成就卓越,在社會上有名望、有影響的人。把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中國的魯迅等稱為文學泰鬥;把愛因斯坦、祖衝之、李四光等稱為科學泰鬥。

形容女子有才學稱什麼?

答案:

詠絮之才。

聚沙成塔:

形容男子有才學常用“才高八鬥”“學富五車”,而誇獎女子有才學則用“詠絮之才”,這個詞的出處同東晉才女謝道韞有關。

謝道韞是東晉時期著名的女詩人,自幼聰明伶俐,知書達理,聰慧能辯,謝安非常喜歡這個侄女,稱讚她“雅人深致”。

有一天,謝安召集兒女子侄們談論學術文章,突然天空飄起了鵝毛般的大雪。謝安詩興大發,看到這樣的美景,準備考一考後輩晚生的才學。謝安問他們:“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其他幾個子侄也都各自說了看法,把白雪比喻成各種物體,都沒有使謝安完全滿意的。

這時謝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一聽非常高興,認為把白雪比喻成柳絮很是恰當,不由得點頭稱許。這一詠雪名句後來為世人所傳誦。於是就將女子有才學稱作“詠絮之才”了。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出自哪裏?

答案:

《論語·壅也》。

聚沙成塔:

這句話出自《論語·壅也》。孔子認為人和自然是一體的,山和水的特點也反映在人的素質之中。因此他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在千變萬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穩定的,可信賴的,它始終矗立不變,包容萬物,是最可靠的支持,仁愛之人則和山一樣平靜,一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也不傷於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長壽。水則是多變的,具有不同的麵貌,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難於追隨,深不可測,不可逾越。聰明人和水一樣隨機應變,常常能夠明察事物的發展,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隨遇而安,尋求另外的發展,所以,他們總是活躍的、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