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60周年的閱兵式上國產最新式的坦克是九九式A型,這一型坦克在世界坦克排名也算得上頂級。但若問裝備有幾挺機關槍,隻要是初級兵器愛好者都知道——兩挺,一挺並列機槍,一挺高射機槍。但若問當年魯南戰役中國軍的M3“斯圖亞特”坦克有幾挺機關槍,說出來隻怕你要咋舌——5挺。坦克當然不是機槍越多越好,M3“斯圖亞特”坦克早期型號裝備5挺7.62機槍(以後是3挺),甚至在車體兩側還有機槍座,裝備的是勃朗寧機關槍。
坦克成了三十團的戰利品,坦克帶不走,但這款機關槍卻可以缷下來,陳毅來了一看,怎麼啦,把寶貝都“大缷八塊”了,趕緊叫停。陳毅在魯南戰役中有一張坐在坦克上的照片,看來就是在三十團打掃完的戰場上拍攝的。
當時八連有個排長叫張運昌,就曾經這樣回憶:“這時到來了一大隊人馬,好幾個首長騎著大馬,揮手向我們問候。我一看很氣派,心想肯定是大首長。連長說,前邊那個胖一點就是陳毅,陳毅跟前瘦一點的是粟裕,他們是這次戰役的總指揮。我第一次近距離見到陳毅和粟裕,非常敬仰他們。這是我一生中親眼見到的共產黨裏最大的官。”
這一仗打得太好了,當然是黃團長指揮的好,錯!不是指揮錯,而是當年沒有黃團長,隻有邢團長。邢團長就是前麵說過的邢天仁。邢天仁後來改名黃作軍,為何改名不在我話說之內。但對團長還是要說幾句的。
二十二軍您不聽我說也許真不知道,二野有個十八軍沒人說知道的人也不會少,因為中國隻有一個西藏,當年就是十八軍上了雪域高原。說來十八軍成軍最晚了,淮海戰役都打完了。這個黃團長以後就是十八軍的五十三師師長,魯南十師的人在十八軍為數還不少,且大小都是官。
黃作軍和何以祥一樣,也是川娃子,不過,他當紅軍是在四方麵軍,何以祥則在二方麵軍。要說二萬五千裏,二方麵軍走得最順當,四方麵軍最折騰。三過雪山四過草地,但最最磨難的還是西路軍。我看了一些史料,黃作軍父子倆都是紅軍,他父親是紅十二師三十四團一營三連的炊事員。1933年2月,黃作軍剛滿17歲,對母親借口說去看父親,一去不回留在了父親的連隊裏。黃作軍腦瓜挺好使的,以後在團裏任青年幹事並代理敵工隊長,但因一次損壞武器,又“削職為民”,當戰士重零開始。西路軍失敗後,黃作軍被俘編入馬步芳的補充團,經八路軍西安辦事處交涉,黃作軍1937年回到延安。可能這段經曆讓黃作軍在文革中大吃苦頭,黃是在四川省軍區顧問職上離任的,最後定居成都。
至於黃作軍怎麼去了十八軍,這可是“跨軍區”調動,當年可不興扯關係開後門的。
我隻能把後麵的故事在這裏就露底了。
1948年初,三縱七師(即魯南十師)奉命支援中原軍區的豫皖蘇軍區組建,當然走的隻是師部,當時七師的兩個團全留下了。不過,按軍製上來說,中軍帳搬走了,你七師也就拜拜了。據說七師人員全部分散到豫皖蘇軍區的各軍分區中(也有一說是三分區),十八軍除了五十二師是老主力(原二十旅),還有兩個師是豫皖蘇軍區的地方部隊。七師留在豫皖蘇的官兵也有因此就這樣走上了天路,但這與一個建製部隊有什麼關係呢?所以我說七師“無疾而終”。
有人不信?
那你說這支部隊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