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三代(1 / 2)

賈道士此言一出,孫一驚得目瞪口呆。

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之孫。朱元璋死後傳位給朱允炆,朱允炆的叔叔燕王朱棣於北平反叛。雙方打了四年仗,最終燕王朱棣攻入京師應天府,建文帝在宮中舉火,皇後自焚,建文帝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則不知所終。有人稱其從地道逃亡,也有人稱其離宮後出家為僧,還有人稱鄭和七下西洋其實是朱棣為了追查流落海外的建文帝。

賈道士讀書識字,卻對四書五經不感興趣,對三綱五常不以為然。做事無底線,對明廷無敬畏。長癟臉,向內凹,孫一越想越覺得有些像朱元璋。

“你……真是建文帝後人?不是說你們移民海外了嗎?”

“建文帝朱諱允炆第十世孫朱平凹。家人幾世輾轉苟且偷生,得幸淪落於西北。”

按假道士朱平凹的說法,建文帝及太子逃出南京後,為躲避朱棣的追查隱姓埋名。開始二人還想複國,隨著朱棣的永樂朝日益強大,父子兩個隻剩下保命的追求。

建文帝忠臣多被朱棣治罪發配西北充軍,妻女淪為陝西樂戶。建文帝和太子二人在原來大臣的幫助下,輾轉逃亡到西北。建文帝在深山處出家為道,太子變化身份隱於民間。

太子一脈後人幾度改名換姓幾度遷徙。

到了賈道士這一代,陝西大饑,黎明揭竿而起,賈道士被裹挾其中。不象普通亂民,打不過官軍還有受朝廷招撫的後路,賈道士上了賊船就隻能一條道走到黑。

本著延續血脈的祖訓,賈道士隻能自己撫慰自己的苦楚心酸,堅持迎接每一個明天,隻是人活得越來越沒有人樣子。

就在賈道士準備蠅營狗苟此生之時,突然天人下界、河圖現世。力德爾爺賦權百姓、傳授大家各種“法術”,請來炎帝神農保佑。百姓安居樂業,體麵活人,鐵木的實力一天強過一天。力德爾爺卻無心帝王霸業,隻是如同賈道士一般向往生活的“完整”。

賈道士腦子一熱,把自己的身世和盤托出,等於就是把性命交給了對方。

賈道士道:“平凹嚐盡世態炎涼,心甘情願輔佐聖人複興三代之治!”

三代,指夏、商、周。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伊始,三代之治就是儒家理想社會的典範。複興三代之治,是中國數千年的儒家和全社會的夢想。

在理想的三代中,人民豐衣足食、社會穩定和生活平靜,具備人格的聖明君主執掌王道;其實是對現實中民不聊生,社會動蕩,人心離散,帝王霸道橫行的反投影。簡言之,複興三代的夢想,是對美好的烏托邦的向往。

如何複興三代之治,曆朝大儒做出過種種假設,曆代君王也有身體力行者,其核心都是由聖明君主來執掌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

殘酷的現實中王道每每輸給霸道,但是這種夢想總會被記憶重新喚起,並在新的生活環境中被重新詮釋而形成新的複興夢想。

賈道士自認堪破帝王詭術、曆盡人間滄桑。狼山出現盛世之兆,賈道士於再三確定孫一沒有霸業雄心之後,認定力德兒爺就是王道明君。

想到能複興三代之治,哪怕隻是在這塞外草原建一個小小的世外桃源,假道士朱平凹激動地想哭。

假道士朱平凹的話打動了孫一。

孫一最開始的想法是留在明朝挽救後世的生態,再後來是阻止滿清將中國推入萬劫不複的曆史深淵,現在朱平凹等於是在提醒他,他還可以做一番類似歐洲14到17世紀文藝複興的中國版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