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五,滿洲大軍行至距得勝口不足五十裏。
這一日寧完我渾渾噩噩,仿佛一夜之間蒼老了十歲。
寧完我看得出來,這次阿巴海動了真心要議和,寧完我的心碎了。
要說兩國之間的議和,努爾哈赤在位的時候心裏怨恨南朝壓榨建州,恨屋及烏,努爾哈赤討厭讀書人。兩國之間議和是根本不可能的。
六年前,努爾哈赤八月份去世,阿巴海繼位。
九月份,袁崇煥向天啟皇帝建議“乘其位置未定,並大耦尊之時,圖為之間,八犬同牢,投之骨必噬”,“萬一此道有濟,賢於十萬甲兵”。
所謂“投骨”即投出議和的肉骨頭,天啟皇帝同意他“便宜行事”。(見《明熹宗實錄》)
十月,袁崇煥遣喇嘛一名、都司一名前往吊喪努爾哈赤。一則“探聽虛實”,二則“離間其諸子與夷上下”,三則要求滿洲“束手歸命,聽朝廷處分”。說穿了,就是天啟皇帝派袁崇煥邁出了兩國緩和的第一步。
袁崇煥的使團受到了阿巴海的熱烈接待。
阿巴海此舉一箭三雕。
首先,蒙古人傻了。滿洲國同明朝死磕,居然打出這麼一個地位,看來跟著明朝不如跟著滿洲殺人放火受招安。
第二,阿巴海以此為借口出兵朝鮮。我爹死了,明朝都來人吊唁,你居然不聞不問,出兵打你是你咎由自取!
第三,積極議和,不管成不成,先占領輿論製高點。
大約一個多月後,阿巴海派使節帶著致袁崇煥的答書,偕同明方使臣抵達寧遠。阿巴海在回信中,除表示對吊喪及祝賀即位的謝意外,正式表示議和意向,希望議和早日進行。
再一個月之後,阿巴海使臣從寧遠回來,帶回致袁崇煥的原信,轉述袁崇煥的意見,阿巴海信中把“大明國、大滿洲國”字樣並寫,不便奏聞,故遣回使者,亦無回書。
次年正月,阿巴海再次使者,將擬定的議和書交給了袁崇煥。
信中重點有三:
一,過去二十年戰爭的責任在明國。信中再一次揭出“七大恨”,明國“淩逼已甚”,滿洲國所以“興師”。
二,“不論國之大小,止論理之是非”,要求明國承認錯誤。
三,議和先決條件:先送交滿洲國黃金十萬兩,白銀一百萬兩,緞匹一百匹,毛青布一千匹,作為“和好之禮”。雙方和好之後,每年由滿洲國進貢東珠十顆,貂皮一千張,人參一千斤,明國以黃金一萬兩,白銀十萬兩,緞十萬匹,布三十萬匹,作為“賞賜”。(見《清太宗實錄》)
這封信送到了天啟皇帝手中。由此可以推論,信中阿巴海必然對兩國稱謂格式做了調整。
阿巴海信中的要求很苛刻,明國是絕不可能答應的。但是所謂“漫天要價就地還錢”,比起後世的外交談判,這封信的內容一點不為過。
果然,天啟皇帝深諳此道。於當月向滿洲國提出明國的議和條件:
滿洲國必須“易去年號,遵奉正朔”,歸還“侵地”,獻出“叛人”。
至於滿洲國所要求的饋贈,數量太大,回答說“往牒不載,多取違天”。(見《明熹宗實錄》)
至此,兩國間已經啟動正式談判程序。
三月,阿巴海答複:
每年通貢的數額不變,但第一年的“賞賜”可減為金五萬兩、銀五十萬兩、緞五十萬匹、布五百萬匹。但已得土地、人民“悉已奠定安集”,不能歸還。(見《滿文老檔》)
四月,袁崇煥上書趁滿洲國正在進攻朝鮮,修築錦州、中左、大淩三城,用緩兵計為上。當敵方得知消息後,城防已成。天啟皇帝得知後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