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腦潛能的認識與開發(2)(1 / 3)

二、勝人一籌在於右腦潛能

右腦的圖形思維能力

不論是圍棋還是象棋,職業棋手都能根據需要把棋盤上的對局在腦海中描繪出來。有些棋手甚至能在腦海中把棋盤倒過來,使自己從對手一側看到對局。

外行人一定以為職業棋手腦海中的棋盤是像照片一樣清清楚楚的,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他們腦海中的形象總是模模糊糊的。

棋子的位置雖然能夠辨認清楚,但細致的地方並不完全一清二楚,隻是重要的地方清晰地浮現在腦海裏。

這正是我們所描繪的“形象”的特征,實現這一可能的正是右腦,人的思維過程,實質上是先由右腦產生形象,再通過左腦使其語言化。因此,有意識地鍛煉形象思維能力,就能達到活化右腦的目的。

形象思維能力如果不注意積極鍛煉,就會逐漸衰退。因此,成年人更應該有意識地擺脫數字、邏輯的思維,而多做一些右腦的活動。

對於成年人來說,讀劇本是更為有效的右腦形象思維能力的開發方法,特別是對於那些讀劇本感到頭痛的人士就更有效了。

劇本同小說不同,它沒有十分詳盡的人物、場麵和背景的描寫,而隻有簡單的、概括的介紹。因此,讀者必須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描繪一個活生生的舞台場麵,換句話說,讀者可以根據台詞自己去想象舞台的情況,連布景、道具都由自己在大腦中“製作”,情景也任憑讀者去設定,這一切都需要形象思維能力。

觀看體育比賽,也能夠起到鍛煉右腦、提高形象思維能力的作用。例如,觀看甲A足球實況轉播,看到郝海東在門前接到隊友的一記妙傳,腦海中會閃過一個念頭:“要破網了!”結果,郝海東突破對方兩名後衛的夾阻,輕輕一挑,球輕鬆入網。足球和其他激烈的比賽項目一樣,每一次得分的場麵,都會給你的右腦帶來一連串的富於魅力的形象,這就是觀看體育比賽對右腦產生的良性刺激。

在觀看比賽時,不要過多考慮得分和勝負,而是要把比賽的場麵整體地作為一幅畫來欣賞。如果你一邊看一邊想某運動員如何如何,那就會陷入左腦思維的境界中,應當根據場上的變化,不斷設想可能出現的情況,而不是憑大腦中已有的印象、數據作邏輯推斷。

人的夢境實際上就是無意識中右腦描繪的形象。如果醒來後,仍然能夠記住夜晚做的夢,說明右腦中形象已經傳到了左腦。有趣的是,越是左腦型的人,越記不住做夢的具體內容,這是因為他們缺乏形象思維的能力,而又過分要求“合情合理”的邏輯性。因此,做夢醒來,立刻把內容寫下來或是講給別人聽,這樣做就等於再現右腦的形象,有利於刺激右腦。同時,它還是協調左腦和右腦的有效手段,對大腦整體的活化會產生積極影響。

擅長打算盤的人,有時還可用心算的方法鍛煉右腦。因為,他們心算時是在腦海裏撥動算盤珠,這正是形象思維。即使不那麼擅長打珠算的人,也可用這個方法鍛煉右腦。

右腦的形象認識能力

類型識別能力概括了右腦的全部機能,而其中之一,就是圖形認識能力。為了把“圖形的”這個詞的含義同“繪畫的”相區別,我們把它規定為“輪廓的,線條的”,或者說是“用線條抽象化了的類型”,認識這種圖形的能力,是右腦的重要機能。

用圖形代替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確實能夠刺激右腦。

當用語言表達“A包含著B,所以大於B”這個概念時,在代表A的圓圈中畫上代表B的圓圈,這就是把概念圖形化了。把一原理用於日常生活,養成用圖形記事的習慣,就能刺激右腦,使其逐步活化。

例如,家庭日常生活的支出可以分為幾大類。如果把它們用數字來表達和計算,就是左腦的邏輯思維;而如果把收入看作一個整體,將生活費、教育費、娛樂費等等用圖形表示,就會使圖形認識能力得到訓練,達到活化右腦的目的。

也許有人認為,邏輯思維一定有其圖形的表達方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偏重用語言進行表達。所以,漸漸地把圖形表達忘掉了。也就是說,人們過分依賴左腦。我們應該有意識地使用圖形表達的方法,讓右腦也參加到日常生活中來。

電腦遊戲機就是這種強化圖形認識能力、鍛煉右腦的好工具。屏幕上出現的是以線條為主體的圖形。家長和孩子一道做這樣的遊戲,會使遊戲變得更有趣,使右腦在愉悅的氣氛中得到鍛煉。

右腦的類型識別能力

嬰兒雖然不會用語言表述,但卻能夠記住母親的麵容。這是因為他能從記憶於大腦的印像中找出母親的印像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記憶於大腦的印像,幾乎可以說是無限增加,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從這無限的印像中提取出各自所需要的東西,並加以利用,而且,人的這種能力是在一瞬間發揮出來的。

例如,在擁擠的人群中,你隻需幾萬分之一秒的時間就能認出你所熟悉的人。這時,人腦憑借以往的記憶積累,迅速描繪出那人的各種形象,然後將其與視覺得到的印像特征相吻合,並在瞬間判斷出那人是誰。

我們把人腦的這種能力稱為類型識別能力,它是處理信息的基本能力。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一不是從類型識別開始的,這種能力是電腦所不具備的。電腦不擅長記憶形狀。要想把形狀化為數量,即把圖像信息按數據信息來記憶的話,那麼計算機將成為不可思議的機器。因為,哪怕是一些僅有5寸大的照片,其信息量也將達到107(1000萬)個數字。

掌握著類型識別能力的同樣也是右腦,所以,鍛煉這種能力能給右腦帶來刺激。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下圍棋或象棋。但其側重點不是思謀招數,而是要記住棋局那星羅棋布、犬牙交錯的“形狀”、“態勢”。

總之,鍛煉自己努力記住棋盤上廝殺的局麵,這對於你的右腦將產生很好的刺激。

不會下棋的人,也有辦法鍛煉類型識別能力。據說美國軍隊中有一支“敵機識別部隊”,專門辨別敵國的飛機。他們的訓練方法是:頭稍稍向右偏轉著注意觀察敵機。這實際上就是前麵說到的左視野訓練。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的右腦“活化”隨處可做。在樓房的屋頂上用左視野觀察大街上的車輛;在交叉路口上觀察停住的車輛,記住它的顏色、形狀,把它們排列在腦海裏。

假如你在街上或公共汽車裏,偶然看到一位漂亮姑娘,你應該努力記住她的麵容,不是為了別的,隻是為了鍛煉你的右腦類型識別能力。過後你應試著回憶她嬌美的身姿,不要回頭,也許一開始你還覺得回憶起來有困難,但經過多次反複訓練,你就能抓住對方的特征。

類型識別能力,雖然略有個人差異,但確是每個人先天具有的,隻有稍加訓練,這種能力就會顯露出來,從而達到活化右腦的目的。

右腦的空間認識能力

假如是在自己家裏,哪怕是摸黑,我們也能行走自如。外出旅遊住賓館,進入房間環視一周,房間的情況大體上便印記在腦海裏,即使是夜晚關上電燈,也不會摔跤。

我們把人的這種感覺能力稱為空間認識能力。人的大腦中會形成空間感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利用這種感覺解決許多實際問題。例如,夜間起來上廁所,不用開燈也能夠做到,這是空間認識能力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是在自己腦海中的“家”裏行走,而這個“家”,用道理、邏輯是不能建成的,它隻能靠右腦機能來創造。因此,隻要我們不斷在腦海中創造新的“空間”,就能產生活化右腦的效果。

許多人有這樣的體驗:早上走出家門,邊走邊思考問題,不知不覺就來到了工作單位。這時他走的並不是現實中的路,而是右腦空間認識的能力所創造的“路”。

如果你改變一下上班的路線,改變一下交通工具,你就不能再沿著腦海中那條“路”走了。周圍的景物變化了,這時如果你要有意識地記住它們,就必須使用右腦,依靠空間認識能力,在大腦中重新創造一個與原先那個不同的空間。我們要訓練右腦的空間認識能力,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經常改變上下班的路線。假日裏出去散步也可以有意識地改變路線。第一次走過的街道,周圍的景物全部都是新鮮的,這對右腦很有好處。過一段時間後,再來“重遊故地”,走走老路,檢驗一下你把這些景物記住了多少,這也是鍛煉右腦的好方法。

初次到別人家拜訪,大多數人的做法是先打聽一下怎麼走。實際上,如果你能隻憑地址“摸索”著去,那對右腦很有好處。經常在城市中很少去過或沒去過的地方走一走,這都是促進右腦活化的好方法。

另外一種更為有效的鍛煉方法就是眺望天空中的浮雲。雲朵是立體的,盡管它們好像撒貼在空中的紙片,由於我們往往隻注意其輪廓,所以感覺不到它們的立體形象。但是如果你盯住它們看,還是能看出其立體層次,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利用空間認識鍛煉右腦的方法。

右腦的繪畫感覺能力

中國的山水畫享譽世界,特別是一些名家的水彩畫和實地寫生,讓人仿佛置身於畫中流連忘返。這是得益於華夏大地風景如畫的山川河流和四季分明、色彩斑斕的自然氣候。應該說,中國人的繪畫能力是世界一流的,而繪畫的感覺是右腦的重要機能。

如果說中國的自然風景是右腦型的,那麼,我們想要活化右腦,首先應該多多地欣賞這種風景。不論什麼樣的風景,其基本內容肯定是自然的,即使在“石頭森林”的大城市,隻要你細心尋找,還是能觀賞到山川草木等自然風光。多看看這些自然物並從中體會,會有所感覺。

當然,看繪畫作品也能給右腦以刺激。當你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展覽會上的繪畫作品,盡情欣賞並陶醉其中時,你的右腦正在工作;而如果你注意作者的名字或思考該作品的時代背景時,你的左腦就開始工作。如果你考慮作者的創作意圖,或是在心中評價這幅畫的時候,同樣也是左腦在工作。

有條件要多參觀畫展、花展、盆景展等展覽,要直觀整體地欣賞作品,這樣有利於活化右腦。如果能作畫,那對右腦刺激的作用會更明顯。作畫時,要隨心所欲,不受任何框框的局限。許多富於開拓性、創造性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喜歡繪畫。由此也可看出繪畫對活化右腦的良好作用。

在鑒別鑽戒、陶器、水晶飾品、繪畫作品的真假時,最需要的就是右腦的繪畫感覺能力。鑒別一件陶器古玩是真品還是假貨,用左腦的語言機能是無法判定和表達的。隻有依靠右腦在形狀、質地、色彩等方麵的豐富積累,才能完成這種複雜的工作。

練習根雕、盆景栽培也會鍛煉右腦的繪畫感覺。這些都是把自然風景藝術地再現出來。它們都具有立體的、繪畫的性質。因此,有意識地觀察並努力記住大自然的千姿百態,對右腦就會形成良好的刺激。

三、開發右腦潛能17法

神奇的“PERT”法則

50年代後期,當時美國為在導彈開發方麵奪回被前蘇聯領先的優勢,開始製造核潛艇,應用了一種叫做“PERT”的方法,使預計七年的工期縮短了兩年半。這種方法是用圖標出每項工作的具體步驟,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過渡時所需的時間。通過這張圖表,可以發現並研究要按預定日期完成工作會存在什麼問題;出現問題時要求的解決方法;在計劃實施過程中,把這個問題作為重點管理對象。總之,可以說這是個很科學的“計劃技術”。

這個方法如此神奇,是因為在這個方法中巧妙地溶進了右腦功能。其關鍵就在於將程序圖表化。我們的右腦有認識圖形的功能,如能將程序按順序變為圖表,就能有效地發揮右腦功能。如若將每一程序項目用文字分條寫出,那麼,發揮作用的就隻會是具有語言功能的左腦。如果用圖表去刺激右腦,那麼左右兩腦就能並用,而且右腦還能描繪出豐富的形象和想象,使人能綜合、深刻地看到事物的整體,自然,問題也就能輕易地掌握了。

你在日常工作中不妨也吸收一下這種方法的優點。當然,不必像“PERT”那樣把規模搞得很大,隻要能養成把日常的一件小工作轉換為圖表的習慣便可。我們常常將工作、計劃畫成程序圖表,希望你也來嚐試著把一天的工作變成程序圖表。

工作中,常常要求我們有很強的把握整體的能力。如果你能從平時起就養成幹事業借助程序圖表使用右腦的良好習慣,那麼,你就會穩步增強這種能力。

打破“規矩”,不要“方圓”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發過評論,說日本著名百貨零售企業大榮集團發跡的秘密,在於創始人、總經理中內功先生實施與日本傳統背道而馳的戰略性行動:像購商品一樣冷酷無情地收購其他公司、從各地大量聘請優秀人才。為了商品物美價廉,大量進口外國商品。中內先生的這些做法使得大榮公司在短期內躋身於年銷售額超過一兆日元的大企業行列。這個評論的確很有見地。可以說中內先生思考問題的特點就是拋棄日本商界的慣例,一切按嶄新的方式進行。

其實,中內先生就是有效運用右腦的人,不為慣例所左右,正意味著除掉一切存在的數字式信息。換言之,就是使左腦的數字功能停止工作,創造出一種非依賴右腦不可的狀態。右腦不被左腦所幹擾,自由自在地觀察現象,描畫出形象。這種形象經過左腦加工,最後變為想象。這種想象,正是創造性的基礎。中內先生的成功來自於他的“直覺”正確,而這種“直覺”是不斷運用右腦的結果。

一般來說,當人們接到一項工作、一個課題時,總喜歡問問“前麵的人是怎麼幹的?”甚至有人非要看慣例後心裏才踏實。可是,如果你想要進一步發揮右腦功能,拿出隻有你才能想得出的嶄新的有個性的方案來,那你絕不要被慣例束縛住。

如若拘泥於慣例即數字信息,那麼在你開動右腦之前,左腦會出來襲擾,限製右腦,使它隻能產生帶有一定框框的想法,隻能產生出避開風險的所謂平安穩妥的想法。在商界常有這樣的現象,家業傳到第二代、第三代後便迅速衰敗,原因就是第二代、第三代被父輩開創時所定下的各種規定所束縛,常常走上隻靠左腦思維、靠左腦行動的“下坡路”。由於他們不開動右腦,所以不能用形象描畫出與父輩時代不同的自己所處的時代,於是思維與現實之間產生了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