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巡撫身任議和的消息傳回滿洲大營,八旗將領喜極而泣,撫著披甲嚎啕大哭。
多少年了,
死了多少兄弟,
明國終於肯議和了。
六月二十六日,滿洲大營和張家口之間信使往來如梭,大滿洲國和大明國唇槍舌劍,討價還價。
沈棨巡撫開出條件:
我堂堂大明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
兩國議和可以,議和禮絕對一文沒有,歲幣絕對一文沒有!
阿巴海慎重考慮了自己的處境和八旗將士的軍心,提出反條件:
雙方如果保持互市,不給銀子可以。但是咱們就事論事,不論國之大小,隻論理之是非。過去二十年的戰爭責任在南國,滿洲國是不得已含恨起兵。
沈棨毅然拒絕: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即便父親錯打了孩子,孩子焉能責怪父親?
阿巴海勃然不悅:
南國的這個父親做得不稱職!滿洲在東北起兵,黎族在西南起兵,無獨有偶,說明什麼?說明這個父親一碗水端不平,這個父親隻顧嫡子,不顧庶出!常言道:君不仁,臣逃外國;父不慈,子走他鄉!
眼見議和談判陷入僵局,沈棨開啟政治智慧,提議擱置爭議,雙方先議和,是非留待後人裁判。
阿巴海不愧一代梟雄,同意沈棨的提議。但是阿巴海保留一條,既然明國這個當爹的暫且不認錯,滿洲國就暫且不認這個爹。何時明國道歉,滿洲國何時立刻向明國俯首稱臣。
阿巴海的要求聽上去好像合情合理,沈棨不再糾纏。沈棨提出,既然議和,就不能假和真打,或者西邊和,東邊打,議和的範圍要包括遼東戰場。
阿巴海思慮再三,同意,但要求明國皇帝約束遼東官員,不可再欺壓滿洲,不可再挑起事端。
至此,天色已晚,雙方基本達成一致。約定明日由明軍派遣使臣至滿洲大營擇吉日吉時刑白馬烏牛焚書告天。
……
以後世的眼光評判,這僅僅是一個粗糙的停戰協定。
一個類似於抗美朝鮮的韓戰中簽訂的停戰協定,參戰方都打不動了,於是各懷鬼胎地簽署了一個停戰協定,不可否認它遺留了很多問題,甚至還有戰爭的一方至今沒有簽字,但是朝鮮停戰的曆史影響是深遠的,從人道主義而言它的曆史意義無與倫比。
從曆史的角度看,當年土默特的阿勒坦汗同明朝議和也是如此的粗糙。雙方大致約定內容之後對天發誓就算完成了。
縱觀滿清皇室,愛新覺羅家從努爾哈赤時代起就虔誠地信仰上天。這份停戰協定一旦焚書告天,就可以認為滿清是認真的。焚書告天之後,即使阿巴海想暗地裏違反,考慮到滿洲薩滿教徒的數量,阿巴海的成本也會是高昂的。
對於此次議和事件,滿洲方麵的官方記錄《滿文老檔》為:
(為通俗計,略有改動)
六月二十六日,遣庫爾禪巴克什、羅碩往張家口,是日申時還。
是日,遣往張家口之達雅齊塔布囊、白格依前來報信。
是日,遣達雅齊塔布囊、白格依還。
是日,複遣庫爾禪巴克什、羅碩赴張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