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結果

對適應的好與壞來說,結果的測量是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你看到的現象是,生活在美國都市的一個難照養兒童受虐待,那麼,這種氣質同環境的相互作用可看作適應不良;但如果你看到的是如德、弗裏斯觀察到的東非饑餓環境下的情況,那麼同樣的表現又可以看作適應良好。許多報告都證實了這一點。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亞當、麥瑟尼報道,導致1—3歲兒童發生意外事故的氣質特下同6—9歲兒童不同。在這兩個年齡組中,出現意外事故的兒童都表現為協調性、適應性差,但兩組的相關程度不同。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的威廉、加裏林發現,不同的氣質特征同糖尿病的治療效果有相關性,這種相關取決於,是把血糖控製還是把飲食控製作為測查對象。伊利諾斯州芝加哥的馬爾克、威斯布魯斯證實了,各種睡眠障礙看來與不同的氣質特征有關。

密蘇裏州哥倫比亞的邁克爾、普利斯認為,教師的不同要求和教師對自己工作的不同熱愛程度,可令不同氣質特征在一般教學環境中變得更容易適應或更不容易適應。賓夕法尼亞州阿德摩爾的羅賓、海格威克根據他的經驗指出,在音樂教學中也有這種情況。

三、根據這些發現,我們能做什麼

要討論的第二個問題是,根據這些已知的有關氣質危險因素的研究資料,我們已經做了些什麼?還應該做些什麼?有關氣質差異的概念在教育上的應用,幾乎沒有什麼可說的,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什麼報告。但在醫學領域中已有三個方麵的工作在應用這些知識,即,小兒內科臨床、精神病谘詢以及一個大型保健組織對家長的谘詢。

1、醫學領域中的應用

(1)兒科臨床

凱利的報告介紹了在兒科臨床上運用有關氣質的資料的三種水平。第一,臨床醫師與家長之間就氣質問題展開富於教育意義的討論,向家長提供有關知識,使家長重視並理解氣質的個別差異。第二,對特殊兒童的氣質的大概情況加以鑒定,為家長提供有關兒童行為和家長對這些行為可能產生的不正確認識的更加全麵的情況。這一點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當氣質危險因素剛剛出現時,或者當家長對孩子問題的認識所反映的主要是孩子的問題而不是他們自己對問題做出的估計時。第三,當氣質與環境的不協調正在引起一些不良征兆時,臨床醫生可以通過向父母的教育方式提建議的辦法,影響氣質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2)精神病谘詢

紐約的兒童精神病醫師斯坦利、圖列基提出了一項簡便易行的幫助屬於難教養型氣質的兒童家長的計劃。他在貝思、以色列醫療中心開辦了一個難養育兒童中心。這個有關難養育兒童的項目,主要目的是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孩子,更有效地教育他們。經初步的評估性訪談,確定了這一項目的主要內容,包括給家長指導,成立家長自助小組,開展不定期的短期家庭谘詢或婚姻谘詢,以及簡易的個別化的心理谘詢。父母指導的核心問題是幫助他們區分哪些是與氣質有關的行為,哪些是消極的問題行為,對難教養型氣質,應該以富於同情心的教育方式去對待。據圖列基的報告,他們這項工作的成效很顯著。

(3)父母自助計劃

詹姆斯、卡梅倫和他的同事設計並有效地實施了一項氣質研究計劃。他們對加利福尼亞保健中心的全部嬰兒的母親進行預先指導。首先,在嬰兒4個月時,用簡化的嬰兒氣質量表測定其氣質;然後,他們以書麵或當麵交談形式告訴父母,在今後幾個月裏孩子氣質的大概情況,包括自信心、意外事故、睡眠和情感問題、感受性和獨立性。卡梅倫等人認為,他們這一計劃的主要價值是引起人們對嬰兒氣質及其影響的重視,而不是對具體問題作出預測。在開展這一活動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例如,在參與這一計劃的人中,隻有少數人(約三分之一)能領會計劃的內容;需要了解家長對孩子氣質的反應;書麵建議不能代替家長與保健人員的個別接觸;等等。

無論如何,這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它對任何感興趣於大規模幹預活動的人來說,都有借鑒價值。

2、有關應用的一般問題

(1)何時是了解有關氣質方麵的信息的最好時機?

許多帶孩子到保健中心來的家長,對兒童氣質個別差異的存在及其重要性都不甚了解。他們也許認為,孩子的行為差異完全是由環境、孩子的飲食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在醫務部門工作的醫生、護士及其他的有關人員,有責任向家長宣傳我們目前所知道的有關氣質差異的知識,這應該成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

然而,迄今的經驗還沒有在任何一個人口群中證明,對全體嬰幼兒的氣質危險因素必須進行測量。它既不能作為切實可行的東西由保健人員介紹給他們,也不能以某種“自己做”的方式提供給家長。首先,如果一個母親和孩子相處很好的話,家長就沒有什麼動力去認真填寫問卷,這樣的結果也就沒有什麼用處。其次,盡管現已查明了許多有意義的臨床上的相關關係,但目前所收集的氣質資料的預測功能尚不足以保證進行常規的測量。最後,還有一種實際的危險,即這些資料可能會被專業人員或不十分了解其意義的家長濫用。凱利以近二十年的對6—7個月嬰兒的氣質進行常規測量的臨床經驗,闡述了這一觀點。如果將來有人證明氣質測量對諸如虐待兒童之類的問題有較強的預測功能,上述結論也許會被修改。

對行為問題感興趣的保健人員應對以下問題進行探索:①家長對子女和親子關係有哪些憂慮或困難;②兒童在行為適應能力上是否存在以下問題:社會交往能力、學習傾向、自信心方麵的缺陷和某些特殊的異常,如焦慮和抑鬱症。由於這些證據反映的是兒童的氣質與可能導致問題出現的環境之間的“適應不良”,因此,查明這種不和諧的原因,比單純測查氣質本身更有意義。一旦發現異常行為及其他由氣質引起的臨床行為問題,已經積累的氣質資料就會找到用武之地。此時應把它作為全部診斷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一般都非常願意與醫務人員合作。

家長和教師應該更多地了解一些兒童氣質的差異。但目前這種差異並沒有得到廣泛的重視。有些教師經常錯誤地把行為類型的不同看做適應性差或是神經病學方麵的問題。雖然我們對氣質差異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的認識還很不全麵,但即便如此,把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告訴給教師,也會對兒童的學習有所幫助。所以,應該在教師的培訓和繼續教育中傳播這些知識。

在這次會議上,關於在兒童入學前後對全體學生的氣質進行常規測查的問題,人們沒表現出什麼積極性。家長也許能在填寫問卷上給予合作,但正是在這個問題上,目前仍存在著錯誤地理解和使用資料的很大危險。

如果兒童在學校裏出現了學習上的問題,要對兒童進行全麵評價,那麼,對兒童氣質的測定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評價活動的一部分。由於目前這種評價已略多於兒童智商的測定,所以,增加一些有關氣質的知識,應該收到低投入、高產出的效果,因為這是有潛在價值的知識。

如果兒童因為生理缺陷或感覺卻失,對學校生活不適應而處於“危險”境地,那麼,對兒童氣質狀況的了解就能幫助人們采取教育措施,以適應兒童的特殊需要和能力。

(2)臨床醫生和教育工作者為了兒童的利益應如何使用有關氣質的資料?

在早期,有關氣質的知識主要有兩種用途:(1)幫助醫務人員和教育工作者了解某些行為問題、功能性的健康問題及學習困難問題發生的原因;(2)幫助醫務人員和教育工作者處理這些問題,避免以後出現類似問題。

與會者一致認為,“問題”這類術語,在研究和教學中是有價值的,但在與家長實際討論問題時要避免使用。貼這樣一個標簽不但無益,相反,其他專業人員或家長如果曲解了這些術語,勢必造成危害。當我們把有關氣質的知識交給家長時,應該使用通俗的描述性語言,如“這種情況無法預言”;“他對周圍的變化接受得較慢”等等。

(3)采取其他方法對家長進行教育

保健人員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直接與家長討論或推薦適當的書籍,向家長傳授有關氣質的知識。除了這些直接的服務外,還有其他兩種形式:互助小組和大眾傳播媒介。

有類似問題的兒童的家長可以通過小組聚會,交流知識和教育方法,達到互相幫助的目的。到目前為止,對屬於難照養型氣質或有其他危險氣質因素的兒童家長還很少做這種工作。應用這一技術的最成功例子應推圖列基所做的工作。無論什麼地方,都可以運用他的模式讓家長及其子女們獲益。

電視機、收音機、報刊雜誌等大眾傳播媒介可以到達大多數人手中。大眾媒介的利弊是顯而易見的。凡是責任心強的新聞工作者,都希望獲得有價值的信息。而家長熱衷的則是對他們養育子女有指導意義的信息。為滿足這種情況,氣質領域的研究專家有責任邀請那些稱職的記者,利用他們的采訪等形式向各種大眾媒介傳播有用的信息。這種信息對家長來說也是一種有用知識的補充。

四、今後我們應該做什麼

為發展和運用有關氣質的知識,今後我們應該做什麼?根據我們現已了解的氣質危險因素在臨床和教育上的影響的一些知識,以及在診斷和處置氣質危險因素方麵所積累的經驗,應該采取什麼辦法提高我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使我們采取的幹預措施更為有效?回答這個問題,要從流行病學和具體運用方法兩個方麵來考慮。

1、流行病學問題

加拿大魁北克的精神病專家麥克爾、馬基阿德認為,在我們準備進一步研究氣質和環境的相互關係之前,至少應考慮五個流行病學方麵的問題:(1)與諸如夫妻感情不和之類的心理社會因素比較,不利的氣質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在臨床上發現的危險性?(2)不利的氣質因素與心理社會因素是怎樣相互作用的?是加強作用,還是協同作用,或是其他什麼作用?(3)氣質與家庭的某些特殊功能的相互作用是否多於同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4)不利的氣質因素與某些類型的兒童期疾病的發生是否有關係?還是沒有更多的特別的危險?(5)性別差異與不利的氣質因素有何關係?馬基阿德引用了許多有關資料,試圖回答這些問題,同時提出了關於今後努力方向的建議。

2、實踐問題

對臨床應用而言,最主要的實踐問題有以下兩個:一個是臨床氣質測量技術問題,另一個是對氣質因素的臨床應用研究和幹預措施的改進。限於篇幅,這裏隻介紹第二方麵的研究。

在氣質因素的臨床應用方麵,大量有前途的研究領域正等著那些有誌於讓人們更多地了解氣質的影響方式的研究者去探索。這些可能的影響方式對解決以下臨床問題可能有重要意義。

(1)注意缺失合並多動症(ADHD)。

需要查明的一個最迫切問題也許是注意缺失合並多動症問題。最先做出這種診斷的人們確信,這種症狀是由腦疾病造成的一種神經性的行為失調,主要症狀是注意力差,易分心,易衝動,活動過多。研究者還把所有人劃分為具有幾種正常行為方式特征的不同表現的人,這些特征包括堅持性、注意廣度、是否容易分心和活動水平高低。對神經係統正常的兒童來說,當他們的氣質特征同環境因素不相適應(或不和諧)時,也可能出現行為和學習上的問題。多動症是發生在兒童自己身上的學習問題,而後一種情況則是兒童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觀點與過去多數人的看法和提倡的養育方法是不同的。由於這場爭論不休的領域涉及到5—20%的學齡兒童,因此,查明這些問題是迫切需要的。本次會議對這個問題未能取得一致意見,盡管會上對ADHD和氣質作出了明確的區分,即ADHD屬於病理學範圍的問題,而氣質則屬於正常狀態範圍的問題。部分答案可能在給ADHD重新下定義中找到,例如,有人認為,ADHD是一種客觀的神經係統功能障礙,是一種在質上而不是在量上偏離平均值的行為。

(2)身體的疾患

兒童的氣質可能在許多疾病的發生原因、結局及醫治上起作用。這些疾病包括外傷、過敏性疾病、對疼痛的反應、入院治療的效果、牙齒保健和病愈所需的時間。氣質還可能使兒童疾病類型的鑒別和處理更加容易。但對飲食、睡眠和胃腸功能的失調,還要作進一步研究。

(3)社會環境

與父母分離、疾病、家庭成員的死亡、周圍的惡劣環境等,更多地了解兒童對這些社會環境的反應,可以為臨床醫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用的知識。

當研究者尋找著有潛在臨床價值的研究課題時,他應該有這種預感:氣質可能在這個問題上起著作用。當一個人觀察不同年齡、不同身體條件的兒童時,當他觀察到行為適應能力以說得通的方式有所差別、而這種差別隻能以可能發生的行為傾向加以解釋時,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由於這種預感,人們會產生有關意外事故、睡眠障礙及肥胖等問題的有實際意義的見解。

五、結論

西恩、麥克戴維特概括出這次會議上取得一致的四點意見:(1)一致讚同用“良好適應”模式來解釋氣質危險因素的影響;(2)盡管存在著某些方法學上的問題,但從家長及教師那裏取得有關氣質方麵的資料還是可以為臨床幹預提供可信賴的依據;(3)除了最嚴重的疾患以外,通過氣質來考察兒童個體差異的方法“構成了處理那些造成緊張的相互作用的第一道防線”;(4)雖然已經找到一係列的幹預措施,但它們還需進一步完善。

麥克戴維特告誡人們,氣質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雖然我們對它已經了解不少,但重要的、最迫切的目標是,把我們已經掌握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淺談兒童氣質

氣質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之一,是個性的一個方麵。它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穩定性、靈活性及指向性上。氣質是先天的、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征。氣質具有“天賦性”,新生兒自出生的瞬間就表現出不同的氣質類型。有的愛哭,有的好動、不認生;有的比較平穩、安靜、害怕生人。這種差異以後可表現在兒童遊戲、作業和社交活動中,有相當的穩定性,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以及在環境影響下可發生改變,但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