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部西夏文字的著作收集整理的西夏文對聯,最著名的一句“白高河,應當不呼名,地灰唇;十級陵,應當沒有頭,峰頭缺。”
導遊說如果能誰破解了這幾句話,就可以揭示出西夏的神秘起源。孫一牢牢地記住了這幾句話,卻百思不得解。如今達海提及,猛地打開了孫一的記憶。
達海很詫異:“孫參謀居然知道這些!”
孫一胡扯道:“呃,全是閑聊時聽別人講的。”
達海思忖一下說道:
“中原古書雲:夏,大也。故古書雲大國曰夏。夏禹即大禹。此言隻知其一!夏恩,就是鮮,鮮就是夏,白色也;卑者,伯也,上古之尊稱,至今滿語仍稱貝勒,突厥語仍稱別克,意為高高在上也;鮮卑者,意譯白高、音譯夏伯也,後人稱夏後氏,夏朝之王族也!”
“一派胡言!“,耿秀才實在按耐不住,“華夏乃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耿參謀”,達海道,“你被騙了,自從秦始皇開始,中原文人就隻看見長城以內,自以為天下獨有自己一脈。周代以前哪裏有華夏為中國一說!衣服可以謂美醜,禮儀焉有論大小?《尚書》有言,'蠻夷猾夏,寇賊奸宄'。猾夏和蠻夷並稱,怎麼會是指中國?《公羊傳》中,孔子以魯為中國,中國之外為諸夏,諸夏之外為夷狄。”
“上古中國曆史,從我一個外人的角度看,就是夏、華兩部沿黃河交織纏鬥,之後夏族被迫北遷。先秦文字為何難懂?是因為混入了諸多漢語之外的辭彙!先秦人名為何晦澀?是因為那些都是異族的名字!中國為何有對聯?是因為漢語本是兩個源頭,每個意思都有兩個字相對!”
孫一腦海裏卻浮現出西夏王陵門口的那副四字匾額。按照達海的解釋,那四個字右邊一列二字從上到下為“白高”,左邊一列從上到下為“夏大”;白對夏,高對大,竟然真是一副工整的對聯!
達海利用自己的優勢,從北方各族語言的角度去解讀曆史,跳出了中原文人的圈子,令孫一耳目一新。
孫一早忘記給達海撒種子的想法,迫不及待地請教:
“西夏還有兩幅對聯。第一副說的是西夏起源,譯成漢語大概的意思是‘黑頭石城漠水邊,赤麵父塚白河上’。第二幅是一句諺語,譯作漢語是‘白高河,應當不呼名,地灰唇;十級陵,應當沒有頭,峰頭缺’。達海博士有何見解?”
達海呼地站起來,“西夏文就如同契丹文,女真文一般已然失傳,沒想到如今居然還有人還會通譯!孫參謀可否為達海引見此位高人?”
孫一連忙胡扯:“有一次偶然碰上的,我也不知道他現在何處。”
達海流露出來深深地失望,就好像一個孩子被人生生搶走了心愛的玩具,落寞地坐下。
孫一提示:“達海博士,這兩句對聯的意思……還有一句話叫白河本源白高河,水源出,本源白坡,民庶根也。”
達海陷入沉思。
良久,達海抬起頭。
“既然這兩句是漢語的翻譯,解讀這兩句話,還得從東胡語言入手。‘黑頭石城漠水邊,赤麵父塚白河上’說的應當是西夏的兩族人的源流。第一句說的是平民,第二句說的是皇族。”
“黑頭石城漠水邊。‘黑頭’轉回東胡語言,可以是蒙古話‘哈喇處’,意為‘黑人’,乃是蒙古族中下人的意思。‘黑頭’又可作蒙語‘喀喇沁’,蒙古一個部落的名字,明人譯作‘黑郎中’。喀喇沁並非黃金家族,而是世代聽命於蒙古大汗部族察哈爾。察哈爾的意思就是白色。鮮卑以白為尊,以黑為下,黑頭應當是西夏中的羌族,聽命於鮮卑皇族。黑頭石城漠水邊,可以解讀為西夏羌族源自大漠黃河邊的石頭城寨。”
“赤麵父塚白河上,赤麵對應黑頭,說得便是西夏的拓跋皇族,其先人祖陵在白河上遊。”
“白河本源白高河,水源出,本源白坡,民庶根也。說的更為詳細,白河上遊叫做白高河,白高河發源於白山,是民族的根源。這句話可以重新調整為夏河上遊是鮮卑河,起源於興安嶺,是部族之源。”
“白高河,應當不呼名,地灰唇。說得就是鮮卑河位置!白高河,應當不呼名。就是說白高河並非本名。地灰唇三字卻給出了謎語,白高河的容貌為石頭、灰色、被夾在中間,這就是黑水,如今叫做黑龍江被夾在兩座興安嶺之間的黑水!十級陵,應當沒有頭,峰頭缺。說的就是鮮卑人的祖陵安葬的先人沒有盡頭,位置在山峰缺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