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你的心理健康嗎(3 / 3)

六、行為反應是否適度

人對事物必然要產生反應,但這種反應是適度的,既不是反應過敏,也不是極為遲鈍。雖然人們對事物的反應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較為敏捷,有的較為遲緩,但這隻是相對而言,這敏捷反應與遲緩反應都在一定的限度之內,都屬於正常反應。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反應,經常表現為極端過敏或極端遲鈍,則均為異常,屬於心理變態的範圍。極端過敏的人,看見小鼠跑過,也會大喊大叫,聽見敲門的聲響,也會心驚肉跳。有的可因異性無意的一言一笑,便以為是對自己有意,以致羞容滿麵,心慌心跳;有的又把別人無意的一個眼神或動作,看成是對自己的惡意和蔑視,以致激憤不已,與人爭吵。而極端遲鈍的人,則經常對各種刺激缺乏反應,若無其事,甚至在重大關頭也無動於衷,麻木不仁。

需要注意的是,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反應可能過敏,在重病或過度疲勞時,反應又可能遲鈍。但這些行為反應異常是一時性的,隨著情緒平定、疲勞恢複、疾病好轉,異常行為反應也自然消失。而病態的行為異常反應,都是經常性的,兩者不難區別。當然,病態的行為異常反應,也有一個由輕到重的演變過程,在最初階段也可以是一時性的,逐漸發展為經常如此。因此,應留心觀察,仔細體會,盡早發現,查明原因,及時糾正。

七、心理特點是否與年齡相應

人的心理特點,除了與不同民族、不同社會條件密切相關外,還與人的不同年齡階段密切相關。也就是說,處於兒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各個年齡階段的人,其心理特點是各不相同的,而同屬於一個年齡階段的人,則有基本相同的心理特點。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一般心理特點也是與所屬年齡階段的共同心理特點大致相符的。一般說來,少年兒童是天真活潑的,青年人應該是朝氣蓬勃,中年人趨於平靜穩健,而老年人則沉著老練。如果一個兒童表現為少年老成,一個青年人毫無朝氣,一個中年人就老氣橫秋,一個老年人反而天真活潑,都與其年齡特點不符,說明心理不夠健康。

當然,判斷一個人的心理特點是否與其年齡相應,不能僅憑一時一事,而應看其經常性的表現。因為情緒、疾病等因素,都會影響人的心理活動。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在患病發燒之際,也難免愁眉苦臉;沉著老練的老年人,大喜來臨之際,也可能手舞足蹈起來。

至於要判斷一個人是否精神失常,一般要遵循三條原則:第一,是看心理活動與外部環境是否統一。如果主觀和客觀是統一的,精神正常,其言談舉止就可以被人們理解。如果主觀和客觀失去了統一性,主觀不能正確地反映外界事物,就會出現明顯離奇的表現。例如,明明空無一人,他去說“看到了”某個人,“聽到了”那個人正在和他說話等等,這就是精神異常的表現。第二,是看人的“知、情、意”是否協調一致。例如,向別人講述自己以往經曆的一件喜事,腦子裏在回憶,再次體驗到高興的情感,講起來眉飛色舞,津津有味,即使有點什麼其他的事要做,還是要把那最後幾句話說完再走,這知、情、意就是統一的,精神當然正常。如果在講述喜事,卻表情憂傷,聲調淒涼,這顯然喪失了心理活動的協調性,說明精神失常。第三,還要看個性心理特征是否相對穩定。一個人的性格、氣質,既以先天素質為前提,又是後天逐漸形成的,一旦形成,如無特殊情況,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即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果一個人向來開朗,落落大方,突然變得孤僻古怪,吝嗇小氣;或者素來沉靜穩重,突然變得興奮不安,四處奔走,滔滔不絕,在性格和氣質方麵判若兩人,都要考慮是否精神失常。

當然這是就一般而論,切不能隨便亂套。有人初次接觸到性格特別粗暴或極為冷漠的人,由於與正常人懸殊很大,常常會覺得此人古怪,恐怕是“精神失常”,但與其熟識的人,知道他素來就是這種“脾氣”,也就不以為怪。所以,不能把這種個性特征與眾不同的人當做“精神失常”。不少人雖無症狀,但經過測驗檢查,卻有輕度的焦慮或抑鬱傾向,但並不影響他們的正常精神生活,或者雖有某些症狀,但並不影響與人交往,也能適應學習和工作,都不能認為精神失常。當然,從廣義的心理健康的標準而言,這些人心理還是不夠健康的,應該講究心理衛生,調養心身,或者改改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