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你的心理健康嗎
◆◆心理健康的涵義與標準
心理健康的涵義究竟是什麼?目前尚無定論。有人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環境能夠高效率而快樂地適應。強調這種適應不僅是要有效率,也不僅是能有滿足之感,或者僅僅是能夠愉快地接受生活規範,而是需要三者俱備。有人認為,心理健康應是一種積極、豐富而持續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適應良好,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而絕非僅僅免於心理疾病而已。也有人認為,心理健康應顯示出有機體的效力、發動力和統一力,應表現出積極性、創造力、人格統一和個性化等。還有人給心理健康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具有行動的熱情,能良好地適應社會生活,並有創造的理想。
這些見解,既談到適應,又強調創造,對我們正確地理解什麼是心理健康很有啟發。但也有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健康就是個人對環境的適應,一個人如果能充分運用所獲得的習慣和技能來適應社會的需要,並能滿足個人的需要和欲望,就可以說這個人沒有什麼心理問題。這種看法顯然不夠全麵,它隻注意了個體對環境消極適應的一麵,卻忽視了個體為推進社會發展而積極創造這一麵。正如許昌麟所指出的:如僅要求個人和環境保持“消極”的適應,則是一種鼓勵人們安於現狀,使社會停止發展的腐蝕劑,不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的要求。我們的目的是培養出不但具有適應當前環境能力的個體,而且是能推進社會發展的個體。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既要對社會有良好的適應性,又要有推進社會發展的創造性,這就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標誌。那麼,心理健康是否有更具體的標準呢?當然是有的,隻不過心理健康的標準不及生理健康的標準那樣明確和客觀罷了。國內外不少學者都有簡要的概括。
奧爾波特對心理健康提出六條標準:①力爭自我的成長;②能客觀地看待自己;③人生觀的統一;④有與別人建立親睦關係的能力;⑤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識和技能的獲得;⑥具有同情心和對一切有生命的愛。
我國嚴和也提出了心理健康六條標準:①有積極向上、麵對現實和適應環境的能力;②能避免由於過度緊張或焦慮而產生病態症狀;③與人相處時,能保持發展融洽互助的能力;④能將其精力轉化為創造性和建設性活動的能力;⑤有能力進行工作;六、能正常進行戀愛。
吳靖認為,心理健康的人,應具備五個條件:①積極向上,有自信心、自尊心、進取心,能正確認識現實,能適應環境的變化並有改造環境的能力;②有獨立性、自覺性、能夠以旺盛的精力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學習和工作,並獲得成就;③樂於交往,能以積極的態度(如尊敬、信任、謙讓、喜悅、誠摯等)與人相處,保持和發展融洽互助的關係;④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使自己的學識、品格向高水平發展;⑤心理活動完整、協調,能避免由於各種心理因素(如過度緊張或焦慮等)而產生病態症狀。
馬斯洛認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九個方麵的品質:①對現實有敏銳的知覺;②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③既能悅納本身,也能悅納他人;④在環境中能保持獨立,欣賞寧靜;⑤注意哲學與道德的理論;⑥對於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⑦能與少數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⑧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⑨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
◆◆怎樣判斷心理是否健康
根據前麵所述心理健康的標準,可以大致了解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但要較為準確地判斷人的心理健康與否,還必須從以下各個方麵仔細觀察對比:
一、智力是否正常
人的智力分為三等:超常智力、一般智力和低常智力。一般智力和超常智力,都屬於正常智力。智力正常的人,能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保持動態的平衡,能正常地生活、學習和工作,而低常智力的人,卻難以適應環境,生活、學習和工作都很困難,因而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所以,人的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標誌。
在社會人群中,智力超常的不多,絕大多數人都屬於一般智力,隻有極少數人智力低常。因此,要判斷一個人的智力是否正常,最簡便的辦法就是:1與大多數同齡人的智力水平相比較,如果遠遠落後,就應考慮智力低常;2看其是否能基本適應生活、學習和工作。如果明顯地不能適應學習和工作,而且連生活都不能自理,也應考慮是智力低常。國外還采取智力測驗的方法來衡量,一般以智商60為分界,正常人智商在60以上,低於60為低常智力。
二、情緒是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