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一些心理學家嚐試用創造性測驗與可教性測驗來研究兒童的才能與天才,但也沒有獲得圓滿的成功。
那麼,對天才能不能有效地進行心理測量?在這個問題上,有相當多的蘇聯心理學家對心理測量法持完全否定的態度,認為天才無法測量。應當肯定,心理現象可以加以數量化,這就是說,天才和其他心理現象一樣是可以測量的。
由於能力中存在“一般能力”(即g因素),在才能中也包括著一般因素與特殊因素。隻有科學地分析了才能的一般因素以後,對天才就能比較科學地加以測定。由於不同的特殊才能中的一般因素並不完全相同,就很難利用同一種量表來測量不同的活動領域中人們才能的高低。試問,高低?能否說魯迅的才能優於祖衝之的才能?能否把李白與諸葛亮的創造才能加以區別?在目前遠遠辦不到。倘若我們能發現人類創造才能中最一般的與本質的標誌,我們就一定能科學地測定天才之間的水平。然而西方測量學家並沒有去認識和發現各種特殊才能中的本質的特點或標誌,而隻是采用經驗主義的辦法,用一種不能反映智力本質特征的標尺——“智力量表”去測查任何一個人的智力或才能,這種缺乏以智力或才能的質的分析為前提的“測量”,又怎麼會不歪曲人類智力或才能的真正水平呢?
科學地測定天才之間的創造能力的差別,是擺在科學的個性心理學麵前的一項迫切任務。
要正確地認識天才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的關係。這就是說,天才的絕對性是暫時的,而其相對性卻是永恒的。
天才與創造活動息息相聯。所謂天才,說到底——在早年就已經有異於常人的創造表現,而其一生創造業績對人類曆史和文化有深遠影響的人。天才的絕對性,就是他的創造業績有著高於別人的罕見的表現;天才的相對性,就是他的創造才能要受到一係列內外條件的製約,並非天才始終是天才。
天才的創造除了受一定的社會條件與勞動分工的製約外,還要受到一定的內部條件的製約。即天才的創造活動要受個性和諧發展的最佳狀態的製約。
我國古代傑出的學者劉邵認為,天才的創造活動要受內部的兩種因素的製約,天才就是人的智慧才能和意誌品質的完備結合。劉邵提出英雄說,他在《人物誌》一書中寫道:“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於此。……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
劉邵強調創造的智慧在創造活動中的決定作用,但是創造的智慧與才能的形成又製約於這兩類內部的活動——意識活動與無意識活動的結合、邏輯思維與直覺思維的結合。在創造性活動中必須包括一種“無意識”的心理過程,這種過程與有意識活動相結合才能完成創造。這兩種不同性質的心理過程是這樣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第一階段——無成效的有意識思考時期;第二階段——有成效的無意識活動產生思想的“醞釀”;第三階段——靈感迸發,這是由無意識活動向有意識活動的突變;第四階段——有意識的工作重新開始,分析思想並對它進行細致的加工。創造性思維過程不僅以“分得很細”的邏輯思維為特征,而且也以簡縮了的“省略的”形式進行的所謂直覺思維為特征。直覺思維理解和揭示主要關係,要比邏輯思維的推理活動快得多。創造性直覺是一種無意識的創造性工作。愛因斯坦總結自己科學發現的經驗時說:“我相信直覺和靈感。”在他看來,直覺和靈感是從經驗材料到提出新思想之間的橋梁。天才在其頭腦中產生直覺與靈感的機會大大超過常人。
從個體來說,天才的創造受一定生理成熟條件的製約。這主要表現在直覺思維的形成和發展要受到一個人內外條件的製約。所以,任何天才並非一生下來就表現出卓越的才能。正像魯迅所說:“其實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任何拔萃的曆史人物的一生可以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1)天才萌發階段,它從兒童出生時起至天才的代表作發表以前這一段時間都包括在內。(2)天才橫溢與創造頻生的階段。這個時期,天才的直覺思維完全成熟,創造的作品頻頻地湧現。(3)天才衰退階段。天才隨著機體條件(主要是神經係統和腦的機能)的日益下降,表現出創造產品的少出與難出,也表現天才在重大問題上的失誤。
天才的第二階段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不同領域活動的天才在年齡方麵的創造性表現各不相同。據有關專家的調查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傑出的科學家最多產的年齡是在30~39歲之間,39歲之後的貢獻次數與質量顯著下降。最優秀作品的最高生產量在30~35歲之間,而次要作品的最高生產量則在40~45歲(根據Lehman對世界上2500名最有成就的化學家的研究)。由於信息條件的充分提供,目前科學家創造的黃金年代有“早產”的趨向。
已故的天才作曲家的最豐產的年齡是35~39歲之間,而現代美國作曲家的創作高峰則在50~55歲之間(不包括55歲)。但無論已故的或在世的作曲家,他們到達創造作品質量最佳的年齡都比到達生產量的高峰年齡為早(根據Lehman在1939年的研究)。
已故的天才的油畫家創作最優秀作品的年齡在32~36歲之間;傑出的詩人在27~33歲之間;小說家與文學家則在35~42歲之間;建築家則在40~44歲之間(根據Lehman與Heidler在1949年的研究)。
統帥的創造活動的最高峰年齡比任何其他領域的晚,他們的黃金時代是在50~70歲之間(也是根據Lehman的研究,而他所根據的資料係哈巴脫的戰爭字典)。
從天才的創造與集體的關係來說,任何天才都不是騰空而起,“獨往獨來”,他們都離不開一般的文化背景與其他優秀人才的創造。例如,李白與杜甫在詩作方麵的天才達到一個令人驚佩的高峰,但他們的詩才是形成於盛唐時期詩歌繁榮的年代,並且明顯地受到前代與同代大詩人的影響。又如,莎士比亞的天才形成於他那個時代的那股強有力的創作風氣,尤其是由本·瓊生、瑪森格、馬婁、博芝和弗勒喬等人所吹的那股雄風。如果以上作家在創作上都表現出一定的高度,那莎士比亞就是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峰。從群峰的角度來觀察莎士比亞,他雖然是一位超群出眾的偉大人物,但他是可以加以理解的奇跡。
因此,天才的智慧源於集體和群眾。離開對群眾智慧的汲取,天才將會成為蠢才。
二、人才形成的因素與條件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普通人、人才與天才之間質的差別,主要不在於其智能的高低,而是在於其在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創造能力的大小。我們把具有健全的體魄、有為四化獻身的理想與情操、有一定的現代科學文化知識並富有創造能力的人稱為人才。也就是說,人才係由體、德、知、能四要素所構成的統一體。天才隻是拔萃的人才,因此天才也是由以上四要素所構成。
體——人才的物質基礎。身體條件構成人才形成的出發點,它具體表現為人的天資與遺傳稟性對形成某類具體人才的製約作用,離開了體的活動(機體的生理活動),人才就不能存在。人才是活生生的自然存在物。
德——人才的自覺活動的社會傾向。人才是積極的社會實體。社會的道德規範隻有變成人的內部需要以後(亦即人形成利他需要、活動需要、關係需要、發展需要與生存需要),它才能對人才起積極的調節作用。
知——知識和經驗(包括形象的、符號的、概念的與動作的)是人才的具體裝備。
能——能力或才能。它是人進行有效活動的調節係統,它具體表現為評價力、求異思維力、求同思維力、記憶力和認知力等等。
德、知、能三要素組成人才與天才心理的三維結構形態,它們同體之間也存在雙向聯係。
體、德、知、能的和諧的結合,決定著人才的生動活潑的向前發展。如果體、德、知、能之間的有機結合遭到破壞,人才就會導致枯萎,天才也將消失。
人才與天才形成的條件包括五大方麵:天資、家庭、創造的環境、教育與訓練、愛好與勤奮。下麵逐一進行分析。
第一,天資因素。
一個人的自然條件是多方麵的,各人的先天因素是迥然不同的。
一個人在某個方麵的生理條件比較出眾,也就提供了在這個方麵更好的發展的可能性。天資條件對人才與天才形成的作用,是應當充分肯定的。
天才的形成比起人才來說,要求更為良好的天資。這就是說,不少天資稍遜的人經過主觀努力也能作出很大的成就。例如,天資條件較差的古希臘的社會活動家德模斯芬戰勝天資方麵不利因素而成才。原來他在童年聽過著名講演家的演講,大為感動,決心將來也要成為一個講演家。後來他在名師指導下登台試講,結果受到嘲笑而慘敗。德模斯芬不甘心自己的失敗,冷靜地尋找出不利於講演的天資因素,象聲音微弱、發音不清、呼吸短促等等。他為了增加聲音的宏亮,就反複練習在跑步和爬山時作長篇的演說;他為了克服發音不清的弱點,就反複練習在口裏銜著小石子時進行演說,為了強製自己練習演說,特意把自己頭發剃去一半,讓自己安心於地下室中進行訓練。通過不懈的努力,德模斯芬終於成為曆史上著名的演說家之一。
當然,通過訓練在其他方麵補償天資的不足可以使人的才能達到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把補償的作用絕對化地加以擴大。
天賦與才能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從字麵上說,英文的“giftedness”與俄語中的“одаренность”的詞義相當,都是指天賦、天資、才能的意思。“giftedness”這個術語在40年代和50年代曾廣泛地流行於蘇聯心理學界。著名的差異心理學家捷普洛夫,最初把順利地完成一項活動的可能性所依賴的能力的獨特組合,稱為該項活動的才能。後來他又用“giftedness”一詞來表示天賦的概念,即一項活動所需要的天賦素質的組合。因此,在心理學翻譯中,常把天資與才能的概念混淆。
在能力中有一般能力(才能的一般因素)和特殊能力,天資也就有一般天資與特殊天資之分。一般天資就是人的智慧能力,它是完成許多種活動所必須的生理條件;特殊天資就是完成某種具體活動(如音樂、繪畫、競技等)所必須的生理條件。
各種不同的才能要求有不同的天資。例如數學才能的發展要求以下的能力:(1)抽象能力,(2)邏輯推理能力,(3)特殊理解力,(4)直覺力,(5)應用公式的能力。這些能力的表現要求:(1)數學創造的直覺思維力,(2)數學的美、優雅以及關於數字、形式和諧的感情,(3)空間知覺與對數的關係的概念。以上三個方麵構成數學才能的基礎的數學天資。
現代生理心理學的最新研究表明,一般天資的解剖生理機構是超分析器係統,即前腦係統——額皮質、邊緣腦、網狀結構。在生理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神經係統一般屬性,對於實現著整體的、適宜行為的綜合與人的理智跟創造行為的綜合是必不可少的。而特殊天資是腦的感覺係統——分析器係統。
音樂天資建立在一些分析器活動特點之上。它包括:(1)音樂聽覺感受性(音高感的基礎),(2)音樂動覺感受性(節奏感的基礎),(3)聽覺記憶力(音樂表象的基礎),(4)前腦結構複合體——前皮質、邊緣腦、下丘腦的特性(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個性的情緒—激情方麵,它直接製約著曲調感的形成)。
繪畫天資主要建立在視分析器特性方麵,它包括對比例的估計,對亮度的判斷,對色彩的分析能力。視覺記憶特點以及視覺分析器與運動分析器的協調能力也構成繪畫創作的必要的生理前提。
第二,家庭因素。
良好的天資本身不能自發成才。才能的形成要受社會的製約。社會條件首先表現在家庭環境方麵。
家庭環境的情況與人才及天才的形成關係極大。這種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麵:
(1)家庭的具體環境影響兒童創造能力的發展。據心理學家葛采爾夫婦對古今400名天才家庭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天才的父母都喜愛讀書,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天才的童年都受疏遠、專製、受父母所拒絕、過度占有以及父母在學業與職業選擇方麵失敗的困擾。
(2)父母的職業直接影響兒童才能的形成。在藝術天才與科技人才方麵都甚明顯。不過,藝術領域更為突出。藝術天才多半產生於藝術世家。例如,拉斐爾、莫紮特、貝多芬等,都是如此。
表3-4在美國培養出來的獲獎人(1901~1972年)和
其他精英的出身情況表(數字均為百分比)
美國的精英父親是專業人員父親是經理或企業主〖〗合計最高法院法官56%34%90%諾貝爾獎金獲得者542882海陸軍將領452974企業領袖155772外交官323668參議員243559男性雇工1990年3、46、810、21910年3、57、711、21920年3、87、811、6
其實,科技人才也不例外。美國社會學教授哈裏特·朱克曼在《科學界的精英》一書中,研究了在美國出身的71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以及其他高級人才的家庭出身。哈裏特·朱克曼認為,在科學領域裏,某些個人一再獲得有利條件和獎勵時,某種才能的優勢便累積起來。家庭的具體環境對優勢累積至關重要。專業人員和經理或企業主的子女,享受到較佳的文化教育機會,故成為高級人才者多於工人和農民的子女。又因專業人員家庭提供了社會和教育的聯合優勢,所以在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之中,出身於專業人員家庭的獲獎人幾乎兩倍於出身於經理和企業主的家庭的子女。
第三,創造的環境。
社會處於革新與動蕩的年代,易於湧現優異人才與天才。我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代湧現出的諸子百家,文藝複興時期出現過許多才華橫溢的專家學者,就是最好的證明。
開放社會與封閉社會也影響到創造性人才的產生。
印度的女性備受環境桎梏,似處於封閉社會之中。心理學家雷娜在1969年對印度的男女學生進行的創造性測驗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她在印度的阿傑瑪的中學中,用拓倫斯創造思維測驗測量了13~15歲的男女中學生各90名。結果發現,男生在語文測驗與非語文測驗的多端性、伸縮性、新穎性以及精細性方麵所得平均分數都比女生高。在歐洲國家,社會開放,男女平等,因而男女生在創造性方麵沒有顯著差別。例如,林巧在1970年在歐洲進行的創造性測驗,發現所測驗的愛爾蘭女生就和男生同樣具有創造才能,不過在創造才能表現的方式上各有特色。
第四,教育與訓練的因素。
運用啟發式教學還是用注入式教學,直接關係到創造性人才的產生。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已經認識到學習與思考以及學習與才能之間的辯證關係。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隻有在透徹地認識知識中的內在聯係的基礎上才能提高人的認識能力。他明確地說過:“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知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
在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方麵,古代的書院優於現代的學校。在書院中培養出一批創造性人才的學者王陽明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
知識傳授必須與個性培養相結合,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愛好以及創造動機,加強體格訓練與動手能力的培養,才能多出優異人才。
第五,愛好與勤奮。
興趣與愛好促進才能的形成與發展。蘇聯心理學家列伊捷斯認為,兒童時期的強烈的愛好,可以作為正在形成某種才能的標誌。兒童的手工勞動直接關係到兒童的智力發展,而兒童對智力活動的愛好,在才能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研究的所有有才能的學生都有強烈的從事智力活動的需要。
我國著名的學者與曆史學家郭沫若提出“勤奮出天才”的理論。他在《天才與勤奮》一文中指出:“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古往今來,有成就的人並不都是天資高,有許多天資差的人經過勤學苦練也做出了很好的成就。有幾分勤學苦練,天資就能發揮幾分。”
為什麼極端強調勤奮的作用呢?從哲學方麵說,60年代初期,正是極左思潮“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泛濫的年代,郭沫若在學術研究上迎合和宣揚了這種機械論的與主觀唯心論的思潮。從認識方麵說,郭氏既混淆了天才與人才的差別,也混淆了技能與才能的區別。在他看來,生理上的任何組織都受“用進廢退”原則的支配,如果經常運用大腦神經中某一部分神經中樞,這一部分就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他的生理組織也是這樣。如果說,多練勤練對技能有決定性意義的話,然而對缺乏天資的兒童並不能形成高度而完善的才能。任何堅持不懈的努力都不能代替天才所需的特殊的天賦。
世界上勤學苦練的人多矣,是否愈是勤奮愈易成天才呢?換言之,天才者未必比常人有更多的勤奮。天才的數學家高斯並不由於其多算,拉斐爾的才能並不是由於其多畫,貝利的足球也並非因為他多踢。
缺乏勤奮努力而成為天才者確實很難找到,但天資對勤奮也有反作用,天才形成於良好的天資與勤奮的結合,而並非單純地片麵地依賴於勤奮。天資與勤奮的關係應區分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嚴重缺乏某方麵的天資(例如,色盲、音盲及大腦的其他先天障礙)的人,不可能表現出學習這方麵材料的勤奮,因而在這個領域中的才能不可能獲得正常發展;第二種是,具有某方麵的普通天資,通過他在這一領域的非凡努力,可能形成優異的才能而成為一名普通的科學家、藝術家、運動家、歌唱家等。第三種是,具有特別優異的天賦或天資條件,加上本人特殊的勤奮,然後才能成為真正的某一領域的天才。
總之,人才與天才的形成是自然與社會、外部條件與內部條件以及人的需要與才能之間的辯證統一。隻有按照辯證法的原則才能多出人才與天才。誰要違背辯證法,誰就會受到懲罰。
第五節 個性與機遇
一個人的命運往往是耐人尋味的,在皓月當空的夜晚,當仰觀天幕倏忽有流星隕落的情景,興許你會百感交集,浮思如雲,由衷地感到人生的價值、生命的可貴。當你在生命的旅程中獲得成就,建樹了功業,你會感到湧上心頭來的快慰,感受到成功帶給你的歡愉與喜悅。當你在生活或工作中遭遇曲折,陷於困境之時,你會領悟到生活的艱難,認識到做人的深奧哲理,明白謹慎駕馭人生航船的極端重要。
在約定俗成的社會、自然秩序中,同樣的奮鬥,卻有不同的報償。俯察蒼茫,數點人生,有成功的奇觀,有失敗的偶然。茫茫人生路,有坦蕩遼闊,奇光閃爍;有山重水複,曲折艱難。一樣的努力,卻有兩樣的結果。你會突然徹悟,在個人的種種主觀奮鬥之外,有尊命運之神在撥弄著人生命運的琴弦,組合著人生的不同樂章。這就是機遇,一位難以捉摸的命運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