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興趣

1、什麼是興趣

興趣是指以特定活動、事物以及人的特性為對象,個人在積極的、選擇的愛好傾向上所產生的情緒緊張態度。

人對他所感興趣的事總是使他不知不覺地心向神往,表現出注意的趨向。例如,對音樂有興趣的人就特別容易傾注於音樂。不論在音樂廳還是在電視機旁,對聽到的音樂都能全神貫注。對報刊中有關音樂的消息也很容易加以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也總會對音樂津津樂道,興致淋漓。

興趣不是對事物的表麵關心,任何一種興趣都是由於獲得這方麵的知識或參與了這種活動而使人體驗到情緒上的滿足而產生的。例如,你對體育有興趣,你就會主動地去參加體育活動,在活動時會精神振奮,情緒愉快,感到有樂趣,因而表現既自覺又積極。

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已如前述,人的需要有生理性的和社會性的兩種。如人由於饑餓,有吃食物的需要,當前對食物就發生興趣。一旦這種需要得到滿足,興趣即已消失。這是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暫時興趣,它不是一個人的個性傾向性的興趣。隻有當社會實踐要求反映在人的頭腦中,變成個人的已有需要,並在它的推動下的積極活動中所產生的興趣才成為具有個性傾向性的興趣。例如,我國古代魯班之發明木鋸,是由於當時客觀上有伐木、修築房屋、製造家具的需求,這種需求成為魯班的需要,在它的推動下,通過他本人從事木工的實踐活動的結果。在這一實踐過程中,他對改進木工工具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就是在社會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

興趣不僅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也在需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在各種需要滿足的基礎上又產生新而又新的需要,就使原來的興趣也得到豐富和提高。例如,起初需要了解某種物理現象而對它發生興趣,當學習後又有新的發現,於是又要滿足新的需要,同時產生新的興趣。如此不斷地探索,這樣對物理學就形成豐富而持久的興趣。

一個人對什麼優先表現出興趣,對他所感興趣的客觀價值,不同時代的人和同一時代的不同的個人都有其特點。這種差異有其社會曆史原因。

在社會發展的各個社會曆史階段上,人們在生產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形成著對科學、文化和體育等興趣,這具有普遍性。在階級社會,人們的興趣還表現出一定的階級內容。在資本主義製度下的許多青年,以自己利益為重,把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作為第一樂趣。在社會主義製度下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則樂於衷於為人民服務,把建設社會主義事業,造福於人類作為自己的誌趣。當然,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因受資產階級思想影響,有的青年則追求庸俗下流的東西。如隻注重外貌和服飾,把吃喝玩樂放在不恰當的地位,對低級下流的內容發生濃厚興趣等,這些都足以導致青年誤入歧途,危害社會。興趣既然是在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形成起來的,當然也可以在生活實踐中得到改變。

2、興趣和年齡

興趣在很大程度上隨著兒童年齡發展階段而變化。

在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工作者用追憶法調查了225名大學生興趣發展情況。結果表明,從小學後半期到中學以後(即進入青年期)興趣發生顯著變化。他們進行體育運動、讀書、看電影、聽音樂等活動已不是為了遊戲,而是向認識的、文化追求的高度移行。青年期的認識興趣在對象和內容方麵都發生著變化,不但內容豐富了,也顯現出個性興趣特色。

關於對認識興趣中具有中心意義的讀書傾向變化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讀書興趣是有其各自特點的。9—13歲是讀書最盛時期,進入青年期讀書活動的比率逐漸減少。但年齡越增長,選擇力越強,感受性和理解力越敏銳。雖然讀書量在相對減少,可是質在提高。根據讀書興趣隨年齡增長而變化的研究,可以把讀書興趣發展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4—6歲)繪畫期,第二階段(6—8歲)傳說期,第三階段(8—10歲)童話期,第四階段(10—15歲)故事期,第五階段(15—17歲)文學期,第六階段(17歲—)思想期。

故事期是因為兒童想從對現實生活的具體描繪中獲得社會的間接經驗。文學期是挖掘社會內在東西的自我追求時期。思想期是探索人生究極的理念時期。青年期同時具有這三種時期的特點。青年期所以有強烈讀書興趣,概括起來可以有如下原因:

①讀書可以滿足抽象思維的要求。

②為了享受本人沒有直接參加過的實踐活動經驗。

③從現實避向理想。

④為了完成自己的價值體係。

⑤為了獲得適應社會的必要情報。

⑥能夠激發情緒的興奮。

根據教育經驗和心理學的研究,可以把兒童的認識興趣發展分為三級水平。

在兒童身上表現出的直接興趣屬第一級水平。如鮮豔的物體,有韻律的音樂,突然發生的奇異變化等,都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當他們知覺這些物體時,兒童不僅感到滿足,並且表示要求把這些現象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在他們麵前,否則他們就會產生不滿意感,表現出頑強的哭鬧和憤怒。但是早期兒童的興趣是未分化的、隨生隨滅的。他們雖然對現有的知覺對象非常專注,當引起他們感興趣的物體從他們麵前一消失,會產生憤怒和啼哭,但是,使他安靜並不難。觀察和實驗都表明,在這種情景中,隻要把他的注意引向另外某個新異事物上,他的對剛剛知覺的事物的興趣會消失,而被新的興趣所代替。可見,這是初級水平的興趣。

兒童興趣發展到較高水平,他們的興趣已不隻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麵現象了,已開始研究事物發展的原因和結果,探討事物的內在聯係。例如,對地理、曆史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就想熟悉我們祖國的過去和現在,要知道祖國的資源和成就,同時也對於其它國家和人民給以關注,對於曆史上的重大事件,曆史上的偉大人物也發生興趣。為了弄清這些問題,他們可以提出豐富多樣的問題,並從多種途徑,如教科書、課外讀物以及教師的講述中尋找答案。總之,這種水平的興趣已具有穩定性、豐富性和間接性。

興趣發展的更高水平表現在兒童探討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興趣方麵。這時,他們已在廣泛興趣的背景上形成具有自己個性特征為中心的興趣。他們對世界的發展,人生的意義,倫理道德等等問題都有了興趣。他們熱烈地討論它們,深刻地體驗它們,千方百計地想要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隻要自己認為是正確的答案,他們就把它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並為之而奮鬥去獲得它。總之,具有個性傾向的興趣是和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緊密聯係的。

兒童從出生的時候起,在一定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的影響下,經過一係列不同年齡階段直到青年期。兒童興趣的發展和其它心理特征的發展一樣,也是一個不斷地由量變引起質變,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完善到完善的有規律發展過程。上麵關於兒童興趣發展三級水平的論述,隻是從兒童興趣發展過程中作一總的概括,它遠遠不能說明兒童興趣發展的複雜性。興趣既有發展的年齡特點,也存在個別差異。

3、興趣和性別以及個性心理特征

(1)興趣與性別

人們之間興趣的差別是否和性別有關,在學術界還存有爭議。但從許多人的調查分析中可以看到興趣受性別影響的傾向。

(2)興趣與個性心理特征

興趣受能力製約。通常人們對未知的東西當別人還沒提出問題和解決的時候,而自己提出了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能力可以解決它,個人對該事物就容易發生興趣。當自己感到問題的難度太大或問題太容易,個人對它就難於發生興趣。從這一事實表明,興趣和個人的能力以及人對它是否需要有直接聯係。

興趣與氣質、性格相關聯。國外有些研究認為,內向和外向兩種性格類型的人,在學習成績方麵,內向的人略高於外向的人。

我國的兩項調查研究也發現有這種情況。有人通過對兩個年級的大學生氣質、性格調查發現,在大學就學的學生中內向型性格者的成績大大超過外向型性格者。已有人對大學三年級學生共三百一十八人通過測驗和調查研究,也發現其中內向者高於外向者。

在文理科學生的對比研究中發現,學習理科的內向學生的成績高於學習文科內向的學生。

Kolosh於1976年用MMPI量表測驗發現,物理學和動物學的研究生的社會內向分數高於社會學和曆史學研究生的社會內向分數。也有人發現,學習物理學、生物學和工程學的大學生要比學習商業管理學的大學生內向得多。

我國的研究材料也表明,在文、理科學生之間,理科學生表現出比文科學生更為內向些。

產生上述情況的原因,據認為是由於個人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給予不同影響有關。外向的學生更多地喜歡參加社會活動,因此,他們愛好文科,在這方麵學習成績也較好。內向的學生的學習動機多出於內向品質,嚴於律己,持之以恒,因此,他們多愛理科,這方麵的學習成績較好。

4、興趣的作用

興趣在人的生活和活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1)興趣可以使人善於適應環境,對生活充滿熱情。

①興趣可以擴展一個人的眼界,豐富人的心理生活內容,並推動人去積極活動,表現出人的個性積極性。當人們對生活有興趣的時候,他就會覺得生活內容豐富多彩,使人整日處在愉快的心境之中。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或興趣不足,會使生活枯燥乏味。這就不可能有什麼事物充實他的思想,激起他的情感,使他整日處於苦悶之中。

②有多方麵的興趣可以使人能善於應付多變的環境。如由於工作需要,變換工作性質,能很快地熟悉新的工作,並獲得內心的滿足。

(2)興趣對豐富知識,開發智力有重要意義。

①人的早期興趣對他的未來活動可以起準備作用。這在兒童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例如,兒童可能由於偶然的印象對汽車發生了興趣,這種興趣就會使兒童對於有關汽車的知識豐富起來。在實際生活中表明,有的十來歲的兒童雖然還不會開汽車,但他能說出汽車的牌子,是由哪個國家、哪家工廠生產的,甚至可以解釋汽車發生故障的原因。這種最初步的興趣往往為他進一步學習物理學打下基礎,並為以後開始操作機器時顯得比其他同學更有準備。這種準備就是由這方麵的興趣造成的。

②興趣是一種具有濃厚情感的誌趣活動,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獲得知識,並創造性地完成當前活動。丁肇中教授曾經說過:“任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對於自己從事的工作有沒有興趣,換句話說,也就是有沒有事業心,這不能有絲毫的強迫。……比如搞物理試驗,因為我有興趣,我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實驗室裏,守在儀器旁。我急切地希望發現我所要探索的東西。”丁肇中也正是在對科學興趣和事業心的驅使下,經過科學實驗,終於發現了“J粒子”,為人類的科學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獎金。

舉凡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他們能對人類事業作出偉大貢獻,莫不是由於他們的創造的興趣和他們對事業的責任心結合起來,凝成一股強有力的力量,推動著他去孜孜不倦地活動而取得成功的。因此,把興趣當作活動的動力並不是過分的。

興趣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作用也是特別巨大的。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製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學習本身、對學習的科目有興趣,符合於他由活動動機產生的認識傾向,就可以激起他的學習積極性,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習質量,成功地掌握了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全麵、細致的觀察力,提高了敏銳而靈活的思考力,發展了豐富的想象力,鍛煉了頑強的意誌力。

從上所述可見,興趣與成就、智力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說興趣的培養是開發智力的重要條件。因此年長的一代和教師都要關心青年一代興趣的發展,要根據他們的不同情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導和誘發他們的興趣,為發展年輕一代的聰明才智創造有利條件。

5、興趣的品質

如上所述,興趣在人的生活活動和智力開發方麵都具重要意義。但是應該培養哪些興趣品質,才能陶冶道德品質,發展人的才智,達到教育的目的呢?

(1)興趣的傾向性

興趣的傾向性,即指興趣是對著什麼內容而發生的,它是形成其它興趣品質的前提。興趣可以是針對物質方麵發生的;也可能是針對精神方麵發生的。興趣傾向性是有差異的。如有的人貪婪成性,為了達到個人享受的目的,不擇手段地追求個人物質利益。這種對物質的興趣傾向,害己害人,是低級興趣。有的人則把對物質的興趣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聯係起來,使個人的活動符合社會主義事業要求。在這種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興趣,才是個性中的積極特征。

(2)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

直接興趣是對活動本身發生的興趣。這往往是由於客觀事物引人入勝,而使人對它發生興趣。如看戲,看電影,由其中的故事情節或它的美麗場景和畫麵所引起的興趣都屬於直接興趣。間接興趣是指對活動結果發生的興趣。我們常常對某種活動本身並沒有興趣,但意識到完成該項任務的後果具有重要意義,這就促使你去積極完成活動。這種由活動後果的意義引起的興趣是間接興趣。

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對人的積極活動都有重要意義。由於某些事物能夠滿足當前的需要,對它有興趣,人們就很自然地把它作為注意的對象,比較容易地從其中獲得有益的知識。如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很需要了解教育和教學經驗,因此,對優秀教師先進工作經驗的報告,就很感興趣,易於引起注意,並獲得深刻的印象。間接興趣也很重要。在我們所必須從事的工作中,許多是枯燥乏味的。我們對該種事物本身並不感興趣。但由於對這種工作結果意義有明確的認識,我們才克服了工作中的許多困難,勝利地完成了任務。如果能把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正確地結合起來,能幫助我們卓有成效地完成各種活動任務。例如,一個學生對學習科目本身感興趣,並且對其學習效果也很關心,那麼他在學習中一定是愉快的,而且他的學習也會是富有創造性的學習。

(3)興趣的廣度

興趣的廣度是指興趣的廣闊程度而言,它說明個人興趣的結構。有的人興趣廣泛豐富,對一切事物都樂於探求;有的人興趣則比較單調,把自己限於狹小圈子之內。具有廣泛興趣的人,就會經常注意多方麵的新問題,並能去鑽研它們,從而大大地增加多方麵的新知識。馬克思在給他的女兒寫的一句格言中說:“人類的一切東西對我都不是陌生的。”這反映了馬克思對廣闊興趣和淵博知識的重視。別人讚揚馬克思知識淵博、興趣廣泛時曾說:他的頭腦就象一艘整裝待發、停泊在港口裏的軍艦,隨時會駛向任何知識的海洋。馬克思雖然是革命活動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但他對理科也很擅長。馬克思的數學之好,以至現在還有許多人在研究他休閑之時用來休息和操練頭腦的數學手段。有人評論《紅樓夢》指出:作者曹雪芹在寫大觀園的建築時,表現出他是一位精通建築學的建築師;他在寫大觀園的花草樹木時,又象頗有研究的植物學家;在給病人開的藥方中,他又是一個高明的醫生;對人物內心衝突刻畫的細膩和對人物典型性格的描繪他又儼然是一位造詣很深的心理學家。對曹雪芹的這種評價並不過分。《紅樓夢》所以能成為不朽的名著,這並不隻是決定於作者有高超的寫作技巧,也和他具有淵博知識和廣泛的興趣分不開。

興趣狹窄的人,不但影響他們個性的全麵發展,也影響他們生活內容的豐富性。

廣泛的興趣應該在正確傾向指導下,和中心興趣結合起來。有的人有多方麵的求知欲,但知識膚淺。這樣的人很難取得重大成就。有的人興趣很深刻,但卻狹窄。這樣的人個性也不能得到全麵發展。斯大林曾批評那種局限於自己專門知識再也看不見其他什麼東西的人決不能成為列寧主義者。應該說,在廣泛興趣的背景上有著決定活動的基本傾向性的中心興趣才是最優秀的品質。馬克思是具有廣泛興趣的人,但為全人類解放事業而奮鬥則始終是他的中心興趣。

(4)興趣的穩定性

興趣必須持久而穩定,才能推動人深入鑽研問題,從而獲得係統的科學知識,取得良好的工作成績。有些人的興趣缺乏持久性,他們對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濃厚興趣,甚至達到狂熱和迷戀的程度,但這種興趣又會很快地為另一種興趣所代替。凡是沒有恒心的人都是缺乏持久興趣的人。朝三暮四,見異思遷的人,對於自己的學習和工作都是不利的。我們應該培養自己具有穩定而持久的興趣。

(5)興趣的效能

興趣的效能是指一個人的興趣對活動所產生的效果大小而言。興趣的效能水平可以區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消極的興趣是被動性質的興趣。這種人隻限於“心想往之”而已。他的興趣不能成為實際活動的動力,因而興趣不能產生實際效果。積極興趣是有效的興趣。具有主動興趣的人,不是停留在靜觀階段,而是為了獲得興趣的對象去積極活動,它是一種有力的動機。陳景潤酷愛數學,當教師介紹哥德巴赫猜想時,他把教師說的“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這句話深深地印在腦海中,並對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明珠發生了興趣,立誌要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他在這種動機推動下,經過刻苦鑽研,終於獲得了成效。

培養人具有高效能的興趣,對掌握知識,促進個性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三、世界觀、信念和理想

1、世界觀

(1)什麼是世界觀

世界觀建立於對自然、人生、社會和精神科學的係統的豐富的認識基礎上,它包括自然觀、社會觀和人生觀。世界觀不同於日常人們由於對事物的合理想法而產生的觀點。世界觀也絕不單純是認識問題。它是人對世界的認識,以及在對世界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積極態度,和為其堅定信念而奮鬥的決心與意誌行動。例如,有共產主義方麵的知識,不一定對共產主義事業抱積極態度,這就沒有為實現共產主義目標的積極行動。不能說這個人已經具備共產主義世界觀。

應該把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世界觀和個人的世界觀的形成區別開來。作為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的世界觀,是指對自然、人生、社會和人類思維的觀點體係,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它和人們在一定曆史時期所達到的科學水平,以及一定的社會製度相聯係。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是勞動人民曆史實踐的概括,是無產階級社會存在的反映。它不僅闡明了自然現象發生發展的規律,也指明了人類社會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性,指明了人生的意義。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角度看,世界觀無疑是屬於哲學範疇。但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的人,在他的生長過程中,不管他願意不願意,他總要形成一定的世界觀。因此,又存在著在個體頭腦中形成世界觀的問題。在個體身上如何形成世界觀?形成什麼樣的世界觀?世界觀對個性發生什麼樣的影響?從這個角度看,世界觀問題,又成為心理學研究的課題了。

個人的世界觀不僅反映個人的存在,並且反映這個階級的存在和這個階級的心理。處在不同社會關係和階級地位的人,就易於形成與其階級地位相同的世界觀。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和地球上所有其他民族之間的共同點,比起它和它身邊的工人之間的共同點來,都要多得多。工人比起資產階級來,說的是另一種習慣語,有另一套思想和觀念,另一套習俗和道德原則,另一種宗教和政治。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他們彼此是這樣的不相同,就好象他們是屬於不同的種族一樣。”

世界觀既經形成,它就成為個人行為舉止的調節器。它直接影響個人的學習、工作和個性的整個品質。

(2)無產階級世界觀的特征

①內容的豐富性和科學性

無產階級世界觀,既可以對社會上發生的各種事件給予正確評價,能夠掌握一定的道德原則和美的鑒賞力。也可以對複雜的自然現象的解釋根據充足,觀點明確。她具有認識的豐富性。

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形成是從前科學概念上升到科學概念的過程。無產階級世界觀不僅是人們經過深思熟慮過的觀念體係,而且是生活實踐檢驗過的真理。她具備嚴密的科學性。

②係統性和一貫性

無產階級世界觀的表現在於她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以及活動等的基本問題上,在觀點體係和方法論方麵總是具有統一性和一貫性。

世界觀的係統性和一貫性標明個性的確定性和成熟性。

③概括性和具體性

無產階級世界觀是人類通過生產實踐、社會實踐以及科學實驗對世界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反映而形成的一種觀念體係。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隨著世界觀的概括性程度,個人在認識和處理各種具體事件以及對它們的預見方麵有所不同,這就在各個個人身上表現世界觀的個體性,具體性。缺乏對世界發展的概括認識的人,就不可能理解社會發展規律,在他的世界觀中就會表現曆史局限性,在行動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概括性和抽象性總是相聯係著的。要防止由於抽象性造成脫離實際的偏向。空談遠景規劃,而不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經不起實際驗證的抽象真理不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

④世界觀與行為的聯係

世界觀是行動的指南。世界觀同行動相聯係是個性品質的最重要標誌之一。具有無產階級世界觀的人,他的行為必然賦有崇高的目的,並為實現這種理想在行為中表現出高度自覺性。

(3)個體世界觀的形成

作為意形態的世界觀是曆史實踐的概括,它反映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性。不同階級的人們,由於在社會實踐中所處的地位不同,逐漸形成不同的世界觀。無產階級有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個體掌握和運用社會上已經存在的無產階級世界觀,無須重新概括勞動人民的曆史經驗。但是,這並不是說個體可以自發地掌握無產階級世界觀的思想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