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積極的自我暗示。
暗示是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和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如讓暗示敏感度較高的人想象在手臂上有一枚燒紅的硬幣,結果在他的手臂上真的會出現一個燙傷的印痕。
實踐證明,積極的自我暗示對於提高人的自信心,克服各種心理不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疑病症病人可以每天早上起床時,對自己進行暗示說:“檢查已證明,我沒有軀體疾病,我隻是‘無病呻吟’‘庸人自擾’而矣。”像這樣長期的堅持下去,就會在心理上消除疑病的顧慮。
7、參加各種活動。
要走向社會,豐富自己的生活,如養花、釣魚、下棋、繪畫等。同時,每天堅持體育鍛煉,鍛煉能促進血液循環,使頭腦清醒,精神爽快,這樣,緊張的心理就可以得到充分放鬆。另外,還要與親人和朋友交流,培養幽默感,從而調節自己的心理不適,最終治愈疑病症。
總之,隻有學習積極的人生哲學,勇敢地麵對生活現實,正視自己,不斷改變不合理信念,真正轉變把一切責任都推給疾病的疑病症策略,才能從疑病症裏解放出來。
六、克服嫉妒
某校高一年級的小王和小張一直是相當要好的朋友,但自上高中後,小王因一手好字,出眾的文體才能深受同學們敬佩,這使身為班長的小張心中大為不快,很擔心他威脅自己的“地位”。於是便千方百計、不失時機地以各種方式或明或暗地打擊、誣告小王,到處散布小王的“隱私”,致使二人關係“折戟沉沙”。
看過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東吳的年輕軍事家周瑜,具有大將的英才。他年僅34歲就率領東吳軍隊,一舉消滅了數十萬曹兵,取得了“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然而,周瑜有大將的才能卻無大將的風度,對才能勝過自己的諸葛亮耿耿於懷。他多次設計暗害諸葛亮,但事與願違,害人不成反害己。在諸葛亮的“三氣”之下,金瘡崩裂,終於含恨而死。臨死之前,他還埋怨“老天爺”太不公平:“既生瑜,何生亮?”這就是由嫉妒致死的一個典型事例。
當代留美學生盧剛槍殺自己的同學和老師曾引起了轟動,古今中外的許多悲劇都是由嫉妒引起的。所以人們將嫉妒比作“心靈的毒瘤”。
以上這些現象就是典型的嫉妒心理,俗稱“紅眼病”。它是一種比較錯綜複雜的混合心理。主要有焦慮、悲哀、猜疑、消沉、惱怒、故意等不良情緒,表現為心胸狹窄,心境陰暗,不允許別人在品德、才華、事業、能力、名聲、財富、容貌、穿戴、風度等方麵超過自己,否則便產生各種怨恨情緒和不正當的行為,蓄意毀壞他人的名譽、地位、成績、人際關係等等。黑格爾說,嫉妒乃“平庸的情調對於卓越才能的反感”。這種心理一旦達到“登峰造極”時與人與己都具有很大的危險性和破壞性。嫉妒的人不能正視自己,所以也就不會通過發展自己調整自己完善自己而取得進步;嫉妒也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一個妒火中燒的人是很難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的;同時嫉妒還會惡化人際關係和社會氣氛。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妒忌心強的人以恨人開始,以害己告終。”
我國古詩中就有“一山突起丘陵妒”,“梅花鬥寒群芳妒”的描寫;更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湍必激之”的古語。在俗話中亦有所謂“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人怕出名豬怕壯”之說。在國外,將嫉妒列為一種疾病,可接受免費治療。
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在嫉妒心理的影響下,人的身心健康就會受到損害。我國古代醫學很早就指出嫉妒之心可憎以及它對機體產生的貽害。《黃帝內經》上說:“百病生於氣也。”這個“氣”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就是嫉妒。《內經、素問》記述:妒者“情誌不節,則傷髒,髒傷,則病起於陰也”。嫉妒可致腎氣閉塞,鬱滯凝積,外邪入侵,精血不足等等。當代身心醫學的發展,亦闡明了嫉妒心理對健康所產生的危害。醫學專家指出好妒者往往開始對某些勝過自己的人妒火中燒,產生劣性情緒,繼之會誘發軀體症狀,諸如神經係統機能嚴重失調,導致各種神經官能症,嚴重的還會引起內髒係統功能紊亂,產生心律不齊、高血壓病、冠心病、胃病、十二指腸潰瘍、支氣管哮喘、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等疾病。研究證實,妒火中燒之時,體內會發生種種劣性改變,進而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大腦機能失調,抵禦疾病的能力自然會減弱。
嫉妒往往是在自己身邊的原來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超過自己時產生的一種扭曲的心態或行為。嫉妒者嫉賢妒能,最看不得人家好,最害怕別人比自己強。古往今來,為嫉妒所毀之人之事,可謂數不勝數。《三國演義》中,曹操殺楊修的真正原因,並非楊修說了“雞肋”二字泄露了軍事機密,而是在於他屢屢識破曹操的“機關”,正如羅貫中所說:“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隋煬帝之所以要殺薛道衡,就是因為薛寫了一句比隋煬帝高明的詩:“空梁落燕泥”。當行刑時,隋煬帝還怒氣未消,惡狠狠地說:“看你以後還能不能寫!”;唐朝宰相李林甫對才智功業高於自己者“必欲百般去之”;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嫉妒晚輩,生怕別人超過自己,憑借自己的地位,壓製格雷的電學論文發表;美國電影大師卓別林,利用自己的權力,焚毀了惟一的一部《海的女兒》的拷貝,是因他容不得才華超過自己的導演。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兩個原來情同手足的好友,因為對方超過了自己,就感到渾身不自在,始則感情疏遠,繼則關係緊張,終則視同宿仇;有人在單位是業務骨幹,事業上成果卓著,深受眾人好評,可一旦連連獲得獎勵及獎金,或得到了組織上的重用,就立即會有人雞蛋裏挑骨頭,說他這也不行,那也不是,甚至一無是處。
在時間、空間、地位上原來就有很大不同的人之間不太可能產生嫉妒。一個人也不大會去嫉妒一個各方麵不如自己的人,乞丐不會去嫉妒一個國王。“我不行,你行,我要讓你也不行”,嫉妒的人就是以這種方式對待他周圍的人。
嫉妒產生的根源是複雜的。外觀上看好像嫉妒更多是因自我感覺好,事實上這些人卻是骨子裏不能接納自我、缺乏自信,他的潛台詞是我無法用自己的能力去趕上你,所以隻有用不正當的手段或方式壓過你,而一個能正確評價自己、心胸寬廣、富有愛心、對自己充滿自信的人,則會通過正常的手段、方法使得自己趕上別人。
從心理角度來說,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活動。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後天一定的環境條件下逐漸形成的。有人看到孩子在剛生下不久就會顯示嫉妒心,以為“人之初、性本善”,事實上人的本質在於他的社會性。並不是所有民族,任何社會曆史階段都存在嫉妒,人類物質資源、精神資源的短缺是產生嫉妒的社會根源。在有限資源情況下,你的得到就是我的失去。在這種情況下會逐漸產生嫉妒心。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世界資源越來越豐富,社會也越來越多元化了,可人們的意識一時還難以改變,玩慣了“你輸我贏”遊戲的人一下子不習慣“你贏我也贏”、“你行我也行”的共同發展的遊戲。
對於個體來說,產生嫉妒的心理根源在於個人性格上的缺陷:自我中心;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和別人;心胸狹窄;缺乏愛心等。一個從小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的“小霸王”長大後多是嫉妒心極強的人。從青少年的實際情況看,下列情境易產生嫉妒心理:在學習上,如過於爭強好勝且屢屢受挫,嫉妒之心便會油然而生;在人際交往上,若友誼轉移或愛情喪失,嫉妒之情則將難以按捺,伺機而發;在社會稱許上,名譽地位反差較大,自尊心受到明顯傷害,會誘發較強的嫉妒心態;在生理條件下,容貌欠佳,身材不理想,也會對天生麗質者產生無名的嫉妒之火。這類人在認知上也存在偏激,甚至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他人的成功,恨不得自己一舉成名,但不及他人時又無可奈何。隻有憋一肚子氣,惟望眾人亦庸庸碌碌,其矛盾的心理才能平衡。
嫉妒危害如此之大,克服它也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我們應該通過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自我控製來改善或消除嫉妒心理。
第一,我們每個人都要不斷提高和加深對自我的理解。老子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要戰勝自己,首先得有自知之明。荀子說過:“自知者不怨人。”這一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值得我們深思。
第二,應認識到世上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是不平衡的。人的能力有強弱,知識有多寡,貢獻有大小,進步有快慢,乃至個頭有高矮,身體有胖瘦,容貌有俊醜,這些都是客觀規律,誰也無法強求一律。懂得了這個道理,就不會因自己比別人強而狂妄自大,也不會因別人勝過自己而產生嫉妒之心。
第三,積極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一般來說,虛榮心強、好出風頭的人容易產生嫉妒心理;狹隘自私、敏感多疑的人也易產生嫉妒心理;軟弱、依賴、偏激、傲慢等性格上的弱點,同樣是誘發嫉妒心理的溫床。可見,加強自己的性格修養,努力克服上述性格弱點,對於防治嫉妒心理至關重要。
第四,要看到自己的長處,發現自己的價值。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取向雖各有不同,但通過自己的努力總是可以達到的。你成為歌星,我有文學造詣,也可以成為文學新秀。要記住以己之長取勝,使自己有一種競爭意識,把別人的長處作為激勵自己奮發向上的積極因素。通過自強不息的努力超越別人,這是一種健康意識。這種意識表現得恰當,就會使自己的想法成為達到目標的動力。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大舞台,人人都在演著各自的角色,各得其所,各有歸宿。不可能有十全十美,任何方麵都技壓群雄的“完人”。切不可“死要麵子活受罪”,被“麵子”推到進退兩難,山窮水盡的境地而不能自拔。隻有學會承認他人,才會有勇氣去重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塑造自己,同時也會增加與別人的心理溝通和融洽,避免誤解,以求共同發展。這是消除自卑感和嫉妒心理的有效方法。
第五,不妨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問題。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因為人們都有得到精神支持的期待。所以,當你對一個人產生嫉妒心理的時候,不妨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誠懇地肯定他,使人在感情上接納你。因為信任和友誼使你得到充實,別人取得成績時,就不會使你產生嫉妒了。
第六,應學會充實生活,超越自我。實踐證明一個目標明確、情操高尚、做事專一、忙碌不停的人,是很少有閑心去嫉妒他人的。相反,那些無所事事、得過且過的人,那些喜歡搬長弄短的人,才熱衷於抓住別人的缺點或隱私,小題大作,諷刺挖苦,惡語中傷,幸災樂禍。所以,明確前進的目標,投入火熱的生活,在積極的社會實踐中實現自我的升華與超越,這才是驅除嫉妒陰影的一劑靈丹妙藥。
誠然,消除嫉妒心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並非要求大家與世無爭地偃旗息鼓,而是要樹立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才能最終撲滅心頭上燃燒的嫉妒火焰,走上自信自強之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要想糾正一個錯誤必須能一分為二地看待它。嫉妒往往是扭曲了進取心、上進心。我們不必老為自己有嫉妒心而過分自責:而它同時說明你還存在進取心。所以隻要把它化為正確的動力就行了,也隻有這樣“化害為利”,才能克服它。
七、克服自卑
“我是一名17歲的中學生,學習成績在全年級名列前茅,一直表現不錯。可使我越來越煩惱的是我有一個碩大的鼻子,加上臉上幾顆顯眼的疙瘩,1、60米的身高,使自己變得很醜。為此我很自卑,對自己感到厭煩,覺得生活黯淡無光,天天遠離同學,不肯參加社交,和老師同學說話時拚命低著頭。我沒有朋友,每天隻盼著早點放學,快點回家,上學成了一件受罪的事。您說我該怎麼辦?”
這個男孩就是典型的自卑心理——不接受自己。在中學生中,有這種心態的人很多。產生的原因主要在於:
1、他們由於對自己的容貌、性格、才能、家庭等某一方麵或幾方麵產生不滿,而又無力改變現實,便產生厭棄自己的情緒。
2、目空一切的自負,或者自暴自棄,放縱自己,這種情形往往深深隱藏著自虐與自殘,事後又常深感自責與後悔,而自負者的誇誇其談,刻意做作,出風頭,逞英雄,愛做“軍師”,虛張聲勢等等表現,則是光輝形象之下的自知不足,期望通過虛飾來遮掩,因此是一種隱蔽方式的自卑。
3、雙重或多重人格者與多重角色的衝突可能導致自卑,言行不一致,當麵一套背後一套這類行為,往往受到鄙夷。但是教育者要正確看待,注意到“不一致”的個別內在緣故與困難,發現其不敢麵對自己真相的怯懦一麵,讓其直麵真相。
中學生由少年進入青春期後,生理和心理方麵發生了很大變化,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逐步消失過去的幼稚,開始認識自我。隨著心理的成熟,人總要對自己既有所肯定又有所否定,並且在自我意識發展的過程中建立起二者間的動態平衡。否則,對自己的不滿過於強烈,就會導致不接受自己,這是極其有害的,使人在生活中竭力掩飾自己的本來麵目,不能自然地表現自己。長此以往,會產生沉重的心理負擔,從而感到活得很累,甚至對生活、學習產生消極、悲觀的心理。這樣勢必會影響心理健康發展,容易使自己生活在孤寂之中。如這個男孩,因為相貌平常就不敢和同學們交往,把自己局限於狹小的空間,這不僅不利於他的身心健康,甚至還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自卑感主要產生於不恰當的比較。自卑者一方麵總是過低地評價自己,過分地注意自己的缺點和弱點,同時,忽視自己的長處和優點。而另一方麵對他人總是過高地估計,對困難的難度也有估高的傾向。通常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不夠。自卑者是爭強好勝而又輸不起的人,失敗給他們帶來的隻是痛苦,因為深埋著的自卑由於失敗而掩蓋不住了。這樣以來,自卑者不僅無心去學習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反而容易萌生嫉妒。嫉妒是一種壓抑著的仇恨,也是一種痛苦體驗,它與自卑感的痛苦互相強化。
與自卑有關的不合理信念的群集主要有下列具體的語句:
①我顯得這樣無能,別人肯定瞧不起我。
②我長得很醜,自然沒有人會喜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