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氣質主要取決於生物基礎,即遺傳因素。但它與其它心理和生理特征一樣,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以及在環境的刺激下,有發生改變的特點。大量有關遺傳學的研究結果提示,氣質具有遺傳學基礎,許多孿生子研究中都顯示單卵孿生子間的氣質特點較雙卵孿生子間的氣質具明顯的一致性。至於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氣質呢?最近FOX提出嬰兒EEG(腦電圖)的前額不對稱變化可能是氣質差異的一個重要標誌。
遺傳雖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是惟一的,許多研究表明遺傳和環境因素對兒童的氣質有共同的作用。一些研究揭示父母的個性特點對兒童的氣質特點有影響。Sameroff等報道孕末期有情緒障礙者的孩子表現適應度較低、反應強度較高,情緒較消極。另外,母親的心理狀態與兒童的氣質特點存在相互作用,兒童的氣質特點可使母親產生焦慮、抑鬱,而母親的焦慮、抑鬱狀態又會反過來影響孩子的氣質特點。
此外,外傷、疾病、噪音、營養、人口密度以及其它環境特點都可引起氣質的變化。了解了這些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可盡量避免這些因素對氣質的影響。
那麼氣質是怎樣測得的呢?兒童氣質的測量有三種方法:晤談法、觀察法及問卷法。問卷法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它簡便易行且標準化。根據不同年齡可使用不同的問卷。如:嬰兒問卷、幼兒問卷、少年問卷等九種。每種氣質量表均包含一定的氣質因子,著名的托馬斯及切斯氣質表包含九個氣質因子,即活動性、節奏性、趨避性、適應性、反應強度、情緒特色、堅持性、分心狀態及反應閾等。然後根據氣質的九個因子的得分情況將兒童的氣質分為五個類型,即容易撫育型(此型在嬰兒中占34%,學齡兒占42%),撫育困難型(此型嬰兒占12%,學齡兒占8%),發動緩慢型(此型嬰兒占8%,學齡兒占9%),中間偏容易撫育型(此型嬰兒占40%,學齡兒占34%),中間偏撫育困難型(此型嬰兒占6%,學齡兒占7%)。由此可見,三分之二以上的兒童屬於容易撫育型和中間偏容易撫育型,其它三型總數不超過三分之一,如能對這部分兒童進行正確引導並實施一些合理的幹預措施,這部分人的比例會隨之減少。
氣質沒有好壞之分,它與智力不是一回事兒,但嬰兒期的氣質特點也影響到兒童的智力發育。調查認為撫育困難型兒童的智商比容易撫育型兒童的智商要高,這是由於撫育困難型兒童勢必要更多的得到父母的關注,孩子得到的刺激多於容易撫育型兒童,這種過多的特殊刺激可加快兒童智力的發育。
了解和掌握了兒童的氣質後,家長可根據自己孩子的氣質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養,可以消除一些誤解,增加彼此間的溝通,尤其是對那些撫育困難型的兒童隻能采用順應性教育方法,不能采用權威性教育方法,如發火、訓斥、懲罰等。這樣才能使孩子逐漸適應環境,減少行為問題的出現。老師了解和掌握了學生的氣質後可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利用不同氣質的優點,揚長避短,因勢利導,提高教學效果。
現代人才的氣質特征與學前教育
縱觀古今中外人類演變史可知,真正能在人類延續的事業中作出貢獻者並不完全在於他們掌握知識量的多少,也不全由他們的智能水平所決定,而往往取決於一種內在的質的規定性,這就是人才的氣質。
好的氣質,表現在事業上,則是堅毅的實現目標的意誌和不斷開拓新道路的能力,意誌的不可磨滅性,興奮的不可抑製性和目標的不可轉移性。具體說,人才氣質主要表現為敏而不懈的思維力,集中一點的注意力,獨辟蹊徑的創造力和駕馭知識的操縱力。
現代人才氣質的要素,首先表現為自信心。從小對孩子進行自信心的訓練和教育,是學前教育非常重要的內容,要創造條件,讓幼兒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嚐試到成功的喜悅。
隨著社會急速發展的步調,大多數“望子成龍”的父母,降低了等待兒童自然長大的耐心,采取急於求成的辦法,使孩子成了時代的犧牲品。不從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出發,讓一些年僅五六歲的幼兒去學書法,學寫作,學彈琴等,雖然能學到一些初級程度的知識和技能,可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副作用,如頭痛,歪嘴,甩手等等。同時這些飽受壓力的“匆促兒”還易形成“A型性格”;極端的競爭性,好強,缺乏耐心,富於侵略性。幼兒在學習時一旦受挫,便會顯示出冷漠、不在乎、倦怠等情緒行為和頭痛、肚痛、高血壓等生理現象。當他們無法控製周圍事物時,便表現出退縮、冷淡、缺乏動機等現象。同時這種人由於“少年老成”,故易造成過早定型的身心僵化,窒息了發展的生機和彈性。因此,培養幼兒自信心,一定切實注意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不能急於求成。
其次,表現為自強性。
自信心的關鍵在於自強。隻有自強者,才能用自己的活動證明自己的能力,才能有自信心。所以應培養幼兒幹一事,成一事,不斷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培養幼兒的自強性可從三個方麵著手。
1、由表及裏逐步深化,由已知結果去尋找事物的原因。學前兒童一般思維簡單,習慣於順向思考,回答問題從正麵條件出發,由因導果。而對這種情況,應該有目的地引導孩子多分析事物內部構造(或結果),多啟示一些帶有隱蔽性的問題,鼓勵孩子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2、逐步養成不斷總結所學知識的習慣。知識的本身是有係統性的,加強對已學知識係統的歸類、排列,使所學的東西形成一個整體概念,這將有利於提高幼兒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
3、不斷提高成功的效率。經常讓幼兒參加一些限時的智力遊戲的競賽活動,有助於提高他們的自強性。對於一個問題,有必要引導啟發孩子們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麵、不同結果來思考,這對幼兒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道之功效。
第三,表現為毅力型。
自強靠毅力。幼兒來到世界一切都要從頭學起,大凡每學一種本領,沒有一定時間的持續和過程的重複是不成的,這就需要毅力。
學前兒童的毅力培養取決於兩個方麵:
大家知道,在學習或生活中,當教師(或父母)對孩子寄予某種期望時,她就會認為某孩子是好孩子,對那個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看著順眼。教師(或父母)對孩子這樣的肯定,孩子就會對教師(或父母)產生親切和信賴感,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出更大的努力。如果教師(或父母)隻看到某孩子身體技術條件不太好,而看不到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對他們就不可能產生較高的“期望值”。常常受到輕視和訓斥,孩子就易產生自卑感,對所接觸的事物缺乏信心,必然造成惡性循環。久而久之,意誌相對薄弱,毅力會越來越差。必須根據孩子的實際隨時調整“期望值”。此其一。
2、美國有位心理學家曾設計過叫作“剝奪”的實驗:在一些無聲、無光、完全與世隔絕的實驗室裏,各放置一張舒適的床,並配備了足夠多的美味佳肴,隻要受試者(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能單獨在這種吃、喝、睡完全“自由”的實驗室裏安靜地生活4天,便可得到一筆數目可觀的酬金。誰知實驗結果卻大大出乎意料,幾位受試者竟無一人有“睡”享其成的福份。不到兩天,便都神經質地敲打牆壁,要求放他們出去。當他們重見“天日”後竟都神情呆滯,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也大大降低,以致許久不能恢複常態。這個實驗說明:脫離社會群體的生活絕沒有毅力可言。所以,多給孩子創造接觸外界事物的機會,才能培養他們的毅力。此其二。
第四,表現為好奇心。
好奇心是思維的起點,知識的起源,隻要有了好奇心,就能有遇難不懼的探索精神。發展好奇心,激發孩子對探索的興趣,是學前教育的任務之一。
幼兒好奇心的培養,除了創造必要的條件,采用相應的手段之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成人的態度對幼兒好奇心的影響。
美國的研究一致表明,成人的注意、敏感和支持,與嬰兒、幼兒的探索行為成正比。有一項研究,根據預先的觀察結果,把幼兒的母親分為高度注意、中度注意和低度注意三組,然後對她們的孩子進行探索行為的測驗。結果發現,高度注意組的母親,她們的孩子在視覺和觸覺對新異物體的探索方麵優於其他兩組的孩子。另一項研究是觀察母子交往,發現最敏感的母親有獨立性最強的孩子。再一項研究是將一組幼兒交給態度和善、喜歡讚揚的老師,另一組交給一個態度冷淡、嚴厲的老師,結果發現,前一組孩子呈現好奇行為多於後一組,而且前一組很快就開始探索了。很清楚,通過注意、敏感、支持幼兒的探索,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好奇心的發展。
第五,表現為思索性。
善於思索,是一切成功者的法寶。許多科學家和傑出人物的例子都說明了這一點,瓦特小時候思索“水開了壺蓋為什麼跳動”,而發明了“蒸氣機”;牛頓小時候思索“蘋果熟了,為什麼會落到地上”,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等等,充分顯示了思索的重要。可以說,自幼愛思索是人才的顯著特點。
因此,對孩子提的問題應區別對待,有些應該直接回答,給予現成的答案,有些則應留一些“為什麼”或再提一些“為什麼”,以啟發幼兒思考探索。
總之,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合理運用必要的教育手段,根據現代人才的氣質特征,對幼兒進行有效的學前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根本保證。
如何改善自己的氣質
“氣質”這個詞在現實生活中用得很多,其涵義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說,中國人的氣質、德國人的氣質,這是從哲學角度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在心理特征上的概括;又如,我們說這個人氣質好,這是對一個人整個心理特征和精神風貌的評價;再如,我們說一個人具有一種氣質美,這是從美學角度進行的評價。心理學中的氣質,是指人們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即心理活動的速度、強度和指向性等。氣質是每個人獨特的心理特征,具有相當的天賦性,但也不是不可改變的。一個人隨著年齡、環境、經曆、受教育情況的變化,其氣質也會發生變化。
氣質本身無所謂好壞。所以,不能把某些氣質類型評定為積極的,而把另一些類型評定為消極的。每一種氣質類型都有其長處和不足之處。氣質對人的成就雖不起決定性作用,即不決定你學什麼,為什麼學,幹什麼,為什麼幹,但卻影響你學習、工作的效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經常有意識地克服和抑製自己氣質的不足之處,發揚長處,以改善自己的氣質。不然,若讓氣質支配自己的行為,那麼,任何一種氣質類型都有發展成不良個性的可能。
如何改善自己的氣質呢?
首先要了解自己氣質的類型,這是前提。人的氣質類型是由不同的神經係統類型決定的。神經係統具有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三種基本特征。強度是指神經細胞和整個神經係統經受強烈刺激或持久工作的能力,有強弱之分。平衡性是指神經係統興奮與抑製兩種過程的力量是否相當,有興奮占優勢或抑製占優勢之分。靈活性是指興奮與抑製兩種過程相互轉化的速度與能力,有靈活與不靈活之分。由於這三種特征在各人身上存在著差異和不同組合,於是就出現種種神經係統類型。其中最顯著的四種類型是:①強而不平衡型,即膽汁質。②強、平衡而靈活型,即多血質。③強、平衡而不靈活型,即粘液質。④弱型,即抑鬱質。
多數人的氣質是一般型氣質或兩種氣質的混合型,即一般膽汁質、一般多血質、一般粘液質、一般抑鬱質、多血——膽汁質、多血——粘液質、粘液——抑鬱質、膽汁——抑鬱質等,典型氣質和三種氣質混合型的人較少。
青少年想了解自己的氣質類型,隻要根據《中學生QIUS氣質量表》進行測試,即可知道。
其次,要根據自己氣質的特點,克服和抑製其不足之處,發揚其長處,這是改善自己氣質的關鍵。
多血質的特點是靈活機智,活潑好動,善於交際,適應性強,反應迅速,敏捷性強。但注意力不持久,容易轉移,興趣和情緒多變,往往粗心大意,從而使學業失之精當。要克服和抑製這一氣質的不足之處,首先要克服趕時髦的思想,要認識到:所有的時髦都會過去的,時髦的東西並不全適合你,盲目地追趕時髦會使你失卻沉著而多了浮躁,隻有當你真正覺得它可以融於天性中時,你再去選擇它。其次在學習上要培養注意能力,培養自我檢查的習慣,培養慎思細致的學風。在發揚長處方麵,可以發展自己的交際活動能力等。
膽汁質的特點是直率熱情,精力旺盛,反應迅速,情緒發生快而強,言語動作急速,但脾氣急躁,容易衝動,難於自製。要克服和抑製這一氣質的不足之處,①要克服簡單的思維模式,遇事三思而行;②要避免與人正麵衝突,遇事盡量“冷處理”、“過夜處理”或暫時回避;③如果失態,可以寫“失態日記”,記錄失態的行動本身會促使你少失態;④可以請要好的朋友幫助你,讓他們每當看見你躁動時便提醒你;⑤可以練習鬆弛,即通過訓練使肌肉先鬆弛,從而使神經鬆弛,內心平靜。在發揚長處方麵,可將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工作中去,不斷將學習與工作推向新高度。
粘液質的人具有較強的自我克製能力,生活有規律,做事埋頭苦幹,有耐力,但往往不夠靈活,有時缺乏熱情。要克服和抑製這一氣質的不足之處,可以采用這些方法:①經常進行“一分鍾快答”或“智力搶答”訓練,這樣可以改善神經係統的靈活度;②拋棄頭腦中固有的陳規陋習和自我約束,進行自由聯想;③多與別人接觸,交流學識,互授經驗等。在發揚長處方麵,可以利用耐力和自製力的優勢,有意識地去攻讀一些知識,攻研一些難題。
抑鬱質的人細心謹慎,辦事穩妥,善於覺察別人不易覺察的細節,但多愁善感,行動遲緩,猶豫不決。要克服和抑製這一氣質的不足之處,可以采用這些方法:①將憂鬱宣泄出來;②將煩惱盡快忘掉;③將注意力盡快從令人生氣的人和事轉移到其他方麵;④化氣憤為幹勁,化悲痛為力量;⑤全身心地融入集體中,從中獲得力量等。在發揚長處方麵,可以發揮細心、善察、靜思的優勢。世界上著名的詩人、畫家、音樂家中不乏抑鬱質者。
總之,不管何種氣質,隻要品德高尚,能注意克服和抑製其短處,發揚其長處,都能為社會作出貢獻;反之,不管什麼氣質都將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