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組建魯南軍區第二軍分區。二分區要人要槍,把獨立支隊三個大隊升級為分區直接指揮。隻是一句“編入”,一個習慣性的說法,讓我似乎是進入了一個誤區,但事情沒有這麼複雜,我有了一種柳暗花明感覺。
事情沒有那麼複雜,也沒那麼簡單。在芸芸眾生有那麼一些人,他們的“共軍”情結非常之濃鬱,他們對軍史的研究,近乎清代學究的“考據”,他們的認真、執著、嚴謹是我望塵莫及的。依照他們的觀點,“鐵道遊擊隊”是否算是編入二十二軍是大有商榷的。因為,即使二大隊大部分兵力都走了,也隻是“支流”,因為“大隊部”沒走,這支“特戰隊”依舊是留了下來。從目前對一支部隊延續的定義上看是有理由的。
獨立支隊撤銷後,二大隊為主力輸送了大部分兵員,剩下的50餘人重新組建魯南鐵道大隊,獨立支隊沒有了,但這支小分隊依然存在,隻是形勢發生了變化,“鐵道遊擊隊”全盛時期已經過去,如果要和前麵作個劃分的話,可說是“後鐵道遊擊隊”時期。
但這時的“魯南鐵道大隊”與當初是不能同日而語了,完全是正規軍的模樣,文書、會計、軍醫、糧秣員和警衛班一應俱全。而政委還是由原獨立支隊的政委張鴻儀擔任,魯南軍區第一武工隊隊長鄭惕任副政委。鄭惕早在1944年就擔任過“二大隊”副政委。他是“魯南鐵道大隊”最後一任政委,建國後也是大官。鄭惕參加革命後,軍隊和地方職務輪著幹,但最後還是落腳在軍中,一直幹到改革開放新時代。1982年鄭惕任二炮副司令員,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一支小小遊擊隊的政委,後來成了中國導彈部隊的副司令,但“官運”不是人人都有的,尤其是當“大官”。“鐵道遊擊隊”的第四任政委名叫趙若華,抗戰後也去了八師,起初是在政治部當保衛幹事,以後在政治部當總務科長,後來就是二十二軍政治部的總務科長。建國後轉來轉去,最後在寧波軍分區任後勤處長(不是後勤部,當時有的軍分區叫後勤處,可能與所轄部隊多少有關,職務級別估計差不多),五八年轉業,落戶杭州,離休前是杭州下城區人大副主任。當年魯南鐵道大隊前後10個大隊幹部隻剩他一個了。老爺子90了,負過8次傷,身子骨還挺硬朗,前些年還東跑西顛不辭勞苦給青少年上革命傳統教育課,真是最美不過夕陽紅啊!
1946年3月,魯南鐵道大隊“改頭換麵”,集體轉業,成了鐵路局。幹部大多改行幹管理,大隊長劉金山成了副局長。長槍隊編入魯南軍區十九團。短槍隊整編為魯南鐵路局警衛連。但由於內戰爆發,魯南鐵道大隊於1946年8月重建。據大隊長劉金山回憶,組建不久就和國民黨幹了一仗,那應該是在津浦路戰役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