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介紹的研究結果中,有一些矛盾的地方,其中許多可以由方法上的差異得到解釋。在對正常被試的研究中,實驗任務的性質和難度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例如有證據顯示,隻有最簡單的作業任務顯示出很強的右半球優勢,隨著任務複雜性的提高即使在缺乏特定的看法要求的情況下也會表現出逐漸增加的雙側半球的參與。許多材料表明左半球在對情緒的言語中介方麵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對腦損傷病人的研究中,腦損傷的性質和位置也是關鍵的參量,損傷性質與位置的不同必然影響研究結果。在對情感障礙的病人的研究中,結論常常要以對生理測量指標的解釋為基礎,對這些指標解釋的不一致也造成了結論的差異,此外,以上所有這三個方麵的研究結果也許還受到所監測的複雜的心境狀態或認知過程的方麵上的差異的影響。
在將來的研究中,許多方法上的問題應該引起研究者們注意:1、對較早的發現應該有更多的重複性研究,以確證許多研究的結果。2、已進行的許多研究對被試、任務或行為變量還未給予充分的注意,例如,性別差異已知對許多功能的單側化是重要的,但在許多研究中未加控製。3、在對腦損傷病人的研究中,損傷的規模、在腦半球中的位置以及組織的敏感性都需要清楚地加以說明。4、在情緒認知研究中應更加注意將情緒的效果與任務的其他單側化的方麵(如言語的或視覺——空間的辯認)區分開來,認知作業的複雜性程度也應得到係統性控製。5、應注意到在同一種情緒種類中也存在著差別。例如Tucker(1981)提出:諸如害怕和憤怒這樣的情緒,盡管都是消極的,但可以有非常不同的行為結果,因而也許具有不同的單側化。
在情緒過程的調節模式上也存在著分歧,但與我們已有的資料最為一致的情緒調節模式是大腦兩半球雙側相互抑製的模式,亦即右半球負責調節消極的情緒,左半球負責調節積極的情緒,在這一模式中,右半球將在控製積極的和消極的情緒之間的平衡上保持優勢,從而控製整個情緒基調,這種情緒調節的右腦優勢與許多研究者所發現的調節雙側皮層的喚起水平的右腦優勢有關。
雖然這一研究領域所提供的證據還是初步的,但是單側化的大腦半球功能作為一種情感調節和障礙的活動模式展現出大有希望的前景,協調生理學、行為學和生物化學的研究,可以更進一步闡明這些功能的機製。
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射效應的形成原因及其規律——187例個案研究早在本世紀40、50年代,美國知名心理學家霍爾和斯金納等進行了大量的動物實驗,研究條件性情緒反應(CER)。①並將其定義為:指一種情緒反應是人工地按照條件作用原理引起的,是心理學的行為學派研究情緒的一種技術方法。這種方法是用條件刺激作用於實驗動物正在進行著某種操作活動,以引起某種情緒反應。②象這種條件性的情緒反應歸根到底是一種情緒性條件反射。而本文研究的焦點在於獲得這種情緒反射效應的人當中,有許多人是在潛意識情況下,表現出潛意識的條件性情緒反射的特征。
一、潛意識的條件性情緒反射的概念
在心理學文獻中,尚沒有見到現成的概念可供直接使用。因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主要研究動物的外顯的情緒行為,而忽視其內部的意識狀態或水平;而我國從事潛意識現象的外延也涉及不多,潛意識狀態下的情緒反射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如果將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研究的情緒反應現象分為兩類,一類是意識狀態下的有意識覺察的或受意識調節的情緒反射,另一類便是在潛意識狀態下的不易受意識或認識察覺和調節的條件性情緒反射。試以華生和雷納的經典實驗為例說明之。他們曾用實驗使一名本來對大白鼠表現出接近傾向的嬰兒產主“害怕”大白鼠情緒反射。在嬰兒試圖接近大白鼠時,他們製造一個突如其來的大的聲音,將嬰兒嚇哭並離開白鼠。以後嬰兒對白鼠長期保持著“害怕”的情緒反射。⑧如果嬰兒一見到白鼠,就知道一但接近它會有一個嚇人的大的聲音,因而“害怕”白鼠,我們就將這個建立在認識或意識背景中的情緒反射稱之為——意識性的條件性情緒反射。如果嬰兒長大之後,已經充分認識到白鼠不會產生一種大的嚇人的聲音,以前把自己嚇哭的是一種人為製造的聲音,但是,他還是一見到白鼠就“害怕”。那麼,我們就稱這種情緒反射為潛意識的條件性情緒反射。
從潛意識的條件情緒反射形成時,條件刺激物是否被意識到,可以把潛意識的條件情緒反射分為兩類。一類是主體知道條件刺激物是什麼情緒反射。如在華生的實驗中,嬰兒被一個聲音嚇哭,因而害怕白鼠,他是知道自己最初“害怕”白鼠的原因是由於那個突如其來的大的聲音。為了敘述方便,我們稱它為——有關條件刺激物引起的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射。
最典型的潛意識的條件性情緒反射是主體不知道自己形成某種條件性情緒反射原因——條件刺激物是什麼。
由於它的作用而引起的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射,我們稱之為——無條件刺激物引起的條件性情緒反射。
對該種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射還可以以其反映的性質為依據,分為消極的和積極的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射兩類。
二、研究的方法與結果分析
該研究是以對廣大被試進行大量個案調查為主要材料來源。被調查對象主要是參加教育學院專科函授學習的18—40歲左右成年在職教師,其中文科班94人、理科班56人。
對這187例真實事件分析的初步結果是:
(一)消極性質的潛意識條件情緒反射發生率多於積極的潛意識情緒反射,在187例中兩種不同性質的條件性情緒反射之間的比例是167∶20。而且積極的反射往往程度輕微,對生活或學習工作中有一定積極影響。
(二)兒童比成人更容易形成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射。在本研究中的關於兒童的個案材料都是從4—5歲至17—18歲年齡範圍內的。多半材料來源於青年教師對自己童年經驗的回顧。在187例總數中,發生於成人時期的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射事例僅有37例(男22例,女15例),占被調查個案總數的19、8%。從形成原因上看,成年人一般都是在很強烈的刺激下,才產生這種情緒反射。如車禍傷亡(4例),雷擊或觸電(4例),親人暴死(3例),以及嚴重病痛或驚嚇等。在調查個案總數中,發生於兒童時期的此種情緒反射事件則為150例,占調查個案總數的80、2%。其中幼兒的62例,少年兒童的為88。在88例少年兒童(中小學學齡兒童,泛指8—17歲)中,表現出女性多於男性的趨向。其中女生為59例,占兒童個案總數的67%;男生為29例,占兒童個案總數的32、9%。
(三)女孩比男孩更易形成消極的潛意識條件情緒反射。從88例兒童形成該種情緒反射的原因分析,一般男孩形成該情緒反射的客觀刺激強度都比較強烈,如交通事故、驚嚇、飲食方麵的意外事故等。而女孩在此種情緒反射形成的原因方麵,約有1/3左右的個案發生的原因顯得理由不充足,亦即客觀刺激物強度往往並不強烈。
三、本研究的意義與局限
首先,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射的心理效應幾乎遍布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各個實踐領域。僅本次調查研究搜集的187例個案中;就涉及到①兒童教育領域,例如學習恐怖行為與偏科(偏愛某位老師和學科);②人際關係領域,如師生關係、父子關係等形成中的愛屋及烏等;③心理衛生領域,如心理性厭食、厭學或厭惡某種無關事物等;以及審美、商業廣告、婚戀等許多領域。由於篇幅所限,這裏僅對其理論方麵的意義略作分述。
(一)該研究豐富和深化了心理學對潛意識的研究。
(二)給兒童學習動機研究以新的啟示。在本研究的調查中,共搜集教育方麵的個案實例41例。總共可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某些兒童本來有較強的學習動機,能夠自覺地學習並成績較好。由於受到教師的某種懲罰或其他消極刺激,兒童對教師產生某種變態消極情感,如一見到老師就心煩,恐懼或焦慮等。其中大部分學習比較自覺的兒童能夠勉勵自己不要因為與教師的情感關係而影響這科成績。盡管在意識中是這樣調控自己的行為的,而客觀上的學習成績還是要明顯下跌。第二種情況是一些相反的情況,即由於兒童喜歡某教師而該老師所教學科的成績莫明其妙地上升。盡管有些學科是家長暗示學生交際行為等等積極愛好的培養。它們的形成總要受潛意識的條件性情緒反射形成的規律的製約。
作為初步研究,本文致力於提出問題以引起心理學界的關注。在研究方法和內容等諸方麵存在問題頗多,希心理學界的前輩和同行們賜教。可以忽視的,學生還是無意中把它學得很好。事實給我們提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即人的動機是否也有潛意識的動機與有意識動機之分?
(三)給異常心理研究的啟示。以往對某些與情緒相關的異常心理研究,往往隻研究消極的一端,忽視積極的一端。本研究對兒童學校(或學習)恐怖症等異常心理形成的機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揭示,也啟示人們看到異常情緒心理的另一極端——嗜好的形成原因。在理論上揭示了某種“害怕”“厭煩”和某種“好感”“嗜好”的形成,所依據的心理規律是共同的。這一極端的外延不僅包括對吸煙、酗酒、賭博等消極嗜好,還包括對學習、勞動、藝術與文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