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這些學生,或其他許多類似的學生,都不是本身的能力有什麼缺乏。缺乏的,隻是一個正麵的自我們形象。
他們從人家的批評,或從先前的失敗經驗,斷定自己是數學不好或英文不好,潛意識亦接受了這些事。
一次的測驗不合格,這類人會非常看不開,而將一次的失敗,在潛意識中總結為:“我們是一個失敗者!”又或是少年時一二次的算術不合格,便太快地在潛意識中總結為:“我們的數學是非常差的!”
開發利用潛意識
當人遇到挫折、逆境或失敗,與其三番四次回憶慘事,增加自己的不幸感,倒不如向自己講些鼓勵性的話,令自己盡快恢複過來。
我們的潛意識就是這樣,你越是多想慘的或不好的東西,它就令你越慘,甚至會摧毀你的生命(還記得本章開頭提到納粹德軍利用潛意識力量殺人嗎)。相反,若你多想好的事情,多鼓勵自己,則潛意識便施展它的威力,助你達成目標。
潛意識的潛能是無限的。你若懂得利用,會為你達成許多心願。不懂得利用,或利用在錯誤地方,則會為你帶來遺憾和痛苦。
左腦通常是潛意識精神的過濾器或監察者。當腦電波降低至AlPhA時,左腦活動(即邏輯思維)減少,對潛意識的監管放鬆,因而容許潛意識的感情、直覺、自我們形象等方麵,有更大的表達
。我們如果注意開發和利用自己的潛意識,我們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靈敏的聽覺潛能
——大腦聆聽的工具速聽法在於引爆腦能反應
聽力和腦能的關係是什麼呢?聽力是獲取腦能的聲道係統。聽力,同樣也能改善我們的大腦,產生腦能革命的效果。
出版業中發展最迅速的領域是音像製品,當今時代,工作、娛樂和家庭生活給我們提出種種要求,使我們常常沒時間閱讀。然而統計顯示,我們每天早晨和傍晚在上下班途中就要用去半小時,而且時間在繼續增加。在車裏的時間完全由我們支配。於是,許多人就打開錄音機,聽聽錄音帶,這使我們充分利用了路途上的時間。如果你有一部袖珍單放機,那麼,無論乘公共汽車、散步、騎自行車,或做其他事情,你都可以收聽各種教育教學錄音帶,充分利用那些可能被白白浪費掉的時間。
大多數能促進腦能增長的方法存在一個共同缺陷,即需要人們全神貫注地閱讀。然而,統計數據表明,我們聽來的信息量——通過會議、講座、交談、廣播、電視、錄音帶等——是閱讀的三倍。顯然,我們不能把精力全部用於提高腦能閱讀能力。如果把同樣多的精力用於提高聽力,那可能使你的腦能得到300%的增長。
很少人認識到,如果不能成為一個好聽眾,那我們就不能通過聽來獲取並保存重要的信息,這將成為我們個人及事業成功的絆腳石。要維係我們與所愛的人之間的關係,我們必須傾聽他們的需要,無論他們用語言直接表達,還是通過語音語調暗示出來。做生意也就是不斷與人交談、接電話、發號施令、開會、彙報和演示,所有這些都要通過聽說來完成。
聆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般人在聆聽方麵,通常都會遇到以下的問題:(1)容易分心;(2)感到沉悶;(3)忘記剛聽完的東西;(4)聲音模糊不清。
容易分心通常是由於兩大原因:來自環境的幹擾,及來自內心的幹擾。
人類聽覺的其中一項重要潛能,就是可以摒棄周圍我們不感興趣的聲音。比如,一對愛侶在熱鬧的舞會上,仍能聽到對方的喁喁細語;又或一個母親在喧嚷的人群中,仍能察聽到兒子的哭泣聲。
單純知曉自己有這種能力,已有助於減低環境幹擾對你的影響。與其集中精神在幹擾的噪音之上而煩惱,倒不如專心聆聽想要聽到的東西,這樣大腦便會自動為你“關掉”你不想聽到的噪音。
下次在熱鬧的聚會中,留心自己聽到什麼,及沒有聽什麼。你會發覺你是有能力忽略周圍的噪音,去聆聽你感興趣的人的話,又或聽到一些關乎你的重要交談。注意你的身心是怎樣“自我們調校”去聆聽。以後當環境噪音似乎太大時,就使用這種能力。
大腦能關掉噪音,同樣亦能“關啟”它的聆聽功能。許多人不管夜間各種頗大的噪聲,如車聲、鄰家電視聲,仍能安睡;但卻給自己心愛的家人的一句輕呼,又或是鬧鍾的微弱響聲喚醒。
這些聆聽方麵的潛能,可有意識地去培養。比如當你處於一條繁忙的街道上時,先決定去聆聽行人的腳步聲,跟著是人的說話聲,然後是車的喇叭聲,再聽各種不同汽車的聲音。這種“選擇式”的聆聽訓練,有助你提高聆聽時的專注能力,對抗噪音。
容易分心的第二個原因是內心的思潮困擾。這特別是當我們疲倦或受壓力時,最易顯現出來。要解決問題,可采用一些集中精神的學習技巧。
若你對聆聽的事物提不起興趣,但又“必須”聆聽的話,則最容易感到沉悶;結果,你很快便心猿意馬,並將剛聽過的東西忘記。
要改善情況,可引用一套很有效的技巧:嚐試做一個極端挑剔的聆聽者。
當你對別人的演講深感興趣的時候,你會身體前傾,豎起耳朵,細心聆聽。這特別是當講者的意見和你的信念有衝突時,你便越會細心傾聽,以找出對方說話的破綻。
所以,當要聆聽沉悶的東西時,傾前身體,豎起耳朵吧!嚐試找出對方說話的破綻或不合理的地方。這樣,你的精神便可即時吸收所有聽到的資料,並有高度的記憶和理解。
比如上課時,你便可運用這“挑剔”的聆聽技巧。其實老師也隻是普通人,他所說的話亦不可能百分之百對。學生聽課時,不要太被動:老師說什麼我們便信什麼。我們一定要抱有一種積極的懷疑態度,不能貿然相信任何學說,除非老師給予我們充分的理由。就像一個法官,我們要判斷老師所說的每一句話,看能否同意。理由充分可欣然接受,但老師的推理手法有所含糊,則要尋根究底,向老師說出自己不滿意的原因,並要求他作出解釋等做法,並無過分,而事實上站在追尋真理的立場,學生理應如此。隻要發問時的態度謙虛,相信老師亦會樂意接受。
當我們以批判的態度聆聽時,任何的重點及細節,也不會過我們的耳朵;聆聽時亦會有一份完全投入的滿足感。這樣,使是極端沉悶的演講,你也會聽得津津有味呢!
忘記剛聽完的東西,又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比如學生忘記老師昨天教過的重點;出來做事的朋友,忘記了公司會議的內容,和朋友談天時,忘記了對方剛說過的資料等。
忘記剛聽完的東西,有時會令我們十分尷尬,亦意味著浪費了講者和聽者雙方麵的時間。
要改善情況,可有兩個辦法。
第一,決心記住聽到的東西。我們的記憶力,跟決心有緊密的關係:越是決意去記憶,便越能記住。
心理學家H.H.RemmeRS和M.N.ThiSteD曾做一項實驗:有兩組學生,學習同一樣東西,第一組被告知明天會有一次的考試,第二組則被告知隻在兩星期後才有一次考試。結果,兩星期後,第二組的記憶明顯地勝過第一組。這是因為,第一組的學生隻決定記憶資料一日(以應付明天的考試);而第二組則決定記憶資料兩星期之久。這實驗可證明決心影響記憶的情況。
第二個改善辦法,是選擇重點來記。我們沒可能記下講者的每句話及每個字;事實上,人類的記憶,亦不是逐句話、逐個字來進行的。人類的記憶,是透過將重要字眼及形象串連而成。故此,要記住演講的內容,我們不應集中精神在句子的一般流動性上,而應專注於句子背後所要表達的重點。一邊聆聽,一邊將這些重點抽取出來,在腦際間將這些重點互相聯係起來,構成一幅腦海地圖。
有了這種腦海地圖,不隻對記憶有幫助,還可提高對聽過的東西的理解及批判能力。
另外,我們許多時錯過了演講或談話的重點,原因隻是對方說話時含糊其詞、聲音過低或咬字不清。遇到這些情況,我們應友善地提醒對方,如上課時聽不清楚老師講課,可說:“對不起,老師,我們聽不清楚你的話,可否大聲點?”
演講的人通常都是希望自己的訊息可傳遞給聽眾的,故一般講者都會感激這樣的善意提點的。
如何改善你的聽覺潛能
要充分發揮你的聆聽能力,可參考以下的建議:
(1)維持聽覺健康——小心保護自己的耳朵,勿讓噪音傷害;此外,可作經常的聽覺檢驗,以保證聽覺健康。
(2)訓練耳朵——有意識地培養自己辨別聲音的能力。這包括將你的精神投射至環境中所有的聲音處,同時間能集中去聽某一特定聲音。
(3)維持一般身體健康——健康的精神,有賴健康的身體;健康的身體,亦依賴健康的精神。故此,若你能維持總的身體健康,你的所有精神感覺都會改善,包括聽覺在內。
(4)珍惜學習機會——即使最沉悶的講座,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故此,聽演講或別人說話時,與其呆坐那裏發白日夢倒不如留心傾聽,並不時反問自己,有那些重點是值得學習的。隻有一邊聆聽,一邊思索內容,才可從聆聽中得到最多好處。
(5)耐心聆聽——俗語有謂:“聰明的人,說得最少,聽得最多。”在任何的情況下,你都應耐心聆聽他人的話;待對方說完及你的理解已充分後,才表達自己的意見。千萬不要插嘴或太早下判斷,以免衝動誤事。
(6)保持客觀——若對方某些言詞刺激起你的情緒,不要即時勃然大怒;應盡量保持客觀冷靜,嚐試由對方的角度去理解整個情況。每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角度,及言論自由;故此,聽到相反意見時,亦應盡量保持客觀、冷靜,不要為此而喪失理智。
(7)利用思想速度——你思考的速度,比任何人說話的速度,要快上4至10倍。結果,聆聽時,許多人都會利用這些空隙時間,來發白日夢,因而浪費了聆聽學習的機會。你可利用這些空隙時間,來思考聆聽的內容,如抽取重點;將新學的東西和舊有的知識比較;預測講者要講的項目;組織要點;批判論據;理解句與句的之間意思;有沒有弦外之音等。一個好的聆聽者,每次取自聆聽的收獲不是100%,而是200%或更多——100%是講者給予的資料;另外的100%或更多,則是由講者所引發的聯想、啟發、靈感、透視、心得等,而這些都隻有當你肯反複思考聆聽的內容,才可得到。
(8)批判內容,而不是風格——聆聽時,不要讓“自我們優越感”蒙蔽,一味留心對方衣著、口音、外貌、演講風格等的不是,而忽略演講的內容。記著我們的目的是透過聆聽學習,而不是觀看時裝表演。
(9)聆聽重點——大腦不能應付大量煩瑣的資料,但若一個整體來吸收,則很容易。比如,要記住1、1、2、3、5、8、13、21、34、55、89、144等數字不容易;但若你知道每個數字都等於前兩個數字相加,則要記憶便很容易了。
同樣道理,聆聽時,不要隻集中注意在個別資料處,應嚐試找出全個演講的中心思想及重要論點。當你這樣做時,個別的資料會自動係在你腦海中適當位置。以後當回憶起中心思想及各重要論點時,所有支持的論據細節會自動浮現出來。
(10)摘筆記——每聽到一個重點,最好用簡單文字或圖畫,將它記下,這樣可加強記憶、理解及專注能力,以後亦可方便溫習。
(11)勿理會外來騷擾——如有外來噪音,不要為此而煩惱。人類的耳朵有選擇聆聽的能力,可以忽略任何不想聆聽的東西。隻要你集中精神在演講內容,而不是噪音之上,你便能如常聆聽。
(12)多用感官——聆聽時,不應隻用耳朵,應盡可能多利用其他感官。比如,聽課時,不應隻靠雙耳學習;應用眼留心觀察,用手摘下要點等。特別是眼睛,更應多用,以增加記憶和理解。事實上,各種感官是互相輔助的;它們合作所產生的效果,遠遠勝過單用一種感官。
(13)小休——如可能的話,每聆聽30至60分鍾,便應小休3或5分鍾,以便大腦有消化及鞏固資料的機會。
(14)利用想象——雖然聆聽表麵上看來是一種左腦(文字)的活動,但事實上,它是一種整個大腦的活動。所以,當你聆聽文字的時候,可引用右腦的想象力,在腦海中創作適當的“插圖”,以理解文字間的意念。比如,聆聽消化的過程,你可一邊聆聽,一邊想象食物進入口、胃、腸等被消化的情況。
(15)姿勢——當動物如貓、狗等聆聽時,它們會豎起耳朵,既機警而又冷靜地聆聽。同樣道理,當你聆聽時,你亦可用一種機警、冷靜的姿勢去聆聽。相反,懶散、厭倦、伏案等的姿勢,都會自然地削弱你的聆聽能力。
(16)訓練自己演說的能力——“說”和“聽”是同一個過程的兩方麵。故此,你若多作演說,便可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聆聽這回事。事實上,許多偉大的演說家,都是細心機智的聆聽者;而許多優秀的聆聽者,亦是一流的演說家。
言外之意製造腦能懸念
學會聽懂“言外之意”,屬於腦能革命的較高級技巧,它能極大地提升你的腦力。
當今社會,做一個好聽眾是遠遠不夠的,做一個傑出的聽眾也是不夠的。聽眾不僅要聽懂詞句的含義,而且要聽出言外之意。
通常,人們沒有說出的話語的含義與已經說出來的一樣多,有時甚至更多。尤其是人們故意省略的話語,其含義更多。如果你發現這些沒有說出來的意思,那麼你的腦能將提高兩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