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青少年期心理衛生
青少年期的年齡界限,由於各國社會文化不同,故其劃分也各異。如中東某一國家,當一個人的年齡達到13歲便舉行特殊的儀式,慶賀他開始進入青少年期。大多數國家將青少年期定為10~20歲。國內有人把11、12~14、15歲定為少年期(相當於小學高年級和初中一、二年級階段),而把14、15~17、18歲定為青年初期(相當於高中階段),把17、18~22、23歲定為青年中期(相當於大學階段),把22、23~25歲定為青年晚期。本書按11~25歲定為青少年期的標準進行敘述。
青少年期是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也是身心發育的重要轉折點。此期既不同於成人期,也有別於兒童期;既有兒童期的痕跡,又是成人期的萌芽。隨著心理的改變,這些特點將隨著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劇烈的變化。無怪乎有人稱這個時期為“極不穩定期”或“狂飆期”。這是家庭、學校、社會最為關切並寄予厚望的時期。了解這段時期的心理衛生知識,了解青少年麵臨的心理衛生問題,及時加以正確引導,對青少年成長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大有裨益。
在國內,據估計,有心理衛生問題的青少年不低於10%。歸納起來主要有家庭教育問題,學習問題,自殺、犯罪和性教育問題。性教育問題將在性心理衛生一章中論述。
◆◆家庭教育問題
青少年受家庭影響最早、最深。父母和長輩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對青少年性格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很多青少年的行為模式與家庭有一定聯係,而這些又與父母的個性特征、素養、家庭氣氛、社會地位、職業性質、經濟狀況以及教育水平有關。父母的教育方式對青少年的生活道路和前途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盡管每位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有抱負、有理想,成年後能有所作為。但采取什麼教育方式才能使子女健康成長呢?
父母首先需了解青少年在這個時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一、第二性征的出現,意味著性發育漸趨成熟,此時少年發生一係列生理、心理、內分泌等改變,如對性的困惑或錯誤的認識,可引起一些性心理的問題,如早戀、手淫恐懼等。
二、大腦發育趨向完善、智力顯著提高,抽象思維、判斷推理能力增強,好奇、富於進取心,渴望獨立。但由於對事物識別能力不足,看問題往往片麵和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在遭到挫折時,往往容易引起一些心理障礙或問題。
三、求知欲旺盛青少年對新事物反應敏捷,但觀察尚不深入;情感豐富而不穩定,容易衝動;意誌不堅定,易受他人的影響。如何適應家庭和社會環境,如何搞好人際關係,特別是同學、朋友間關係,對青少年的成長也很重要。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出現一些問題。
四、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對外界的認識不斷提高,生活經驗不斷積累,人生觀和性格逐漸形成。但主客觀矛盾此起彼伏,總的趨勢是不穩定。正確引導青少年克服矛盾和困難,應付生活危機是父母與長輩應盡的責任。
父母在家庭中既要注意青少年的不足,又要發揮他們的長處;既要幫助他們發現問題,又要協助他們解決問題。但父母對孩子的指導要符合心理衛生原則:多獎勵,少懲罰。許多家長由於懂得這些知識,家庭成員之間坦誠相待、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經常有思想交流,家庭和睦、氣氛民主,有利於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在家庭中既享受充分的權利,又承擔著一定的義務,這是健康家庭的表現。這種家庭有利於青少年的成長。與此相反,少數家庭,由於家長不了解心理衛生知識,父母之間、兄弟姐妹之間關係不融洽,勾心鬥角,氣氛緊張,不能和睦相處,尤以離異家庭或寄養家庭為甚。這些青少年心靈受到創傷,情緒壓抑。這種不健康的家庭,不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因此而導致的青少年心理衛生問題比健康家庭多得多。
家庭常見的教育失誤有以下幾種。
一、溺愛愛子之心,父母皆有之,這是人類的共同天性。但溺愛就不同了。父母和長輩對孩子的生活過分關心,一切包辦代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獨立鍛煉的機會,逐漸成為家庭中唯我獨尊的驕子或“小霸王”。這樣的孩子心中隻有自己,沒有他人。在生活中,這類孩子養尊處優,自私自利;在學習上不努力,成績很差,可因厭倦學習而中途輟學。父母對孩子往往難於適應社會生活。挫折與失敗常可引起一些心理障礙。少數人可由於私欲得不到滿足而觸犯刑律,走上犯罪的道路。有這樣一位男青年,年方19歲,排行老幺,上有三位姐姐,從小深受父母寵愛。在家中有“小皇帝”之稱,父母及姐姐百般遷就。該青年貪玩好鬥,學習成績每況愈下,以學校差生為友。某次夥同一些青年,偷竊家中錢糧,到處地遊山玩水,其父母知情後不僅不責備,反而擔心孩子在外麵受苦,寄錢任其揮霍。回來後更是肆無忌憚,數次帶女友在家夜宿,其父母仍然熟視無睹。繼後因強奸罪,落入法網。
二、過嚴家長的主導思想是“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希望子女成長之心十分迫切。有些父母文化不高,但希望自己的子女讀上大學、做官,光宗耀祖。他們對子女從小嚴加管教,處處事事均加以控製,不尊重子女的獨立願望。這些父母不能根據子女的具體情況,給予幫助,而是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他們,如發現子女做錯事,輕則訓斥,重則打罵,損傷其自尊心。這樣做的結果,有少數青少年能理解父母“望子成龍”的良苦用心,發奮讀書;另一些青少年則感到委屈憤懣,產生逆反心理,對父母猜疑、敵視,進而逃學、出走,淪為流浪漢或罪犯。如一男性青年,20歲,家庭環境好,父母文化水平高。但父母對他非常嚴厲,要求該青年好好學習。經常檢查他的考試成績,若成績不佳,必受訓責備。高考落榜時,又被父親痛打一頓。次年,經過努力該生考上夜大,但其父母不允許他去上學,一定要他考上正規大學。由於精神壓力過大,每次高考臨場都非常緊張,屢試不中。該青年對其父的苛求,由不滿轉為敵視,多次與其父發生衝突,並以最殘酷的手段毒打父母;還認為父母對他進行迫害,到公安局報案。後來被送入精神病院。醫生勸告其父母改變對其子女的態度,尊重兒子的意見,不應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他。父母接受了醫生的意見,改變了對兒子的態度。該青年後來考上某醫學院,讀完了全部課程,畢業後一直情況良好。
三、忽視有些父母忙於工作或學習,對子女的教育心有餘而力不足。學習不自覺的子女,如脫韁之馬,成績江河日下;喜歡結交“誌趣相投”不愛學習的同學,或夥同社會上的青少年,幹壞事。當父母覺察,為時已晚,糾正其不良習氣非常困難。有的家庭,由於父母離異,一方或雙方去世,或寄養他家,或父母不和,均使青少年的教育受到忽視。有些父母道德和法律觀念薄弱,平素交往的人低級庸俗,在孩子麵前行為不文明。通宵達旦的打牌賭博,甚至讓青少年接觸一些醜惡的事情,必然使青少年的思想受到腐蝕和毒害。少數青少年置身於這種不健康的家庭中,意識到身處逆境,潔身自好,也能做到出汙泥而不染,他們的前途依然光明。不幸的是,確有相當比例的青少年,隨波逐流,無心學習,追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走上墮落或犯罪的道路。也有些人因為看不到前途,長期壓抑而悲觀失望,發生某些心理障礙或輕生自殺。如一13歲的男性少年,初中文化,父母離異,與父親一起生活。父親終日忙於工作,離婚後心煩意亂,常把對妻子的憤恨發泄到兒子身上,稍不如意便橫加指責或打罵。兒子為了逃避責打不得不逃往母親處,希望得到母親的庇護和寬慰,但繼父對他橫眉怒目,使孩子感到心情不快,最後,隻好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少年結為夥伴,借以擺脫無助與孤獨。時間不長,他便養成了說謊、偷竊、攻擊等壞習慣。對這類青少年的行為問題,解決的關鍵在於加強家庭教育。盡管父母已離異,但對子女仍應盡其責,並配合學校教育,共同幫助孩子糾正不良習慣。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極其重要。下列幾點尤其值得注意。
一、家庭教養不能僅著眼於青少年上學讀書,完成作業。讀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少年的知識水平、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和心理素養,讓他們明是非、懂道理,尤其是做人的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事情已有一定的認識能力,但認識事物的角度往往是片麵的。父母過分溺愛或管教過嚴,態度粗暴或姿意放縱,均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可使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重要的是要尊重他們的人格,維護他們的自尊心,聽取他們的意見。以啟發、誘導和鼓勵為主的教育方式,促進他們智力的發育,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在學習方麵,要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以調動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二、父母應了解青少年的某些心理特點。青少年喜歡有自己的天地,其隱私密而不宣;他們與同學之間的交往常不願意父母幹涉或介入。如果父母私拆他們的信件,他們會很反感,認為這是很不道德的行為。他們與同學之間的交談父母一般也不必參加。作父母的對子女這些心態應該理解,因為他們渴望獨立;即使有些見解異乎尋常,是無法實現的幻想,父母也不宜輕易提出批評,或加以責備。對孩子的某些不現實的想法,應以平等的態度,用談心的方式交換意見。有時也應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試一試,如遇到挫折,要關心他們。這樣他們會在“吃一塹,長一智”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成熟起來。這樣才有利於青少年保持心情舒暢,感到家庭的溫暖,意識到父母是可親近的;也隻有這樣,家庭教育的作用才可能充分發揮。
三、重視親子關係如果親子關係搞得很僵,子女對父母有敵對情緒,一切教育都很難進行下去。為了改善關係,可通過子女的同學或朋友,或親屬的幫助進行溝通。14歲以後,同學或朋友的作用不可忽視,父母的話可以不聽,但同學們的話都可以聽進去。他們與同學在一起很愉快,而與父母在一起卻不自在。因此,父母要重視青少年的朋友或同學之間的交往。對子女的同學應以禮相待,了解他們的想法,鼓勵他們共同努力,為一個美好的理想而奮鬥。有些父母對子女的同學或朋友看不慣或態度冷淡、生硬或不夠禮貌,不僅使同學或朋友顯得尷尬,還直接傷害了自己子女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