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青少年的人格健康

由於青少年的人格正在形成當中,人格的內部矛盾性突出,在此階段如果教育不當,會使青少年形成諸如自卑、依賴、虛榮心、虛偽等不良人格特征,甚至產生異常人格類型;如果教育得當,將使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特征,對其今後的發展十分有利。因此,在青少年階段進行健康人格的培養和塑造尤其重要。

一、健康人格的標準

什麼樣的人格才是健康的人格,心理學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標準,其中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看法較有代表性,他提出健康人格有如下15條標準:

1、良好的現實知覺。客觀如實地看待現實,不受主觀歪曲。

2、接納自然、他人與自己。不為自己的缺點自責、不安,亦不對他人吹毛求疵,但仍然努力改善自己。

3、有自發性、坦率、一任天然。有足夠的自信和安全感,真實地表現自己。

4、以問題為中心。不太關切自己的問題,而是專注於任務、職責和使命。

5、有獨處的需要。能領受獨處的意趣。常能超然物外,以便有機會集中於感興趣的問題或是沉思默想。

6、高度的自主性。不受環境左右,榮譽、地位、批評、失寵均不能動搖其主見,他們始終保持著對自己的真誠。

7、能夠欣賞生活,不失去對普通生活的新鮮感。

8、常有“高峰體驗”。這種體驗被形容為神秘的、“海洋一般的”,感到一個人的個人局限突然消失,與整個人類、整個天地溶為一體。

9、有“同類相親之感”。對人類的其他成員有一種很深的認同、同情和愛的情感。

10、對少數人有密切的關係。這是一種忠實、親密、充滿愛意的關係。

11、民主的性格結構。無論其地位、學識和宗教信仰,對待任何人都平等相待。

12、強烈的道德感和獨立的善惡判斷力。有明確的道德準則,並體現在言行中,不會在不同情景中出現混亂,其道德標準是內在的。

13、善意的幽默感。

14、有創造性。與天賦無關,這種創造性乃是人性的一個基本特性,常表現為對陳舊、習慣的東西的厭倦,永遠對未知、新奇的東西有興趣。

15、抗拒文化適應。對自己所處的文化中的矛盾或不公正采取批評的態度。

二、青少年的人格特點

1、青少年的自我意識

所謂自我意識是指人對於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圍事物關係的一種認識,也是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製等形式。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有如下幾個特點:

(1)自我觀察和自我認識從被動轉向主動。在少年期以前,兒童對自己的認識,多半通過老師、父母和同伴對自己的評價來進行。進入青少年期後,他們開始主動地觀察和認識自己,常常思考:“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人?”“我可能和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等等問題,並迫切地希望從有權威和有名望的長輩那裏或從書本中獲得問題的答案。

(2)自我體驗逐漸深刻,自我評價變得越來越實際。青少年對周圍的人的評價非常敏感,常常會因他人的一句話而引起很大的情緒波動;青少年常常會把對自己的認識、情感和意誌品質的體驗與自己的前途和未來相聯係,並對自己加以肯定或者是否定的自我判斷。少年的自我評價有較大的片麵性,隨著其閱曆增長,至青年期,自我評價越來越符合實際情況。

(3)自我監督和自我調節能力不斷增強。在少年時期,青少年的行為主要受長輩或同伴的製約,其行為會因他人的評價而得到適當調節;進入青年期後,青少年能夠根據自己的思考和自我評價來調節自己的行為,包括調節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人生理想。此時,他們對他人的“批評式”評價往往會有一種“逆反心理”,並把它當作指手劃腳而從行動上或內心加以拒絕。

2、青少年的需要和動機

需要是有機體由於缺乏某種生理或心理滿足而產生的與周圍環境的不平衡狀態,是有機體對延續和發展其生命所必需客觀條件的需求。需要常以願望和意向的形式表現出來,那些被人意識到並促動行為的需要可以轉化為動機。

青少年的需要比童年更具廣泛性和豐富性,需要的內容已從以獲得讚揚為主轉向以求知、審美、獲得尊重為主。在校學習的青少年,主要期望獲得好的學習成績。青少年的學習動機是多種多樣的,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多以考上大學為主要目標,動機往往直接而貼近;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常與自己的未來職業相聯係,目標較為長遠。一項調查表明,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是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其次是為了與壓力和競爭挑戰,再次就是為將來的事業成就和個人名利。不可忽視的是,目前社會上市場經濟對人才的競爭要求,已滲透到在校青少年的學習動機之中,使青少年的學習動機帶有功利的性質,忽視了提高自身多方麵的素質,缺乏道德品質修養方麵的學習動機。這對青少年將來的社會適應是不利的。

3、青少年的興趣與人生觀

由於電影、電視、電子遊戲機及社會文體娛樂場所的誘惑,當代青少年興趣所涉及的內容更加廣泛。在一些片麵追求升學率的中學,由於學校不注意組織學生的課餘活動和興趣愛好,許多中學生的課餘興趣明顯流向社會,隨波逐流。這些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自己的學科知識相脫離,影響學習在所難免。興趣是一個人行為的最佳動力,如果教育者能夠將學生的興趣引導到學習和求知上來,將使師生雙方都受益無窮。

世界觀是一個人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總的看法,而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主要成分。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後,大多數人開始了思考人生問題。一項資料表明,對人生問題關注的高峰年齡階段在16—18歲,人數約占50%。青少年對人生問題的思考表明他們進入了相對成熟的階段。青少年對人生探討的形式表現在寫日記、摘錄名人名言,收集有關書籍報刊,喜歡閱讀傳記文學等形式上。在對人生價值的追求上,社會青年較注重物質價值的追求,如獲得一份報酬高而又輕鬆的工作,有一套好的房子和一個漂亮的戀愛對象,有一套名牌高檔的時裝等等;大學生青年多數較注重對精神性價值的追求,如獲得名譽,事業有成,有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步入社會能夠學有所用,達到自我實現。可見,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對其人生價值觀的確立影響重大。

4、青少年的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一種心理特征。能力與先天素質不同,它是在後天生活實踐中形成的。

青少年的能力存在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1)獨立生活能力。當代青少年多數是獨生子女,由於父母寵愛,加上學習任務繁忙,多數青少年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一旦青少年離開父母獨立生活,這一情況就明顯地突出出來。許多大學新生不知如何縫被子,洗不幹淨衣服,自己的東西丟三拉四,無計劃地開銷花費等,都是獨立生活能力差的表現。

(2)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自學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表達能力。中學教育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關鍵,如果青少年在中學時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他就能很快適應大學學習要求,否則,他就容易在大學遇到學習困難,產生相應的心理問題。據一位大學校長反映,現在的大學生,由於偏科嚴重而造成知識麵狹窄,一般能力受到影響,理科學生不懂文史哲,甚至有的學生連一份簡單的申請書都寫不清楚,文科學生不懂自然科學,在作品中鬧出一些笑話來。可見,在對青少年學習能力的培養上,必須將全麵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與他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牢固地結合起來。

(3)社會交往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主要表現在個體與周圍的人接觸麵是否廣泛,人際關係是否融洽上。青少年時期是渴望交往和友誼的時期,但是由於他們的社交知識和社交技能的不足,往往使他們在交往的過程中遇到磨擦和衝突,這使他們常常感到彷徨和苦悶。因此,對青少年交往能力和技巧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5、青少年的氣質和性格

氣質是一個人天生固有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指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和穩定性。如,有的人活潑好動,反應迅速;有的人安靜、穩重,反應遲緩;有的人直率、熱情,易衝動;有的人孤僻、敏感、體驗深刻,等等。

少年的氣質特點雖表現明顯,但仍有較大的可塑性,而青年的氣質特點已明顯地趨於穩定。少年容易感受到自己的氣質類型,卻往往對自己的氣質特點不甚滿意:直率、熱情的少年希望自己變得沉穩莊重些,而安靜穩重的少年又希望自己開朗活潑些。隨著年歲的增長,青年能認識到各種氣質類型各有優劣,他們開始接受自己的氣質特點,並根據它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工作種類。

性格是指一個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習慣的行為方式。性格受後天環境的影響,通過自我實踐而形成。性格特征有好壞之分,良好的性格特征能使人積極進取,克服困難,是實現人生目標和理想的基礎。

青少年的性格已表現出很大的個體差異,有的勤奮,有的懶惰;有的依賴性強,有的獨立性強;有的膽小怕事,有的膽大妄為;有的自卑自責,有的自以為是;有的做事馬虎,有的責任心強,等等。對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言,任何性格特征的極端表現都將有損正常心理功能的發揮,都是不良的性格特征。青少年應該學會適應生長環境,進行性格的自我調適和鍛煉。

三、青少年的人格問題剖析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從出生到死亡是一個精神活動的連續體,在這個連續體的不同階段上,心理活動有其各自的特征,對一般心理活動來說如此,對人格問題也如此。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問題和人格問題與兒童和成人是有差異的,特別是他們正經曆著青春期煩惱,對未來還來不及作充分的準備。麵臨家庭、考試、友誼、升學、戀愛和就業等等社會問題,他們有時無法適應,甚至茫然失措,失去自我認同感,產生出種種心理和行為問題。

1、青少年的社會適應問題

社會適應指人能夠順利地進入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並能滿足社會的條件和要求。青少年中出現的破壞行為、離家出走、吸煙、酗酒、吸毒、犯罪行為和自殺等,是其社會適應不良的明顯表現。

(1)破壞行為。

破壞行為指青少年對父母、老師的教育公開反抗或破壞學校紀律、交通秩序,破壞公物、虐待老幼等行為。

衛寶寶,18歲中學男生,幼時由爺爺奶奶帶著,上小學時回到父母身邊。他從小學起就不太用功,學習成績較差,父母都是軍人,工作忙,沒有很多時間具體關心教育他。他利用父母抽屜不上鎖的特點,偷偷拿家裏的錢花,養成愛吃零食的壞習慣。父母發現後批評他,他不但不承認,還變本加厲,索性用刀子逼著父母給錢花,還把家裏的衣服和其他東西拿出去賣掉換錢花。他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裏,並在家裏浪費、破壞各種生活用品,無法無天。在學校裏,也多次破壞紀律、謾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