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掌握無產階級世界觀要具有下麵三個條件:

第一、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不僅為個體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提供感性知識,有助於理解無產階級世界觀。更為重要的是,隻有親身參加實踐活動,才能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改造舊思想、舊習氣,才能為建立共產主義意識創造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論為了普遍地產生這種共產主義意識,還是為了達到目的本身,都必須使人們普遍地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隻有在實際運動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實現。”中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為我們提供了光輝的範例。在他們之中,有許多人就是帶著樸素的階級情感參加偉大的革命鬥爭實踐,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引下,自覺地形成了無產階級世界觀,為中國革命貢獻出了一切。

第二、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

先進的社會思想可以超越社會存在。馬克思主義成熟以前的無產階級是自在的階級。隻是當無產階級接受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才使無產階級由自在的階級變成為自為的階級,由自發的階級變成為自覺的階級。馬克思曾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馬列主義集中反映了無產階級世界觀的思想體係。勞動人民必須學習馬列主義,才能自覺地形成無產階級世界觀。我國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者走過的道路就是如此。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青少年,也必須通過這條道路,必須經過馬列主義教育,從小開始把他們引導到正確的方向,從而逐漸形成無產階級世界觀。因為青少年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發展變化劇烈的時期,他們的精力充沛,有強烈的學習欲望,渴望獨立生活,想當成年人。但是,他對社會缺乏了解,又帶有幼稚的特點,缺乏知識、經驗,也缺乏自製力,在複雜的事物麵前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思想上容易片麵、偏激。由於這些特點,他們既容易接受先進思想,也容易受不良思想侵蝕。因此,在他們的內心中常常產生人生觀、世界觀的矛盾,表現出對事件的評價和行為上的不徹底性。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學校、家庭和各種社會實體有意識地以馬列主義武裝青年一代,以新思想戰勝舊思想,逐漸培養青年人的共產主義思想。這就要求我們針對青年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實際問題,在思想上耐心疏導,幫助他們正確對待,從而得到積極的解決。比如青年中的升學與就業、婚姻與戀愛、興趣與愛好等等問題,都存在著公私關係的矛盾。其中,有些是與人生觀、世界觀相聯係的。對這些問題都需要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予以幫助和指導,讓他們正確的思想占上風。而不能簡單從事,更不能亂扣帽子,挫傷他們的積極性。隻有這樣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青年人才能逐漸建立自己的革命的、無產階級的世界觀。

第三、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

革命環境和馬克思主義教育對個人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有了良好的客觀條件並不一定能夠樹立起無產階級世界觀。同樣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受馬克思主義熏陶的青年一代,每個人的進步程度並不相同。因此,參加革命實踐的青年要求得進步,不經過自己的主觀努力,要得到更大進步是有困難的。

個體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掌握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呢?

理論聯係實際是學習無產階級世界觀的重要保證。一方麵,通過實際可以幫助由淺入深地理解無產階級世界觀的根本理論,從理解個別問題到理解許多問題,進一步理解這些問題的關係。這就可以逐漸達到完整、準確地掌握無產階級世界觀的目的。這是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過程。

另一方麵,它又是一般認識具體化的過程,是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學習共產主義不能隻是停留在對共產主義生動事例的體驗上,必須理解共產主義精髓,把它變成為自己的信念。把革命環境提供的感性材料提升為理性的東西,我們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它。個體消極地接受革命環境的影響,也可能得到一些零碎的片斷的不成體係的革命實踐的經驗。這些材料可能是最生動的最具體的,人們接觸它的時候又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理解著它,因而它可以激起人們愛憎分明的感情,甚至能夠使人流淚、激動。但是,如果不是在革命理論指導下,不與主觀努力相結合,它雖然在人的思想上也可能留有一些印記,卻往往不能使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發揮主觀能動性,理論聯係實際學習馬列主義的方法,是真正完整準確地掌握無產階級世界觀的根本途徑。

2、信念

信念是激勵人按照自己的觀點、原則和世界觀去行動的被意識到的思想傾向。信念是人們在長期實踐活動過程中,根據他的生活內容和他所積累的知識經過深思熟慮決定的。

倫理道德原則,美的評價,科學真理等都可以成為信念的內容。信念除內容之外,作為心理現象,它還有一定的心理形式。比如,一個學生知道考試時不應該做違反考試規則的事,這種一般的道德原則是以各種不同的心理形式在他的行動中反映出來。它可能是源於品德以不應該這樣做的形式,也可能受紀律約束以不許可這樣做的形式反映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的道德原則就成為這個學生的積極性源泉;它以一定方式改造著他的行為,使他自覺地行動。這時,我們就可以根據這種行為來判斷他的信念程度。

信念既經形成,就表明人們確信有關自然和社會的理論原理、見解和知識的真實性。它不僅是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而且人們對它富有深刻的感情和熱情,力圖去捍衛它,並企圖使別人也讚同這些原則和理論。必要時,為了自己的信念甚至可以獻出生命。許多為革命獻身的烈士,為探究科學真理嘔心瀝血的人,都是為自己的信念而奮鬥的人。信念能使人迸發出積極性和堅強的意誌,使人在身心上忍受難以置信的折磨和痛苦,使人爆發出巨大的勇氣和能量。比如一個人具有共產主義一定勝利的信念,確立了為人民服務的目的,他就會為四化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艱苦奮鬥卓有成效地完成他所擔負的任務。這說明信念是人的行動動機的巨大力量。

信念的巨大力量和生理能量有關。

當人的機體在超負荷的情況下,就需要應激反應,使失去平衡的機體重新恢複平衡。現代醫學認為,應激反應是一個人受到外部刺激時,身體有一套完整的反應係統調節機體內外環境的調控功能,使之保持平衡。人的堅強信念這種精神狀態,對於調動機體的積極因素,激發機體的力量,起著相當大的作用。當機體感到外界或內部的危險信息時,首先發生“警戒反應”,即經過大腦向植物神經係統發出指令,並通過腦垂體發出應激反應信息,這時有機體就會產生一些應激反應現象。隨後,機體為適應應激反應對能量的需要,迅速動員體內貯存的能源,補充能量。引起積蓄能量的突然爆發,產生巨大的抵抗外界的抵抗力。因而使人能經受起極度的艱難困苦狀態,使人在各項工作中創造出優異的成績。這就是人的信念力量的生理來源。(《北京日報》1982年9月23日馬樹桐)

3、理想

理想是個人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觀形象。

理想與個人願望相聯係。如少年想要成為一名宇航員,想當一名科學家,或把某一英雄形象作為自己的理想。理想是對未來設想,它往往和目前的行動不直接聯係。如一位師範生畢業後,想要在自己的教育崗位上做好教育和教學工作,為祖國四個現代化培養出數量多質量高的建設人材。這種內心的圖景是一種對未來的渴望,即是他的理想。

理想與現實生活相聯係。現實中的某些對象和現象符合個人的需要,與個人的世界觀相一致,這些現實的因素就會以個人的理想形式表現出來。理想總是對現實事物的重新加工,舍棄其中某些成份,又對某些因素給予強調的過程。但它原則上是以客觀現實的規律為依據,是可以實現的。

理想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麵考查。

我國心理學工作者通過談話法、作品分析法、對個體追蹤研究、問卷、聯想法等等,調查了中學生理想的內容。

通過調查材料分析,他們把中學生理想內容分成四類:

第一類,對理想的認識膚淺、模糊,目標不明確。如:“對未來沒有什麼想法,隻想自由自在地過日子”;“我以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現在還不太清楚”;“理想的實現不決定於自己,無理想倒也安然”等等。

這種心理狀態的出現和這一年齡階段青年身心發展水平有關。他們容易產生偏激情緒,對當前形勢缺乏正確的認識,加上思想教育沒有跟上,致使他們缺乏明確的奮鬥目標。

第二類,向往未來,但有時動搖,自覺性差。例如:“家長、老師總是鼓勵我奮發圖強,有所作為,但我一遇到困難,又有點泄氣”;“每當我看電影時,就能被先進人物的高尚品質所鼓舞,但做起來又有許多困難”,等等。

這一類學生接受了家長、教師和英雄人物的影響,他們的思想主流是健康的。但由於身心發展水平所限,也不容易抵製社會環境的某些幹擾而產生泄氣的念頭。

第三類,把理想隻限於職業。他們日常所想主要是計劃將來幹什麼,是升學還是就業。這一類學生願意自己有一技之長,以便將來得到稱心如意的工作。

把理想與就業相聯係,也符合當前社會實際情況。但這種理想沒有將個人奮鬥目標和國家的前途和社會主義長遠利益結合。這種心理狀況也是學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急需解決的課題之一。

第四類,初步樹立了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有為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作貢獻的願望。在行動中不怕困難,嚴格要求自己。

屬於此類理想的學生,認識水平比較高,他們多是中學高年級學生。如即將畢業的高中學生中許多人具有“一顆紅心,多種準備”的思想。這種思想在選擇誌願中有所表現。

根據調查材料統計結果表明,具有遠大理想(即屬於第四種理想類型)的人次占41、9%,受家長、教師或英雄人物的影響,表現出對未來向往(即屬於第二種理想類型)的人次占27、8%。上麵兩種理想類型的人次共占69%。這反映了當前青少年的心理麵貌主流是好的。至於那些對理想的認識膚淺、模糊,缺乏明確目標的學生,隻要教育內容正確,方法對頭,他們也會樹立良好的理想。

理想不僅在內容方麵可以劃分不同類別,理想的形式也有不同水平。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以及認識水平的提高,他們的理想形式也在發展變化。我國心理學工作者根據1979年和1980年兩次調查材料,把中學生的理想形式從認識角度分成三種發展水平:一為較初級水平,是具體形象理想,二為綜合形象理想,三為比較高水平的概括性理想。

中學低年級和小學高年級學生多為具體形象理想;中學中年級學生綜合形象理想者較多;中學高年級學生則多為概括性理想。依據對六至十年級,即初一至高二年級的調查數據製成具體形象理想與概括性理想曲線圖。

理想是個人生活、工作、學習中所不可少的巨大鼓舞力量。它可以幫助人們與困難作鬥爭。一個人的理想內容越豐富,概括性水平越高,它對行動的推動力量也越大。例如,實現共產主義是全世界無產者的偉大理想,也應該是年輕一代為之努力奮鬥的崇高目標。這種美好的圖景展現在人們的麵前,使人們看到為之奮鬥的光明前景,它就會鼓舞人們不畏艱難險阻,投身於火熱的鬥爭之中。一個人要是失去了理想,他將變成目光短淺、意誌消沉的人。理想的品質依賴於個人的世界觀、一般的政治態度;也和他的興趣、知識水平相關聯。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和實踐相結合,培養符合人民利益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第四節 個性傾向性中的自我意識

一、自我意識在個性心理結構係統中的地位

1、個性心理結構及自我

70年代以前,我國心理學教材中關於個性心理結構的闡述,主要偏重在個性心理特征方麵。此後,情況有了顯著的變化,出現了幾種不同的個性結構觀。這表明我國個性心理學的進步和發展。

這些不同的個性結構觀,主要有:(1)個性結構是由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兩種成分組成;(2)個性結構由自我(自我意識)、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3種成分組成,而以自我為主;(3)個性結構由個性傾向性、個性心理特征、心理過程、心理狀態4個成分組成,而以個性傾向性為主;(4)個性結構由個性傾向性、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個性心理特征、自我調節係統5個成分組成。

可見,個性心理結構及自我意識(自我)在個性心理結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國內學術界尚未統一一致。我們的認識傾向於,個性結構由自我(自我意識)、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3種成分組成,而以自我為其調控係統,自我對個性各個成分起著監察、調節、控製的作用,尤以自我意識中的世界觀這樣的自我觀念對個性傾向性及個性心理特征進行最高層次的導向與調控。

2、自我意識對個性傾向性係統的作用

個性傾向性的主要成分是:需要、動機、興趣、信念、理想、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這些成分主要是個人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在現實社會經濟關係等各種社會關係及教育影響下形成的。其中,需要是個性傾向性及個性能動性的驅動力,動機、興趣、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現形式,意誌、幻想、熱情乃至個人理想歸根到底都受到需要的製約和影響。正如彼得羅夫斯基所指出的:“個性是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過程中,在活動中顯示出自己的積極性的。個性積極性的源泉就是個性的需要”;“需要是個性積極性的源泉”。故可以說,隻有在需要的推動下,人的個性結構才得以形成和發展。世界觀在個性傾向性中處於最高抽象層次,它控製著個人的思想傾向和整個精神狀態,它是個人的行動、言論的總動機及總判別原則。

但是,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尤其是作為現實社會階級意識的世界觀如何能成為個人行動及思想的指南?它如何統領著個人整個個性傾向性中的各項成分的展開?又如何製約著個人能力,性格乃至氣質的發揮與發展?

個性傾向性的主體能動性不是其各成分的偶然聯接,或有什麼神秘的外力使之自動展開進行的,必然歸結到自我意識的心理監控及統攝作用。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對個性傾向性總的作用機製是:

對於一定的社會階段而言,作為社會經濟等各種關係及生產實踐、科學實踐、階段鬥爭實踐等廣泛社會實踐集中反映的社會意識形態,其中的價值觀念、人生觀念和哲學觀念,就構成了作為社會意識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簡稱“三觀”)。它們既然是社會經濟關係及社會實踐鬥爭的反映,自然就具有不同的階級歸屬,即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三觀”。作為社會主義的國家,肯定的是無產階級的“三觀”或稱社會主義的“三觀”。

通過社會實踐和教育,作為社會意識的“三觀”轉化(或稱內化)為被個人清醒意識到的個人的價值意識、人生意識及世界觀意識,這就是個體自我意識中的“三觀”意識。從自我意識的心理結構形式看,它屬於自我意識中的自我認識範疇——自我觀念的主導內涵;從自我意識的內容看,它屬於社會自我及心理自我,它決定了個人對自己在人際關係、社會關係中的角色意識傾向及個人對自己心理的意識傾向。這樣,內化成為個人自我意識的“三觀”便確立了自己在自我意識結構形式及內容中的地位與作用,去行使它對個性傾向性各成分的調控主導作用。

二、自我意識對需要的導向與控製

“個性發展的動力就是人在活動中不斷變化的需要與滿足這些需要的實際可能性之間的矛盾”;“發展著的個性由於不斷出現新的需要(多分支的動機係統),也就成為需要發展的結果。”所以,需要在人的個性發展中具有重大作用。然而,在需要的發展、選擇和培養方麵,個人的自我意識具有重要的導向和調控作用。

需要的分類是多維度、多層次的。需要按其產生可以分為生理需要、自然需要與社會性需要;按其對象性質,可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從需要的層次或等級,可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宿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如馬斯洛理論)。從不同的維度及層次觀點,國際上存在著各種需要理論,如勒溫、默裏、阿爾伯夫、麥克萊倫等的需要理論,前蘇聯學者魯賓斯坦、普拉托諾夫及彼得羅夫斯基等的需要理論。其中,前蘇聯學者的理論中十分重視需要和動機對個性的決定性作用及自我意識對需要、動機等的作用。

1、自我意識與生理性需要

自然需要也稱生理性需要或原發性需要,它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是人和動物都有的。對人而言,生理需要是大腦對生理需求的反映,如進食、飲水、運動、休息、睡眠、排泄和性的需要,都是生理性需要,它們是維持機體生存和延續種族所必需的。正常的生理需要,若長期不得滿足,人就無法生存。僅就存在對自我意識的作用方麵而言,人(現代人)和動物的生理需要也具有本質的不同。

第一,在需要的察覺和體驗方麵,人的生理需要是人的“自己真正體驗到的需要”。“當然這些需要是反映在頭腦中,是被意識到的。”就是說,人的生理需要是在人的自我意識中的自我感覺、自我體驗清醒地體察和認可的,動物則主要是由生理(如饑、渴等)反射引起的。

第二,在生理需要對象及滿足方式的確定方麵,人的需要對象具有社會性,主要是社會勞動的產物,因而對需要對象的選擇及滿足方式上,與人所處社會環境及在社會關係中的處境有關,同時,這種處境反映在人的自我意識中成為自我的社會意識,這種社會意識必然參與需要對象及滿足方式選擇與確定上,同是解決饑餓的晚餐,富人、窮人、工作忙的人、無所事事的人,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是不同的。動物則隻有依靠周圍環境中的自然物作為滿足需要的對象,在本質上沒有自我意識的選擇,隻是接受大自然的天賜而已。

第三,在生理性需要滿足的體驗上,人與動物也有本質區別。社會的人,以自己的勞動產品作為需要對象及滿足需要的手段、工具,在滿足需要中的體驗也是“自己的自我意識真正體驗到”,“是被意識到的”。而且,在滿足的過程中有人的自我評價,這種評價對需要的再生及滿足的方式、手段的選擇都有能動的作用。動物沒有這樣的體驗與評價,隻有反射的解除。

因此,即使僅就人與動物共有的生理性需要上,人與動物也存在本質的差別,人有體現社會存在的人的自我意識的參與。確如馬克思所說:“饑餓總是饑餓,但是用刀叉吃熟肉,來解除饑餓不同於用手、指甲和牙齒啃生肉來解除饑餓。”

2、自我意識與社會性需要

社會性需要反映了人類社會生活的要求,對維係人類社會生活、推動社會進步有重要作用。社會性需要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類特有的,它們包括對勞動、交往、求知、道德、美、成就及奉獻的需要。其中,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第一基本條件,沒有勞動,就沒有生產,沒有交往,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社會,是勞動創造了人,使之與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對此,馬克思指出:“人類社會和動物社會的本質區別在於動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則能從事生產。”“人類的生產在一定的階段上會達到這樣的高度,……不再是單純為生存資料鬥爭,而是也為發展資料,為社會地生產發展資料而鬥爭。到了這個階段,從動物界來的範疇就不再適用了。”社會性需要主要是反映了人類生存發展鬥爭的需要。

因此,人的需要的產生、取向及水平歸根到底受到社會經濟關係、階級關係等的決定,而從表現形式上,則受自我意識的導向與控製。

(1)社會性需要的產生與自我意識

人的社會性需要是由社會要求轉化來的,隻有當人認識到這種社會要求的必要性時,社會要求才能轉化為個人的社會性需要。這就是社會性需要的產生問題。認識社會要求的必要性,是人的自我意識中的社會自我內涵之一,有無這樣的社會自我認識,決定著人對某種社會要求的認同與否。社會要求轉化為個人的社會性需要的“轉化”,指的是把社會要求的這種社會意識形態內化為個人自己自我意識中的社會自我認識。這個內化取決於個人社會自我意識中最高層次的“三觀”意識的評判控製。評判得到肯定的,符合“三觀”導向,就給予轉化(內化);反之則反。

(2)社會性需要取向與自我意識

這裏的取向性主要指目的性。個人的社會性需要必然有鮮明的目的性,這個問題,在今天市場經濟條件下,顯得十分現實和突出。大學生中一種較為常見的現象,是他們對社會主義社會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公有製為主體及按勞分配)、基本原則(規範性、兼顧性、文明性)與相應的道德要求認識不深,對一般市場經濟追求價值的本質屬性、追求物質利益原則、競爭、等價交換與貨幣規律等——卻深有體會,因而在某種程度上極易受到市場經濟負麵效應的影響,其綜合反映到個人社會性需要的取向上時,就難以擺脫利己的陰影。要解決這個問題,隻有通過教育實踐,將正確的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社會意識形態)轉變為個人內在的正確社會自我認識,認同正確的社會性需要的目的取向——擺正個人與集體和國家的關係,使自己的勞動、學習、奉獻等需要有著正確的目的,抵製市場經濟產生的負麵效應。

沒有正確的自我社會認識控製,個人的社會性需要必將陷入歧途。

(3)社會性需要的水平與自我意識

社會性需要有各不相同的水平,這種水平,對需要本身及需要產生的活動的評價具有重要意義。對這種水平的判別,最終必須取決於個人社會自我中世界觀意識的判別控製。隻有符合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需要,才是符合人所生活其中的這個社會要求的需要。因為道德原則也是這個現實社會要求的反映,前者是為後者服務的。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的要求,也就是符合了社會主義世界觀的需要,這樣的社會性需要就是高水平的。

3、從需要的層次理論看自我意識

人類的需要具有層次性。馬克思在1844年就揭示了需要的3個層次。他說:“通過有計劃地利用和進一步發展現有巨大生產力,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都將同等地、愈益充分地交歸社會全體成員支配。”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就是馬克思的需要三層次觀點。1845年,馬克思又強調指出,生存需要,是人類的首先需要,是“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他說:“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曆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1943年,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論”。該理論認為,人最基本的需要由5個從低到高的需要層次組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認為,這些需要是天生的,是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力量。從其內容看,生理需要以外的4個層次實際上可對應於人的社會性需要的範圍。前述關於自我意識在生理需要和社會性需要中作用的分析在此仍適用。需要的層次性及層次關係與自我意識的作用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