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克服人格障礙,培養健康人格(1)(1 / 3)

一、克服神經衰弱

一位高三學生來信說:“我常常失眠。有時躺在床上一二個小時才能入睡,有時整夜恍恍惚惚,總也睡不沉,每逢考試入睡更加困難。躺在床上一會兒什麼公式、原理、概念,還有什麼單詞、語法,在頭腦裏翻來翻去。有時還想,萬一明天考砸了,怎麼辦?我想睡,就是睡不著,十分著急,越急越睡不著,數數字,不行;起來看書,昏昏地什麼也看不進;躺下來東想西想,眼睜睜折騰到天明。我為此而擔憂、心煩,學習效果可想而知,我該怎麼辦?”像這樣失眠的同學不在少數,尤其畢業班的學生更為突出。

為了更好地了解失眠的機製,先介紹一下心理衛生和精神病。一提起精神病,很多人就會有一種恐懼而神秘的感覺。談到心理衛生,也往往會說不清是怎麼回事。對精神疾病和心理衛生問題,社會上常有種種誤解。

1、沒有軀體疾病就是健康

早在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救災宣言中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指軀體上沒有疾病,還應當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麵的健全與最佳狀態。軀體健康僅是健康的一部分,而心理健康又是另一個重要部分。隨著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致病的原因不僅是細菌、物理和化學因素,社會環境、人際關係、性格行為和心理狀態等方麵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疾病的性質也不僅是感染。外傷等軀體疾病,也應包括記憶、思維、情緒和睡眠等方麵的異常。因此心理不健康就不能說有完整的健康,講健康既要保持軀體健康,也要維護心理健康。

2、沒有精神疾病就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範圍是很廣泛的,應該包括有健全的心理素質,優秀的氣質、性格,高尚的道德品質,融洽的人際關係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麵,不僅僅局限在沒有精神疾病。心理衛生應包括預防精神疾病、維護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質三個方麵。可以設想,一個人動輒暴怒、或貪吃懶做、或不知羞恥、或經常違法,雖不一定有病,但也決不能說是個心理健康的人。

3、精神病與神經病混為一談

心理有障礙並達到一定程度,國外稱為“精神障礙”,也稱為“精神疾病”,而精神病隻是其中最嚴重的一部分,因此精神病與精神疾病的含義是不同的,後者範圍較廣泛。精神病患者往往人格受損、社會功能減退、人際關係難以維持正常、現實檢驗能力缺失、認識不到自己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偏執性精神病等。而精神疾病包括了神經症在內,如神經衰弱、強迫症等,還有人格障礙、性變態等,這些是心理上的障礙,但不是精神病。

社會上常把精神病誤稱為神經病由來已久,但這是兩類性質不同的疾病。其主要區別在於精神病指精神活動有嚴重紊亂,精神狀態有顯著障礙,如以上提及的精神分裂症。而神經病是指神經係統有器質性病變,如外周神經炎、腦炎和帕金森病等,可表現為肢體癱瘓、疼痛、麻木、肌肉萎縮或意識不清等。

4、精神病人都胡言亂語、哭笑無常

隻有小部分精神病人有以上表現。有些病人隻表現在感知、記憶力、注意力或思維活動、智力、情感反應或意誌活動等某個方麵的異常,而其他方麵可以基本正常,特別是在疾病早期或恢複期,說話可以依然有條不紊,上班幹活一如既往,待人接物講究禮貌、行為有序,不經深入了解,並不能發現有病。

5、患精神病是丟臉的事

精神病也是疾病的一種,隻是表現在精神活動上有異常,並不是犯錯誤,更不是有人迷信地認為是“作孽的報應”,社會上某些人對精神病人的歧視、虐待、戲弄和嘲笑都是不對的,而應該給予同情和關懷,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尊重他們的人格。

有些家屬明知患者有精神病,卻為了“保全臉麵,家醜不可外揚”而諱疾忌醫,不帶病人去醫院看病,病情越拖越壞,更是十分錯誤的。

6、精神疾病都是遺傳的

某些精神疾病的發生與遺傳有一定關係,但並非是遺傳病,遺傳隻是作為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看後天的培養和教育。

7、精神疾病都是精神受刺激引起的

某些精神疾病在發病前有一定的精神因素,如心因性精神障礙多遭受挫折、委屈、打擊或不快等以後發病,但其中有不少與個體的性格、經曆、心理素質、文化背景等也有關,同樣受精神刺激也會有人發病、有人不發病。有些精神疾病在病前可能有某些精神刺激,但也可以沒有任何刺激而發病,如精神分裂症,有的話也隻是個疾病的“誘發因素”,另有內在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誘因”隻起著扳機作用。子彈上膛的手槍撥動扳機就發射子彈,而鋼筆任你如何撥動也不會發射子彈。所以精神刺激是外因,能否引起發病主要決定於內因,即本人的精神狀態和應付能力如何。

8、精神疾病都是小心眼和自私作怪而產生的

小心眼容易使人多疑,但沒有數據表明二者成正比關係。私心很重的人不一定患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患者也絕非都是心眼極小和極端個人主義者,大公無私的人對精神疾病也並無絕對“免疫力”,以“狠鬥私心”或單純的“思想教育”來治療精神疾病是極左思潮的產物,是毫無科學根據的。

接下來說說什麼是神經衰弱。

長期以來,如果患者敘述有失眠、多夢、記憶力不好、注意力易分散及焦慮、抑鬱等症狀,無論是醫師還是稍懂醫理的人都會確診其為“神經衰弱”,並建議患者服用相關的藥物進行治療。結果療效往往會令醫患雙方都感到沮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師傾向於從心理病理的角度來探討“神經衰弱”的病因問題,並且驚奇地發現,這是一條醫治此種病症的有效途徑。

原來,此病與患者長期存在的未能解決的內心衝突有關。就是說有些人表現出來的身體不舒服,神經功能紊亂是內心衝突的結果。長期壓抑而心情不愉快是導致軀體症狀的直接原因,而在其背後則存在著迄今未知的內心衝突。隻要解決了內心衝突,消除了焦慮、抑鬱等不愉快的心情,那麼軀體症狀就可以消失了。因此,它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但跟其他疾病的治療不同,並不是靠藥物而是靠患者自己的勇氣和毅力。值得注意的是越是依賴醫生和藥物,此病就越是頑固,甚至會產生其他副作用。因為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矛盾衝突隻有依靠自己才能解決。當然,如果求助於專業的心理谘詢人員,問題會解決得更快。

一般來說,此種病症的患者多為青壯年,腦力勞動者居多。因此,隻要有與疾病作鬥爭的願望和決心,從解決認識問題入手並在行為上進行自我調節,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恢複健康。

過度緊張是神經衰弱常見的症狀之一。在意外或緊急情況下,在麵臨困難的時候,人們自然會緊張起來,也就是動員潛在的力量和智慧,全神貫注,以便妥善地對付當前的處境。在心理學上,這種狀態被稱為應激。它照例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初期往往為病人所忽視,這就難怪不少神經衰弱者認為,他們的病是過度緊張造成的。過度緊張是一種持續時間相當久的心理狀態,這意味著自我鬆弛能力受了妨礙或有所欠缺。處於這種狀態的人總是感到精神或心情緊張,即使客觀情況不需要緊張,或要求他們鬆弛,例如在吃飯、休息、文娛活動和就寢的時候,他們仍然緊張而不能放鬆。如果長期持續緊張而沒有鬆弛,便是一種心理障礙,它使心理功能下降或受到擾亂。例如,注意集中難於持久,記憶受著心情緊張的幹擾,甚至有條不紊的思路常被打亂,也往往伴有生理功能失調,如頭痛、失眠等。

過度緊張的人有以下一種或多種體驗:

(1)緊迫感

經常感到危機似乎迫在眉睫,或者感到事情實在太多而時間根本不夠用。有的人長時期從來沒有暫時告一段落而可以鬆一口氣的體會。因此,即使表麵上在休息,心裏還是在惦記著工作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