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議和信函(2 / 3)

寧完我回答:“大汗,八旗將士都在為丟失的布匹惋惜,士氣不免稍有低落。此風千萬不可助漲!”

“哦,寧把式有什麼法子嗎?”

“大汗,僅小小的一個殺胡口就富庶如此,大汗試想,大同府為大同鎮總兵和巡撫衙門駐地,宣府為宣鎮總兵和巡撫衙門駐地,陽和為宣大總督衙門駐地,這三地將會富到何種地步?隻要把這個道理給八旗講明,將士們有了盼頭,士氣自然回漲。”

“有道理!”

寧完我受了鼓舞,信心十足地接著說道:“在殺胡口,僅憑大汗一紙文書就嚇得明國官員乖乖交出察哈爾的全部貨款,長城沿線的其它市場大汗皆可依此法處置。”

“講下去!”

“吒!明國官員向來頑冥不化,要想順利拿到察哈爾的貨款,就得漫天要價。我為大汗講一個典故,要是想在明國的這所房子上開一處窗戶,萬萬不能直接講開窗戶的事,那樣的話所有人都會反對。最好的辦法就是一開始就叫囂要拆了房頂,當所有人都來規勸時再提出不拆屋頂改開窗戶,這時所有人便不會再反對,反而會幫你一起開窗戶。”

“有點意思。寧把式,你直接說吧!”

“吒!大汗可以準備兩封書信送給明國官員。一封信要求與明國議和,限定十天答複。一封信義正言辭要求明國歸還察哈爾的貨款。明國官員糾結於第一封信,便會毫不猶豫地答應第二封信。”

阿巴海哈哈大笑:“寧把式,你這一招可進可退,說不定還真的能講和呢!好好好,你這就去準備這兩封信!”

……

當日,阿巴海命人將兩封書信分別抄寫數份,以書函盛好。

其中七函送往得勝堡,令得勝堡守軍轉交大同、陽和的明朝大員。為顯示八旗威風,特令每旗選大臣一名、護軍纛額真一員,率每旗護軍五十、披甲兵五十,一路前往。

另五函遣人送往阿濟格處,令阿濟格轉送張家口,由張家口官員轉至宣府各官。

其議和書曰:

“金國汗致書於明邊各官:

我之興師,非欲取龍位得天下也。

乃因爾遼東各官,不按中原法律從公審事,貪黷財貨,不顧是非,援助邊外葉赫,遣兵駐守,專意與我結怨,無故欺陵於我,遂釀成七大恨。

我曾屢次奏書爾帝,遼東官員與我結仇,乃將我書雍於半途,不轉奏爾帝,終不聞其回音。

我之所以興兵者,乃欲與爾帝詢問緣由也。

初征撫順時,獲十三省商人,我俱行釋放,命攜我書轉呈爾帝,恐不能徑達爾帝,又令其轉交爾各省官員,其後亦無回音。

此後,我屢次征戰,每攻下一地,駐營日久,以待爾帝察問。

征戰不已,以至於此。

古語雲:下情上達,天下罔不治;下情上壅,天下罔不亂?今之所以不議和,征戰不已,皆下情上壅之故也!

蒼天亦欲人生也。若征戰不已,人民死於戰爭,蒼天豈樂此事乎?

今我開誠相告,我小國人民,隻願兩國和好,財貨豐足,相互貿易,各安狩獵放鷹,以永享太平也。

倘我言不由衷,天豈不知耶?

倘爾等不願講和,又佯作不信狀,天豈不知爾事乎?

前者,我兵入邊境,屢有攻取,屢致書詞,彼此以疾怨之言相輕慢者,此皆兵家之常,不應以此言介意也。

爾中原,何賢不有?勿以古昔互相誆騙之事為鑒,因而致疑於我。倘能速行決斷,以成此舉,實為兩國之福矣。

我將駐此十日,以待回音,切勿遲延!”

向明國索取原賞與察哈爾之財物書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