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是一種良好情感
一、幽默的定義
幽默是輸入到大腦中去可以產生矛盾心理反應,並能將矛盾解除,從而以激活機體內部由生理、心理所決定的幽默審美心理模式、與審美心理模式相協調進而產生愉悅性審美感受的一種藝術形式。
以往的各種定義存在著許多問題,如(1)“將分別屬於不同範疇的對象混在一起”,(2)從功能的角度來看,有些幽默定義在揭示幽默“肯定某一側麵的同時否定了另一側麵”,從而以偏概全。由於它隻是從某一個角度來解釋一些具體的幽默信息,因此在解釋別的情況時就難免有牽強附會之感。(3)還有許多定義所揭示的特征並不是幽默這種藝術形式所獨有的本質特征,有時還與更一般的藝術範疇對立起來。我們這裏所提出的幽默正是為了揭示在具有幽默審美價值而引起快樂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有的幽默審美特征和規律,從而對其有一個全麵的認識。
二、關於幽默的各種學說
1、矛盾對立學說
在曆史上研究提出由“對立”或“不協調”等形式作為引起幽默的審美感受的主要特征,從而研究幽默實質的,不在少數。可以說,這種觀點占據著研究幽默本質的領導地位。認為幽默反映了不同方麵的對立或矛盾的論點,主要的就有①古羅馬的哲學家西塞羅,認為“隻有通過對理想的欺騙,對他人人格的冷嘲熱諷,對我們自身的安慰,將一件事情總是跟壞的相比較,隻有在表麵上似乎是裝瘋賣傻,胡說八道,笑才能有所刺激,有所作用。”②英國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認為“笑的情感不過是發現旁人的或自己過去的弱點,突然想起自己的某種優越時所感到的那種突然榮耀感。人們偶然想起自己過去的蠢事也往往發笑,隻要那蠢事現在不足為恥。”③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認為“機智存在於眾多的意念之中,它以敏捷的反應和多樣的形式將這些意念彙集起來,它們總有相似或和諧之處,因此就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麵和妙趣橫生的景象。而判斷正好與機智相反,它把意念一個個單獨分開,很難找到它們之間的區別,因此也就不大容易從表麵上判別出錯誤的結論,也就有可能因為它們之間的共同點而張冠李戴了”。④英國理論家塞繆爾、約翰(認為“機智可以被認為是不同印象的綜合,或者是對相同事物神秘莫測的相似之處的發現”,而麥德、斯迪爾也認為:“機智存在於辨認不同事物的相似和相同事物的差異之中”。⑤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在一切引起活潑的撼動人的大笑裏必須有某種荒謬背理的東西存在著。(對於這些東西自身,悟性是不會有何種愉快的。)笑是一種從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的感情。正是這一對於悟性絕不愉快的轉化卻間接地在一瞬間極活躍地引起歡快之感。所以這原因必須是成立於表象對於身體和它們的相互作用對於心意的影響。並且不是在表象客觀地是一享受對象的範圍內(因為一個被欺騙的期待怎能享受?),而隻是由於它作為諸表象的單純遊戲在身體內產生著生活諸力的一種平衡”。⑥英國理論家威廉、哈茲列特認為“可笑事物的實質是自相矛盾的,將一種觀點和另一種觀點分開,或用一種感情排斥另一種感情”。⑦阿瑟、肖本豪爾認為“在任何情況下,笑的原因隻有一個概念和一些被認為與之有一定聯係的真正實物之間的不和諧的知覺,笑本身隻是這種不和諧的流露”。⑧摩西、門德爾鬆認為幽默是“手段和目的之間,原因和結果之間,思維和表達方式之間的不和諧,此外,偉大的、令人尊敬的、豪華的、壯麗的事物和無價值的、卑鄙的、低微的事物之間的對比,都是可笑的。對比的結果使我們並不感到尷尬”。⑨裏維蘭多、遏尼、史密斯認為愚笨和機智是對立的兩個方麵,在真正不和諧的意念中,愚昧突然發現了和諧,而在明顯的不和諧或不相同中,和諧或相似卻發現了機智。機智所建立的關係越曖昧,妙語給予人的滿足就越強烈。⑩德國美學家讓、保爾認為“我們笑那些卑鄙的、有害的東西,如果將它們與那些崇高的、有用的東西作一比較,由於所笑的東西都是卑微的,因此,笑的趨向就是要同情和憐愛人類”。利、亨特認為“機智是不和諧的衝撞和調和,極端在牆角處得以會合”。利昂、杜蒙認為“當一個人碰到兩重性時,令人發笑的情景就會出現:一個單一的建議必須同時給予肯定和否定,滑稽事物本身就代表了具有和不具有所給予的結果”。查理、萊弗克認為“笑是對矛盾的欣賞和對愛的回響,事情的結果往往先是認知性的欣賞,然後便是愛的回響”。W、旺德特認為“在喜劇中,完整統一的概念與那些分散的想法通常是部分和諧、部分矛盾的,或者說它們是對立統一的。這樣就產生出一種搖擺不定的感情,在這種感情裏,肯定的一麵——愉快感——不僅壓倒對方,而且以絕對優勢控製著對方。這是因為,愉快感像所有的感情一樣,是通過直接對比產生的”。卡萊爾、梅林那德認為“引人發笑的喜劇不僅是對我們已經意識到的矛盾和欣賞,而且尤其是同時意識到這一矛盾實際不是不存在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滑稽在人們心中所產生的印象,總是快感和不快之感的混合,不過在這種混合中,快感通常總是占優勢,有時這種優勢是這樣強烈,那種不快之感幾乎完全給壓下去了。這種感覺總是通過笑而表現的。醜在滑稽中我們是感到不快的;我們所感到愉快的是,我們能夠這樣洞察一切,從而理解,醜就是醜”。赫伯特、巴裏認為“幽默是從不愉快變成愉快的感情轉化中產生的”。康納德、海沃思認為“笑是由緊張後的放鬆所引起的”。杜爾夫、皮丁頓認為“滑稽可笑的事物歸根結底包含著兩種矛盾的社會估價。由此可知,它們所引起的笑主要是社會條件的反映,最初的笑可以被認為是對現存事物滿足的一種表示。這種反映在社會條件的作用下由可笑的事物引起,可見它與社會騷亂的情景有某種關聯……通過笑,我們采取了一種態度,這是一種我們生而有之的態度,它表達了我們對現存事物的完全滿意。有了這種態度,我們就能約束各種企圖改變社會估價和社會製度的趨向……因此,對滑稽事物的笑,主要來自社會估價的複雜性和它們之間衝突的可能性”。查利、卓別林認為“幽默是愉快的痛苦”。霍蘭德在《笑——幽默心理學》中通過研究,將以往的各種理論進行歸類,提出了三種形式的不協調作為幽默審美過程的主要特征,它們是(a)認知的不協調;(b)倫理的不協調;(c)形式的不協調。
從態度的角度出發,形成了幽默的雙重態度解釋觀點。雙重態度說認為,幽默對描述對象采用既“尊敬”同時又“輕視”,既“愛”同時又“嘲笑”;從而形成幽默感是自尊、自嘲與自卑之間的混合,從實質上來看,即以一種矛盾的心理過程而展示於人們的大腦中,從而形成幽默的情感反應。由此,以崇高——悲哀——尊敬(愛、自尊)為一條線,以喜劇—歡快——輕視為另一條線,兩相交織,構成了“雙重態度說”的基本內容。可以認為雙重態度觀點是矛盾學說的延伸與具體化。正是由於這種相互矛盾的信息作用到機體上,才會產生“悲哀+歡快”的複合效果,才能體現出藝術家的或“尊敬+輕視”,或“愛+嘲笑”,或“自尊+自卑”的雙重態度。
以上這些理論和觀點從幽默的矛盾性出發來研究幽默的實質,揭示了幽默形成的一個主要外在特征——相互矛盾的兩個不同的認識狀態。這也隻是單一地從整個審美過程的外部特征來研究幽默的實質。也就是說,產生矛盾性認識隻是形成幽默的一個充分條件,它隻是說明了矛盾性信息可以引起幽默審美心理過程,但對於幽默中的矛盾性信息及認識為什麼可以引起美感,其實質又是什麼,還是沒有更進一步地加以說明。隻是提出矛盾的觀點,還不能使具體到什麼樣的矛盾才引起幽默審美感受的問題得到解決。這種觀點由於隻是從幽默外在的特征出發來研究的,並沒有從幽默與心理過程的相互作用出發作整體性地研究。而幽默是由相互矛盾的信息作用到神經中樞後,通過在大腦中產生獨特的反應,才形成愉悅性的美感反映的。因此,問題的關鍵還應該包括解釋矛盾信息在大腦中如何形成獨特反應——最終形成快樂的感受。
2、生物學的、本能論的與進化論的幽默說
這種理論認為,笑是人的一種生物本能。在人的生長、發育乃至人類的進化過程中都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如果幽默信息中通過對立而表達的意義與人的本能比如潛在性的需要相符合使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使人笑。這種觀點主要基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笑是人類進行信息交往的一種方式,也是機體在受到外界作用時達到協調的一種結果。如果說滿足了人的這種本能時,就會笑,這種本能的滿足就成為笑的主要因素了。由於人的本能可以表現為多個不同的方麵,因此從這些不同的方麵出發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結論。
比如人們看到這樣一個幽默故事:夫婦倆一起去參觀新潮美術展覽,當他們走到一幅畫著隻有幾片樹葉遮掩著私處的裸體女像油畫前時,丈夫很長時間都不想離開。妻子忍無可忍,狠狠揪住丈夫吼道:“喂!你想站到秋天,非要等到樹葉落下來才甘心嗎?”看到這裏,人們會因為滿足了性本能而感到笑。
3、快樂學說
有人認為,幽默就是能給人們帶來快樂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有人認為,所謂幽默就是藝術家用來揭露社會中醜惡的一種藝術形式,或者幽默是用來讚頌社會中美好事物的一種藝術形式等。給人帶來快樂是幽默的一種結果,同時,能給人帶來快樂的藝術形式有多種,不隻是幽默。我們不能據此將其它的藝術形式都劃歸到幽默中,正如有了男女之間的情愛而不能將母子情、兄弟義、朋友親都歸為此一樣。無論是揭露社會中的醜、讚揚社會中的美,都可以有多種藝術形式而不獨幽默所具有,因此隻是從引起人們快樂的角度來談幽默時,它顯然不是幽默所獨有的根本特征。雖說如此,在各種藝術形式中給人帶來笑的內容和形式也常常與幽默有著共性。
4、優越感
由於看到了對方的缺點,感到自己比幽默故事中的人物強、比對方聰明,與對方相比,可以明顯地感到自己的知識豐富、具有較高的思維能力,認識到自己能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正確的方法而不會像幽默故事中的人物那樣選擇錯誤的方法時,由於體會到了自身的優越感而使人產生了笑。同樣是上述故事,我們會認為自己決不會像故事中的男主人公那麼做,而是比較有理性的,因此就會感到比對方高明和理智,也就會因此而感到快樂。正如英國哲學家霍布斯所說的:“笑的情感不過是發現旁人的或自己過去的弱點,突然想到自己的某處優越時所感到的那種突然榮耀感。”
5、驚奇論
如果說幽默故事在人們的認識過程中形成了驚奇感受,它所形成的認識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就會由於給人帶來新奇感而給人以笑的作用。由於是去看油畫展,因此人們是為了欣賞藝術,藝術是高雅的,是不能帶任何世俗的偏見與認識的,但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卻說出了“你想站到秋天,非要等到樹葉落下來才甘心”這樣的話時,將人們的思想引向了“性”這個人們都礙於社會倫理和道德而不能高談闊論的話題,的確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尤其是將語言與畫中的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人想到,油畫上的樹葉是不會因為到了秋天而落下的,但由於這幾片樹葉在女模特的私處,因此也就使其具有了雙重的意義,此種說法給人們帶來了新奇感,也就產生了極強的笑的作用。
6、模糊論
形成模糊性認識是人在認識外界事物時的基本特征,如果說某一個信息在人的認識過程中形成了模糊性認識,也就是說在其心目中形成的認識是變化的、紛亂的、不統一的、構不成整體的,也就會因為其模糊不精確而使人笑。從幽默審美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時,這種模糊性是指兩種不同的認識同時在大腦中顯示出來時,人們不會對此做出區分,而使兩種意義都以同等的地位在大腦中顯示,因此由於兩種意義的不能確定性而形成模糊,並由此而使人感到快樂。
7、放鬆與解脫論
幽默故事能使人緊張的神經放鬆,能使人在執著的追求中解脫出來,從而使人體會到自由自在的感受時,也就同時體會到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