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視“榜樣”的力量由於青少年很善於模仿,故父母和老師都要身教加言教。父母的一舉一動,應為子女做表率,要使自己的言談舉止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規範。父母對子女可以談談親身的經曆,自己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此種現身說法的教育方式,既親切而富於情感,容易使子女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父母即使沒有什麼成就,談談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對自己的子女也有好處。
◆◆學習問題
學校是培養和造就人才的地方。青少年能否很好地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取得優異成績,對以後成為有用之才至關重要。教師的職責是使來自各種不同家庭的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合格人才,要達到這個目的,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則不可忽視。一般從小學到高中階段,就能對某個學生是否有培養前途,能否由高中進入大學,培養成為國家的專門人才作出預測。高中階段更為重要,因為升學競爭激烈,有些在高中以前學習成績平平的青少年,在決定自己命運和前途的高中階段,常以頑強的意誌夜以繼日的拚搏,所以,難免不發生各種各樣心理衛生問題,較常見的如程度不同的抑鬱、焦慮、強迫、疑病等症狀。這些心理衛生問題與青少年在學習階段麵臨的壓力有關。歸納起來壓力的來源有如下幾種:
一、來自學校高中階段,許多學校追求高升學率,學習層層加碼,造成學生精神上的負荷過大。有些學生由於基礎好、聰慧,尚得適應,最終如願考入大學;而有些中等成績的學生在最後的拚搏中,除一部分能闖過“難關”外,大部分難以適應,進退維穀,長期的壓力與矛盾,很容易發生神經衰弱症狀;有的學生即使進了大學,由於學習的緊張也容易患神經衰弱。據上海5所大學調查,其患病率為03%~10%。患了神經衰弱的學生看書稍久即頭痛、頭昏、注意不集中、記憶下降、煩躁、易激惹,或出現心驚、氣短、厭食、腹瀉、尿頻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一般康複很慢。不過隻要注意勞逸結合,加強體育鍛煉,病情會逐漸緩解。康複後若能得到老師的輔導和同學的幫助,學習還有希望趕上。
二、來自家庭父母“望子成龍”,過分強調子女的學習,整日督促孩子看書、做作業。有些家庭還請了家庭教師,學生除完成學校的作業外,尚要完成大量的課外作業。為了保證學習,他們不許孩子看電影、電視及課外讀物,偶爾參加文體活動,也橫遭指責,不給一點鬆弛的機會。至於考試成績,更成為父母關注的焦點。孩子成績好,父母便喜形於色;成績差則大發雷霆,甚至惡言攻擊,諸如“真笨”,“沒出息”,“成不了才”,等等。這些話勢必傷害子女的自尊心。有些父親對學業稍稍怠慢的子女施加毒打,侮辱人格,使青少年感到壓抑,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從而走上絕路,成為“逼子成龍”信條的受害者或犧牲品。
三、來自學生本身有許多學生,特別是有進取心的中學生,努力學習,奮不顧身地爭取名列榜首,他們隻比第一名差幾分,便感到難過、焦慮、自責。他們學習的目的不明確,患得患失,更經不住突然的打擊。一旦高考落榜或學習成績下降,便萌輕生之念。
四、來自社會社會上普遍存在著輕實際、重資曆的現象,無論幹什麼都要文憑、學曆,不是大學或大專畢業生就找不到好工作,不受尊重、不能出國留學等,這對於青少年學生麵臨著畢業分配時,單位的好壞,城市的大小等差異,所引起的競爭也很激烈。再加上近幾年來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如新的“讀書無用論”,使有的學生“棄學經商”,社會上又存在著“體腦倒掛”等不合理的現象,也妨礙了一些青少年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感到困惑或無所適從。這些無形的社會壓力,精神上的負荷常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的影響。
五、課外書刊的影響古人提倡開卷有益,意思是說,好書使心智發達,茅塞頓開,引導青少年走向正確的道路。如優秀的小說、人物傳記,激勵青少年奮發向上。青少年把英雄人物作為自己的學習榜樣;把激發進取的名言警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這些均有利於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成為有用之才。同時,有益的書籍還可以豐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使大腦能得到積極的休息,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有害的讀物,如黃色書刊,對青少年危害極大。因為青少年識別能力差,對一些淫穢書刊、畫報,宣揚暴力、凶殺、色情的電視、錄像、缺乏抵製能力,容易受到腐蝕和傷害。他們對這些文化垃圾一旦著了迷,往往無論上課或下課都顯得神不守舍、萎靡不振,以致學業荒廢,甚至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模仿不良行為,最後成為犧牲品。例如,有些女青年可因此而失身,繼後迫於精神上的壓力而輕生。
怎樣才能幫助青少年學生正確對待所麵臨的問題和壓力,減低對他們心身健康的不利影響呢?
一、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青少年在高中階段往往具有不同的學習動機。很多人為當工程師、醫生、教師或文藝工作者等而學習,有的人隻為謀求一個較好的工作或較高的地位而學習。一旦學生自身的學習動機,與國家的需要,社會的需要,或革命的需要不完全吻合時,常會引起急劇的情緒波動。所以,家長、教師要及時引導青少年明確人生的意義,了解人活著為了什麼,以提高他們對個人存在價值的認識,端正生活態度,從而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正確的學習動機,必須通過不斷的教育才能逐步形成。智力水平、家庭環境和經濟狀況不同,均可能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學習動機、興趣和效果。父母應根據子女的具體情況,加以引導。學習目的明確,積極性高,學習中的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如果學習目的不明確,其學習往往是消極被動的,效果也不佳。為了預防學習問題引起的各種心理障礙,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極為重要。
二、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不良,與青少年發生心理障礙和神經症有關。好的學習方法強調合理用腦,長期腦力活動過度緊張,得不到及時調節與恢複,可產生頭痛、頭昏、失眠、注意不集中、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學習成績也會隨之下降。相反,大腦一直處於休息狀態,缺乏必要的刺激,也不可能提高智力水平。故合理用腦,注意工作、學習與休息的合理安排,使大腦保持良好的功能狀態,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好的學習方法可提高學習興趣和自覺性。在學習過程中,要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使孩子明白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和“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功夫不負有心人”等道理。告訴孩子不要因偶爾考試失敗而煩惱,也不要為一次僥幸的成功而沾沾自喜。要正確對待分數,勝不驕,敗不餒,為自己的學習目標執著追求。
三、要重視全麵的學習青少年時期是學習的黃金時期,不僅要學好文化知識,也要學好社會知識和其他有用的生活與做人的知識。下述幾點尤其需要加以注意。
1遵紀守法、講究文明禮貌和道德修養,要從小養成大公無私、樂於助人,關心集體的品質。讓良好的作風、道德修養成為行為的準則。
2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提高政治思想理論水平,同時還要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和路線。使青少年學會應用馬列主義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分析社會曆史,展望現實社會的發展規律,增強時代感,提高共產主義覺悟,並能正確處理國家、集體與個人之間的關係。
3培養健全的性格與正確的人生觀。青少年階段,正是性格和人生觀逐漸形成的重要時期。如果家長、教師在這個時期能發揮有利影響,積極培養青少年的共產主義意識,使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經過實踐和努力,社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在具體作法上要有計劃讓孩子閱讀一些有益的書籍,以英雄人物為榜樣,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並不斷培養高尚的情操和不畏艱難的堅強意誌。
◆◆自殺問題
自殺既是社會問題,也是醫學問題。從生物學的觀點看,一個人的一生總是為個人和人類的生存而鬥爭的。而自殺卻違反了這個生物學規律。自殺可理解為一種適應不良行為。自殺者麵對困難或挫折,不能應付,以致采取自我毀滅的方式,試圖逃避現實,擺脫困境,消除內心痛苦。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極不穩定時期。發生於這個時期的自殺,國外屢見不鮮。在英國劍橋大學學生中,每10萬人中約有22人自殺,而當地居民與大學生年齡相當的人,每10萬人中隻有6人自殺身亡,大學生的自殺率比居民中的同齡人高出3倍。在我國,根據某省在部分大中學校調查的結果,發現有自殺意念的約占被調查學生的109%;做好自殺準備的學生約占35%;有自殺意念而無行動或自殺未遂者遠遠比自殺身亡者為多,故值得引起重視。
青少年自殺的常見原因如下:
一、人際關係緊張,尤其是與父母的關係緊張由於父母的管教過嚴或與父母發生激烈的衝突而憤然離家出走。他們心情悲觀絕望。其中的幸運者可能得到同學和朋友的及時安慰與勸導,免於自殺身亡。但不幸者卻可能徘徊街頭,孤立無援,最終走上自殺的絕路。這種情況常見於某些生活在不健康家庭中的青少年。父母經常爭吵,或鬧離婚或已經離異,往往使子女感到困惑、沮喪、壓抑、自卑。家庭為不和諧的氣氛所籠罩,缺乏天倫之樂,使他們原來已不健康的心理,再受挫折,更看不到前途,其自殺可能性更大。
二、考試失敗或高考落榜,是我國青少年自殺的常見原因之一此種人起初往往對自己估計過高,一旦考試失敗便感到“無顏見江東父老”,加之缺乏父母的諒解與支持,甚至遭到諷刺漫罵,自尊心和自信心喪失殆盡,於是走上尋短見的絕路。
三、失戀或失身,也是青少年中常見的自殺原因據英國的調查,自殺的青少年52%有失戀問題。日本發現162%的青少年自殺的直接原因是失戀。我國僅為4%~65%。失身導致自殺僅見於女性青少年。她們在遭侮辱後,內心很痛苦,又遭到別人的冷眼歧視,惶恐、羞愧、悔恨、自責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成為一股巨大的力量促使她們走向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