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你的心理健康嗎(2 / 3)

人的任何心理活動,如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都伴有一定的情緒,所以,人的情緒是否健康能比較明顯地反映心理是否健康。情緒正常,首先表現為“心情恬靜”。恬,樂而不憂,即心情愉快;靜,靜而不躁,即情緒穩定。心情愉快,表示心身活動協調,自我滿意,情緒高漲,充滿希望,是心理健康的反應;如果心境常常處於憂鬱苦悶之中,情緒低落,灰心失望,則是心理不健康的反應。情緒穩定,是中樞神經係統活動相對平衡、功能協調的表現,說明心理健康;如果情緒煩躁,喜怒無常,變化莫測,說明心理已不健康。

情緒正常還表現為“情與因應”和“因去情複”。“情與因應”,就是說,什麼樣的原因引起什麼樣的情緒反應。之所以情緒歡樂,是因為遇到了值得高興的事情;之所以情緒悲哀,是因為碰上了不幸的事情。如果原因與情緒反應不相一致,遭受挫折反而高興,大喜之日反而悲哀,這顯然是心理不健康的情緒反應。“因去情複”,就是說,一般而論,引起某種情緒的原因除去之後,其情緒反應也隨之消失,恢複到平常的狀態。如果原因早已除去,而情緒久久不能平息,則提示心理可能不健康。例如,偶爾不慎丟了幾塊錢,當時有些不高興,並不奇怪,如果因此久久鬱悶,則顯然是心理不健康的情緒表現。

三、意誌是否健全

心理健康的人,意誌品質也比較健全。表現在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製力這四個方麵。

具有自覺性的人,行動前經過深思熟慮,能正確認識自己行動的目的,並根據客觀規律去計劃行動方案,以達到預期的目的。他們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勸告,但在認真分析確信其無誤之前,絕不隨便改變自己的決定和行動。缺乏自覺性的人,則表現為盲目性,要麼隨便輕信別人,要麼拒絕忠告而獨斷專行。

具有果斷性的人,能夠當機立斷地處理問題。看準了事情,能及時作出決定,並且毫不猶豫地付諸行動。由於事前經過周密地調查和深入的分析,決定有充分的依據,行動的目的十分明確,行動的方法切實可行,對行動的後果也有清楚的預計,因而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效果良好。而缺乏果斷性的人,則表現為優柔寡斷,應當作出決定時,遲疑不決,舉棋不定,應當付諸行動時,徘徊纏綿,裹足不前。他們有時又表現為懶於思考、草率決定、輕舉妄動、造成失誤、效果不好。

具有堅持性的人,對正確的決定,能夠堅持不懈地實行,迎難而進,百折不回,堅持到底,取得成功。缺乏堅持性的人,則遇難而退,半途而廢。具有堅持性的人,意誌頑強,但絕不頑固執拗。頑固執拗的人,堅持的是錯誤的觀點,執行的是錯誤的決定,甚至明知錯誤,還要固執己見,拒絕忠告,一意孤行。

具有自製力的人,能夠自己製約自己,在行動中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能夠約束自己的言行。一方麵,在應該執行決定時,能夠克服羞怯、猶豫及其他阻礙因素,善於促使自己堅定地實行決定。另一方麵,在執行決定的過程中,如果產生急躁、激憤等情緒衝動時,又能抑製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言行,有效地防止衝動行為的發生。而缺乏自製力的人,則管理不住自己,不能抑製自己的過激情緒,不能約束自己過頭的語言,不能控製自己的衝動行為,以致常常“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於是一再犯下錯誤。

四、行為是否協調

意誌要通過行動表現出來,行動是受意誌支配的,心理健康的人,其意誌和行動是統一的、協調的。表現在思維符合邏輯,說話條理清楚,行動有條不紊。他們不僅思想與行為一致,言論和行動一致,而且在相同情境中的行為表現也是一致的。

心理不健康的人,思維紛亂、不合邏輯、說話條理不清、甚至支離破碎、語無倫次、行動也毫無秩序。他們的言行不一,思維和行為是矛盾的,不協調的,而且經常如此。

五、人際關係是否適應

在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要結成各種各樣的關係。在家庭中有夫妻關係、婆媳關係、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等;在學校中有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在工作中,有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在社會交往中,有親戚關係、朋友關係等。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正確地對待與處理這形形色色的人際關係。也就是說,對人際關係有正常的心理適應。正因為適應,他們具有安全感、舒適感和滿意感,因而情緒安定,能夠正常地生活、學習和工作,也不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

經常都不能正確地對待和處理這些人際關係的人,處處不滿意,甚至莫名其妙地感到不安全。如果發現某人對人際關係的反應,與過去明顯不同,而且與一般人的反應差別很大,就應引起注意,這往往意味著此人出現了人際關係的心理失調。例如,一個平常比較合群的人,漸漸變得遠離親友,不與同事交往,孤孤單單,表現鬱悶,這就提示可能出現了人際關係的心理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