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克服人格障礙,培養健康人格(2)(1 / 3)

二、克服抑鬱症

有一個15歲的高一男生,曾以590分考上重點中學。但據他本人自述:自本學期開學就不能“集中聽講”,“感到學習沒意思”,“記憶力下降”,睡眠不好,半夜經常醒來,再難以入睡。早上起床後,情緒特別不好,想哭。以前對“電學”有興趣,現在什麼興趣都沒有了。據家長介紹,該同學在小學、初中都表現很好,沒有什麼明顯的發病因素。

據另一位17歲高三女生自述,本班有位同學,一個月前因“學習壓力大,適應不了”而住進醫院,開始她很關心此事,之後自己也害怕起來。高三主要是複習,她卻認為自己“沒學到新知識”,“進步小”,“原地踏步不前”,原來自己“最大的興趣是進課堂聽課”,“現在沒有了”。目前“不僅厭學,而且不想活了”。表現出焦慮不安的樣子。

精神病學家克萊曼稱,人在其一生中總會有一段時間處於抑鬱心境之中。抑鬱心境是一種憂傷、悲哀或沮喪的情緒體驗,可以說,抑鬱心境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情緒狀態。當抑鬱心境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一組有特征性的症狀,持續一定時間,且嚴重損害患者的社會功能時,就可能已患上抑鬱症。抑鬱症是以抑鬱心境為主要特點的疾病,在心理谘詢中經常可以見到青少年以“厭學”和“生活沒意思”前來求助的。有時常被醫生所忽視,特別是對青春期的抑鬱症,更易被視為“情緒不佳”,當作一般“厭學”等心理問題處理。這不僅影響治療效果,延誤治療時機,又給病人及家庭帶來後患。

抑鬱症是危害人們身心發展的常見病。據美國1990年的統計,有1100萬人患抑鬱症,其中約800萬患者正處於工作年齡段。抑鬱症又可危及生命,嚴重的抑鬱症患者中有15%因自殺而結束生命。因抑鬱症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巨大。患者反複就診,增加醫療支出。此外,抑鬱症還會使得患者勞動能力降低,經常休假。據美國資料,由此而導致的損失每年為400多億美元。

抑鬱症是一組綜合症狀,它包括多種症狀和體征,涉及軀體和心理方麵,前者包括睡眠障礙、食欲改變、疲勞感、精神運動性遲緩或激惹;心理症狀包括喪失自尊或有負罪感,注意力不能集中或猶豫不決,有自殺意念或想法等。這些症狀之間相互關聯,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但關鍵在於抑鬱症病人認知的基本結構。

我們知道,抑鬱產生於自身所感受到的失敗體驗。這種失敗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不是真實的,說不定隻是一種幻覺。患者把失敗感人為地誇大,把它看成是不變的,不可逆轉的,並會把它擴散到生活的其他方麵,並用自己的無能來解釋失敗,從而產生自我否定態度,認為自己毫無價值。若這種態度影響到對未來的看法,患者就會對自己的生活、前途喪失信心,不願也不敢再作任何新的嚐試。這種否定性的態度最終可能導致自殺行為。因為患者會這樣想,既然自己是毫無價值的,已經成為別人的負擔,自己若是死了對己對人可能都有好處。這種對自我的否定性解釋,對外部世界的否定性經驗以及對未來的悲觀失望,就構成了抑鬱症病人認知的基本結構。抑鬱者相信,他所作的推理是合理的、正確的。與抑鬱有關的不合理信念的群集主要有下列具體的語句:

①我總是沒有希望的。

②我是毫無價值的人。

③我永遠不會受人重視。

④我無法像正常人那樣生活和工作。

⑤我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而且沒人能理解我和幫助我,所以自殺是上策。

⑥我的處境都是我自己造成的。

⑦之所以處處碰壁都是因為我的無能。

⑧我的生活充滿了艱辛和坎坷,幾乎看不到一點成功的希望。

必須指出的是,抑鬱症不僅見於精神科,還常與內外科疾病或其他疾病並存,據統計,內科住院的患者中有22%~33%可有抑鬱症狀。一些慢性疾病如中風、癌症、慢性肺病、心髒病患者發生抑鬱症的比例明顯增高。

調查還發現,大多數抑鬱症患者不能得到及時、恰當的診斷和治療。我國的情況更是如此。他們常因種種身體上或心理上的異常而到內科、神經科或其他臨床科室就診,而這些醫務工作者往往缺乏臨床經驗,對抑鬱症症狀缺乏識別能力而延誤其診斷和治療。此外生活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其情緒障礙雖未達到嚴重程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妨礙其生活,或引起不可言狀的煩惱和痛苦。一位已經擺脫了精神痛苦的人說,回首過去,實在說不清是什麼滋味,然而那種痛苦的折磨稱之為“煉獄”一點都不為過,是任何沒有此種經曆的人都難以體味和理解的。

抑鬱症的症狀多種多樣,有些容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現將常見症狀分述如下:

1、情緒低落:患者表現悲傷、表情愁苦、眉頭緊鎖,即所謂的“愁眉不展”。

2、愉快感缺乏:生活幾乎沒有什麼事情能使他們高興起來。

3、疲勞(乏)感:自覺疲乏無力或精神不振,或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工作常常不能按時完成,因而常會產生無用感。

4、言語:思維和運動遲緩,患者說話緩慢,對簡單問題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作答。

5、食欲改變:多數患者進食量減少,約70%~80%表現為食欲喪失,他們即使吃飯,也往往是在完成任務或“盡義務”,故而體重減輕。但也有少數人會表現為進食量增多,因為他們把進食當成緩解焦慮的手段。

6、睡眠障礙:據統計,約70%~80%的患者有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礙,常見的表現為早醒,即在早晨醒來無法再入睡,也有很多人表現為入睡困難,晚上上床後翻來覆去睡不著,同時,也有少數抑鬱症患者表現為睡眠增多。

7、軀體不適:抑鬱症患者普遍有多種軀體不適症狀。常見的不適包括:頭痛,頸痛,背部疼痛,肌肉痙攣,惡心,嘔吐,咽喉腫脹,口酸,口幹,胃腸道不適,消化不良,視物模糊以及排尿疼痛等。

8、激惹不安:患者表現極度的緊張不安,他們不停地來回走動,搓手頓足,不僅他們自己覺得不舒服,而且會影響周圍人。

9、興趣降低:患者常感到無法從工作或娛樂中獲得一絲樂趣。就連自己以前非常感興趣的事情,現在也不能喚起他們的興趣,如一位狂熱的足球迷,在患病後無論別人怎麼鼓動,他對足球也不再熱心。

10、決斷能力降低:很多抑鬱症患者有這樣的體驗,他們平時辦事很有主見,可病後,卻連一點點小事(如是先燒開水還是先炒菜)都拿不定主意。

11、自責及自罪感:很多抑鬱症患者產生強烈的自我責備,認為自己犯有不可饒恕的過錯,認為自己有罪。有的認為自己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產生強烈的羞恥感。

12、焦慮:60%~70%的抑鬱症患者有焦慮或發作性的極度不安,他們憂心忡忡,老是覺得心理不踏實,擔心會發生什麼事情。同時可有心慌、多汗等表現。

13、自我評價過低:抑鬱症患者傾向於過低地評價自己,他們相信自己是弱者,是失敗者,是“窩囊廢”,總認為自己什麼也不行,簡直是一無是處。

14、無助感絕望感:患者覺得自己已經“病入膏肓”,無論任何辦法,也無論任何人,都不能幫助自己。嚴重者產生絕望感,認為自己已經喪失了任何希望,活在世上就是多餘。

15、自殺觀念及自殺行為:由於受上述心理的驅使,很多抑鬱症患者在病中曾考慮過自殺,嚴重者則采取了各種各樣的自殺行為。有很多抑鬱症患者就是因此而過早地結束了他們的生命。

上述症狀並非抑鬱症所特有,如果你本人或周圍的人具有上述症狀中若幹條,最好是盡早到專科醫生處就診,以免貽誤治療。

抑鬱症的預防原則是早發現,早治療,與此同時,對於已經患有抑鬱症的患者,要切實鞏固療效,防止複發。

目前,治療抑鬱症的方法主要分為生物學治療和心理社會治療兩大類。在生物學治療中,最常用的是抗抑鬱藥治療。在進行藥物治療時,重要的是讓患者了解藥物的起效特點及常見副作用,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臨床發現,很多患者並未嚴格按照醫囑服藥,因而療效不滿意。對於病情嚴重尤其是有強烈自殺念頭的患者,及時使用電痙攣治療,不僅可很快控製病情,而且有可能挽救生命。

心理社會治療對抑鬱症的療效逐漸得到人們的承認,尤其是對於症狀較輕,發病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的患者。

1、恢複自身生命的節奏。

生命的節奏是屬於個人獨自的東西。實際上每個人都生活於自己的各種節奏之中。而各種節奏包括生活環境及後天造成的社會節奏,也包括先天遺傳和自然的生物節奏。自身的生物節奏包括睡眠、飲食、呼吸、排泄等過程,這些節奏的混亂會使身體感受不適,進而導致精神方麵的異常現象。而社會節奏對人來說,就是所謂的秩序,秩序的崩潰造成個體產生緊張,而增加精神負擔。使自身社會節奏和生物節奏恢複正常,是抵抗憂鬱的第一要素。一旦進入抑鬱狀態,會出現頭腦不靈,心灰意冷等等現象。這時,不要因此而焦慮,那樣隻能更加重抑鬱。要堅信時間是治療一切心靈創傷的良方。這種狀態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定會慢慢好轉。當然,並不是說可以每天賴在床上不起來,而是需有一個積極的態度,嚴重時候應該去專門醫院看醫生,按照醫生的要求服用藥物。但應該明白的是藥物不能從根本上治好抑鬱,即使一時治好了,如果自己沒有一個積極主動的心態,那麼病情就有可能還會複發。所以應及時向心理醫生求助,以幫助自己克服抑鬱。另外注意不要苛責自己,努力去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在內心不斷地對自己說:“這沒有什麼,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存方式,我也有我的方式。”也可以對自己說:“我擁有別人所沒有的獨特的人生經曆,我這一生比別人更豐富多彩。”這樣堅持下去,你就會慢慢地從自卑、沮喪轉向自信和愉快的情緒。

2、確立穩定的生活目標。

兒童的心態顯得自在清閑,主要原因是其短暫的生活經曆使兒童對未來充滿理想、抱負。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構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抑鬱患者往往以找不到人生目標或無法實現自己生活目標為借口而放棄生活的興趣。其實,任何人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在潛意識中明確自身目標,這樣就可使一個人生活得富有朝氣、活力。

3、發現自己個性上的優點,寬容地對待自己。

研究表明,容易發生抑鬱狀態的人,除了遺傳因素以外,可能性格上有不健康的因素。有許多人對自己的個性感到不滿意,並相信個性是難以改變的。無論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渴望能做得十全十美,可又改變不了自己的個性。這樣幾經挫折,有些人由此引起憂鬱狀態。實際上,隻要我們能夠改變自己的觀念,就可發現自己個性上的優點。因此,與其尋找自己的缺點而自尋煩惱,還不如去挖掘自己的優點而積極進取。

4、活動身體,改變固執。

要學會放鬆自己,將蹙起的眉頭舒展開,像平時一樣,吃、喝、學習和工作,與周圍的人交往,即使有一種“硬著頭皮”的感覺,也不要退縮和放棄。要想到自己和別人沒有什麼不一樣,既然上帝賦予了生命,就一定要成全它。

抑鬱症患者可能總是沉默寡言,故應該有意識地多找朋友聊天,你會發現當你和別人說話時,你就可以避免總想自己的事情。你還應試著尋找適合自己的事情去做。因為在抑鬱狀態下,你是說不出任何令你“感興趣”的事情的。醫生勸告你做一些你喜歡的事情,然而那對你來說已成了一個最大的難題,因為沒有比你自己的狀態更能吸引你的了,就好像一個喪失記憶的人總是在努力地想自己到底丟了什麼東西。其實什麼也沒丟,隻是把自己丟了,因為你所尋找的不過就是正常狀態下的你。

抑鬱患者大多顯現固執的心態,並對所有的意念都有情緒上的減弱。所以,每天堅持按部就班的身體活動,是抵禦抑鬱心態的重要方法。這樣,在活動過程中就可改變心理、忘卻身體的不適。但並不是為了忘卻身體的不適才活動的,而是在充實的活動中忘卻了身體的不適,以便發現內心的自我。

5、寬容地對待他人。

出現抑鬱狀態,自己應負主要責任,不要怨天尤人。應不斷地反省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哪些想法和做法屬於理想化的東西?有時主要原因在於,你沒能客觀地看待外在世界,從而也就導致了你不能客觀地對待自己。覺得自己“應該”成為什麼什麼樣的人,自己“必須”怎麼怎麼樣地去做,在頭腦中總有很多的框框。同時,將這一不實際的理論用於別人,則導致在內心深處期望別人按照自己要求的方式與人交往,其實這是非常理想化的,會在現實中常常碰壁,也就會生出許多的不如意。

抑鬱症的特征之一就是把怒氣壓在內心,而這股怒氣是由於對他人的期望過高而產生的。這樣,在與人交往時會出於自己內心的期待感,而去喜歡信任他人。但是,他人的行動往往沒能符合自己的期望。抑鬱心態的個性正是這樣:產生被別人背叛的感受,非常自責。記住,自己有缺點,別人也有缺點,每個人都有缺點。但若知道缺點和優點的差異,且承認接受他人的缺點,就不會使自己孤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