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腦潛能的認識與開發(2)(2 / 3)

學會“結伴型”學習法

幾乎絕大多數的人,當他想學習某種專業時,總習慣於集中全力隻閱讀該專業的書籍、資料。即是說,是一種“單線型”的學習方法。然而,這種陳舊的學習方法,耗工費時而收效甚微。從右腦功能出發,采用專業書籍與相鄰專業的書籍齊頭並“讀”的學習方法,即“雙向型”學習法,用句旅行的術語來說,就是“結伴型”的學習法。

假設你要學習的專業是“電子計算機”,這時,你應觀察一下四周的相鄰專業,從中找出你認為相互有聯係的專業。譬如,你選出“大腦”為第一個夥伴專業,同時開始這兩個專業的學習。

可能你會抱怨,這麼學要花費雙倍時間。然而,當你一旦開始這種學習你就會發現:非但不多消耗時間,反而會提高速度、節約時間。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它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因為這種方法可以使右腦高度興奮活潑。

右腦有個基本特性,存貯的信息量越大,工作效率就越高。這是因為,閱讀材料多,反而聯想更豐富,形象功能會更強。

拿“電腦與大腦”為例來說,兩專業並行學習會產生互為參照、相互促進的作用。人都有大腦,所以每個人都有想了解大腦的“欲望”。這種“欲望”還會成為學習電腦的動力。“哪些事情人腦能辦到而電腦卻辦不到呢?”“原來如此,計算機隻具有相當於人左腦的功能。”這樣,學習的興趣和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一步步地得到加深。

因為,結伴搭夥能夠使左、右腦協調合作,從各自專業中輕而易舉地產生出許多的形象。而且,由於兩個專業是密切相關的,所以,產生出的形象在許多場合相互重疊。也就是說形象與形象相互補充增幅(即放大),產生相乘效果,可以輕易地借用一方的形象去擴充另一方的形象。

要想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弄懂了”,必須依靠右腦以“圖畫”形式描繪出形象的綜合體。而要描繪“圖畫”,就需要有許許多多填充細微之處的形象。此時,如用“單向型”學習法,則無法得到填充細微之處的形象;相反,如果采用“雙向型”學習法,則“夥伴”之間可以互借形象,迅速填充細微之處。這樣,一幅關於電子計算機的“圖畫”就會高效率地在你的右腦中描繪出來。這時,你就已經掌握了電子計算機這個專業。

創意源泉——業餘愛好

馬羚是一名優秀電影明星,在《搖滾青年》中的出色表演,使她從眾多演員中脫穎而出,但馬羚更出名的還是她的服裝設計,在服裝設計這個領域馬羚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在我們周圍,有許多人雖然尚未達到馬羚小姐那麼高的水平,但卻在學習與工作毫不相關的“業餘專業”中幹了一番事業。出於興趣也罷,為了研究也罷,總之積蓄這樣兩種以上專業知識,很有益於活化右腦。

涉及到這個問題,日本人在《構思法——多源型人入門》一書中提出每個人應同時“擁有多思維源泉之井”。醫學與文學,在普通人眼裏是兩種相差甚遠的專業。但是,在我們國大文豪魯迅(既是醫生又是作家)本人看來,卻是非常接近的相鄰專業。

研究一下那些名醫,我們不難發現,醫學知識的根本是形象。醫生在給患者診斷病症時,憑直覺判斷的成分大大超過左腦的邏輯分析。他們隻要察顏觀色、嗅其氣味,便能找出病症所在,即從顏色和動作中產生形象,然後經過綜合加工,變為直感,即所謂的類型認識能力。換句話說,所謂名醫,就是那種充分發揮出右腦模擬能力的人們。

據作家們講,小說的基礎也是類型認識。隻要大腦中浮現出形象,方能構成情節,形成一幅畫麵,促使作家進行深入的描寫。因此,心中沒有類型浮現,便無法寫作。也就是說,在充分發揮右腦功能這一點上,醫學與文學是密切相關的。

你也應該在本職工作之外,再精通一門與工作性質相差較遠的“業餘專業”。這樣,你的右腦中就會存入有關這兩門專業的形象和類型。這樣看似毫不相關的兩個專業的形象和類型,會在不知不覺間結合起來,相互作用,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出現嶄新的構思。

留下閱讀痕跡

韓國總統金大中的自傳《金大中傳》一書中,介紹了金大中先生的讀書法。金先生作為精於讀書之人,每讀一冊書都記下大量的筆記,在韓國記者中頗有名氣。據說,他記起筆記來幾乎讓人分不清他是在讀書還是記筆記,筆記量之大讓人說不清是為自己寫還是為他人寫提要。總之,他想到哪兒便寫到哪兒。

金大中先生的這種讀書法,無論從效率還是從把握文章內容角度來講,都很合乎科學道理。因為他有效地開動了記憶的主角——右腦。讀書理解內容,並不是用左腦記憶文章。要想把大量文章記住,是根本不可能的。隻要知道什麼內容寫在哪節裏就夠了,需要查閱詳細內容時,隻要能迅速找出那本書,翻到那一頁便足矣。

對於青少年來說,這種高效讀書法,可謂再理想不過了。為要達到這種效果,非最大限度利用右腦能力不可。更具體地講,閱讀時應在書上留下“閱讀痕跡”。一般的人都可能在讀過的文章裏劃過橫線,為日後查找信息留下了記號。但是,僅僅停留在劃線水平遠遠不夠,還應有所發展。比如,將某頁折角,或是加些批注。擅長畫畫的人如能畫幅小漫畫更有意思。這樣,當你再查找這些資料時,批注、漫畫就成為線索,使你毫不費力地找到它。不僅如此,右腦還能將你自己寫批注的情景以印像的形式牢牢地記住。

從這種意義上講,並不是非批注不可,畫或○也同樣有效。批注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頗感興趣的地方留下“閱讀的痕跡”。右腦會像錄像磁帶那樣,將這些痕跡記憶下來。而且,能非常清晰地記住哪些內容寫在哪一頁上,日後需要它時,便能迅速提取出來。

不言而喻,書不是用來裝飾書架的。應該大體瀏覽一遍,發現有用之處盡量多作記號。總之,這種右腦讀書法,無疑會使讀書效率快速提高。

一張一馳,放而不鬆

要使汽車正常行駛,預熱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說,不使引擎熱到一定程度,汽車便不可能順利奔馳。而且,加油之後突然踏緊急製動器,很可能會使汽車拋錨。即使不拋錨,要想再次行駛時,也必須重新發動汽車。

我們人的身體,從本質上講與汽車相同。進行體育運動之前,必須做些熱身運動,而且運動完成後也不能驟然使肌肉活動停止,而需有意識地在運動場上緩跑等,否則會給肌肉帶來不良影響,導致在以後的比賽中不能取得最佳成績。

我們的大腦活動,與此理基本相同。若想考試時發揮出最大能力,必須逐步地“預熱”大腦。考試前一天開夜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可話又說回來,人不可能事事按自己的意誌去安排,有些事在逼到節骨眼上的時候才去做。因此,我們就必須把包括右腦在內的大腦活動保持在一定水平上。為此,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學會考試後仍然堅持科學的生活。

具體地講,在晉升考試、資格考試之後,或論文完成之後的當天或次日,不要使自己的神經突然鬆弛,仍然瞄準下一次考試和目標,保持著隨時“啟動”的狀態。

在考試或寫論文時,每個人都會最大限度地開動左腦和右腦。所謂保持“啟動”狀態,就是讓大腦在一段時間內不停地繼續“運轉”。說來這和汽車加油後放開油門任憑它靠慣性行駛的道理相同。如果以為可以忘掉一切痛飲一番,那就好似對正在加速的汽車踏緊急製動器。這種不自然的突然停止,會招致大腦活動水準急劇下降到大大低於考試前的水平。不但得不償失,而且在開始新的學習時,不得不重新“發動引擎”。

考試或論文完成之後的當天或次日最好利用左腦、右腦的活動仍處於高水平的有利時機,認真分析一下自己的考試或論文,重新溫習一下讀過的書,或者進一步為參加下次晉升考試作準備。不必進行具體的學習,隻要考慮一下該學些什麼,需要些什麼書籍材料,並把所需書籍材料收集到就可以了。這樣,就可以使大腦活動水平維持一段時間,不至於急劇下降,新的學習也就會順利而高效率。

製造孤獨空間

賈平凹為寫《廢都》一書,在鄉村一住就是一年兩年,為的就是“孤獨”。今天,在大城市自甘寂寞、享受“孤獨”的人越來越少了。盡管如此,創造一個右腦容易產生形象的空間,對於那些想提高創造能力的青年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現今,每周連休兩天的製度已廣為普及。不滿足在上下班乘車途中讀書,想在家中有一間書房、從事些知識性活動的人與日俱增。但是,書房不一定非得是個講究的房間,有個兩三平方米的小屋也可,在大房間的一角間隔一下也會成個蠻不錯的書房。而且,房中擺設也不要過分華麗。有張桌子和一把椅子就行。不過,這椅子要略微講究一點,最好有利於刺激右腦。另外,在某種意義上,觸摸它時的感覺也有利於刺激右腦。如可能的話,在牆上最好掛上版畫、山水畫。

當然,有了自己的書房也不必光讀那些難啃難嚼的書。可以半仰著讀讀報,也可以趴在床上看看雜誌。

總之,在自己的書房中應該盡可能放鬆些隨便些,不必過於拘謹,隻有這樣,右腦才不會受壓抑,才會活潑,從而使你能夠進入神馳遐想的空想世界,即右腦形象思維的自由世界。

嚐試“與世隔絕”

方法得當,休假會成為活化右腦的良機。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幾乎全部使用左腦。所以,應該利用假日刺激、活化一下右腦。

首先,要先決定這個假日來做什麼,然後再行動。比如,愛好圍棋的人下圍棋,愛打網球的人盡興地玩它幾天。最好是預先作出判斷,有計劃地進入假期。當然,登高望遠、漫無目的地度過也蠻不錯。要注意保護良好的情緒和積極的態度。

相反,最易使右腦疲勞的度假方法,就是沒有任何計劃,整天呆在家裏,在電視機前打發時光。特別是在放假時,電視對右腦有害而無益。因為電視這種媒介,它所送來的信息的密度過高。你不妨嚐試性地把家中的電視機搬走。那樣你就會發現,一天中思考問題的時間陡然增多了。

人腦處理信息密度,是有限度的。在有意識的狀態下,所能處理的信息量是每秒鍾100比特左右,換算成文字,大約就是二三十個字。再多接受信息,左腦的整理速度就跟不上,很多信息就會未加整理,作為錄像帶式的模擬信息被輸送給右腦。由於左腦沒有給它打標簽,所以便會出現無法有效提取出來的現象。

電視是一種重要的信息源,但它起不了什麼太大的作用。有時反倒會使大腦疲勞。

這種信息密度很高的媒介,糟糕的是它有一種使人久久不願離去的魔力。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一旦看起電視來,便沒完沒了。將圖像、聲音、色彩融合在一起的瞬息萬變的電視,還有一種使右腦的形象僵化的作用。電視不如小說,它刺激右腦想象力的餘地非常小。

這要求聽起來可能有些過分。你不妨安排出一天時間,與這些大眾信息傳播媒介徹底隔絕,創造一個沒有語言、能夠遐想進而活化右腦的環境。眼下這個時代是信息泛濫的時代,今後也隻會有增無減。為了保持一個有創造力的大腦,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創造條件,保證某段時間內有一天沒有很多的信息來幹擾。

用右腦學習英語不再“瘋狂”

日本鬆下電器公司前總經理山下俊彥先生,據說他學習英語的動機是“想能夠和外國人一起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餐”。現今,相當多的業務人員在英語口語班中學英語。然而,普遍狀況卻很不理想。花費不少時間、精力,卻見不到什麼效果。世界上最不擅長學英語的人群,恐怕應該首推中國大陸的人群。一位在初中、高中、大學學過十年英語的優秀職員,當有外國人用英語向他問路時,他卻無言以答。這樣的情景在北京等大城市屢見不鮮。

這與左腦式語言教育方法有很大關係。我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的方法,隻是死記硬背單詞的意思,然後利用語法將單詞由英語換成漢語,由漢語對換成英語。這似乎是在用邏輯去解釋密碼,是徹頭徹尾的單一左腦型學習方法。

有人認為,英語是一種語言,因此,隻能用左腦去記憶,其實,未必盡然。你在孩提時代學習母語時,難道也是從語法開始學習的嗎?不是。學習母語,是右腦將語句化為不同類型去掌握的。兒童看連環畫,遇到不懂的漢字時,一般都問“這個怎麼念?”而絕不會問“這是什麼意思?”英語也同樣如此。

要想達到這種用右腦學習英語的效果,最理想的是於十歲之前、邏輯思維的左腦尚無能力出來搗亂時學習。如果你現在要想學習英語,應該回憶你學母語——漢語時的過程和感覺,決不要去死記硬背單詞。聽不懂也沒關係,可以像聽音樂那樣去聽英語。

右腦式外語學習法

時代發展到今天,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跨國創業司空見慣,為適應這一要求,人們紛紛湧向各類學校學習英語。這件事本身極令人欣慰。遺憾的是,往往很多人上課後發現自己根本聽不懂老師所說的話。在這種情況下,責任心強的人或辦事認真的人,往往心灰意冷或焦慮不安。

遇到這種情況,應果斷地放棄想弄懂老師說話內容的念頭。索性從另一角度重新接近學習對象。一般的書店裏都出售英語會話錄音磁帶。從中盡量選擇些時間長的磁帶,創造一種從早到晚都能聽到英語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