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學生的心理衛生(3 / 3)

外傾型:心理活動傾向於外部,表現為情緒反應快而強烈,易激動,心境變化劇烈,動作快而猛,性急而不易控製,外部表現明顯火氣大,愛頂撞,自高自大,瞧不起同學和老師;好獵奇,愛在小群體中稱王稱霸,拉幫結夥;好打抱不平,惹事生非;喜歡出頭露麵。這類人數量不多,但影響很大,處理不好會產生嚴重後果。

內傾型:心理活動內向,孤僻,對外界反應較緩慢,適應環境較困難,又可分為頹廢消極型和孤獨自卑型兩種。頹廢消極型亦稱安靜型。這類人情緒反應慢,持久而不顯露,動作遲緩而不太靈活。容易對生活產生冷淡情緒。往往學習積極性不高,得過且過,考試隻求60分,不求上進,沒有正確的理想目標。由於缺乏學習動力,考試常常不及格。孤獨自卑型又稱抑製型。這類學生往往情感脆弱,體驗深刻、穩定而不易外露,動作緩慢,有時近於呆板、處於孤僻,傷感的心理狀態,缺乏自信,甚至看破紅塵,對生活失去信心。他們往往人際關係較差,不合群,不容易適應環境。即使學習、生活、工作上有疑難問題,也不好意思問老師,有自卑心理;感情細膩,疑心重,有的可因流言而想到死,總認為別人的言行在諷刺打擊自己,有的采取隱蔽手段進行變相報複;不願參加集體活動,喜歡清靜。

針對上述後進學生的心理特點,宜積極做好轉化工作,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可從下麵幾個方麵著手。

一、滿足“尊重的需要”自尊心是青少年最敏感的領域,是學生潛在的前進力量。它是高尚、純潔的心理品質。因此,對後進學生不要持任何偏見,要尊重他們的自尊心,並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如果滿足了他們這種“尊重的需要”,他們便會重新認識自己,吸取教訓,向好的方麵轉化。

二、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所謂自我實現,就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實現自己的理想。對於外傾型的後進學生,滿足這種需要尤為重要。這類學生發散思維強,思路寬,興趣愛好廣泛,對事物有自已獨特的看法;往往有一技之長,總認為自己的特長得不到發揮,這時對“自我實現的需要”特別強烈。要懷著對他們真摯的熱情,善於從他們身上捕捉閃光點,幫助他們一分為二地解剖自己,樹立信心,激發興趣,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棄惡揚善,充分認識自己的價值。發現他們做好事和表現突出者,要及時鼓勵表揚,讓他們有榮譽感。

三、滿足“溫暖的需要”,後進學生有渴望得到周圍的關懷的心理。犯錯誤的後進學生有一種負疚心情,心理活動十分複雜,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幫助。這時,溫暖對他們特別重要。如果在關鍵時刻主動伸出溫暖之手,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以誠相待,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溫暖對於內傾型的後進學生效果較為明顯。由於這類學生的情緒處於抑製狀態,自卑心理居主導地位。往往消極地評價自己的個性,喜歡回避周圍人,感到“見人矮三分”,但內心卻又希望得到別人理解,得到像家庭那樣的溫暖和愛。應該從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麵去主動關心、愛護他們,用愛去啟迪他們的心靈,為他們架起信仰的橋梁。讓他們在集體活動中,鍛煉才幹,陶冶情操,體會到溫暖,逐步消除消極因素。

◆◆ 父母離異學生的心理衛生問題

離異導致許多家庭成為“殘缺型”家庭,使兒童體驗到家庭破碎之苦。由於兒童家庭教育條件惡化,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增加。被父母遺棄的孩子,多有心理變態,被迫走上了心理畸型發展的道路,也有眾多的孩子跌入犯罪的泥坑。難怪有人認為:“對於孩子來說,父母離婚帶來的創傷僅次於死亡”。

父母離異學生的心理衛生問題表現在5個方麵:

一、不能進行正常學習:情緒波動大,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課堂紀律差。

二、神經機能失調:大小便障礙,言語障礙(口吃等),進食障礙(厭食、貪食、反複嘔吐),睡眼障礙,經常頭痛頭昏。

三、不良情緒和性格:自卑,情緒不穩定,易發脾氣,過分憂慮,非常孤僻,任性,不聽勸說,易衝動,急躁,粗心。

四、不良習慣:吸吮手指和其他物品,眨眼,聳肩,屏氣等。

五、品行障礙:經常打架、逃學、說謊、偷竊等。

六、人際關係問題:與父母、兄妹、同學和老師的關係不佳。

父母離異學生的心理衛生問題是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之愛的結果。這些學生最需要來自父母、教師和社會的關注和愛護。因此,父母有必要增加接觸子女的機會和時間,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和教育。教師對這部分兒童更要真誠地愛護,主動關心,深入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針對其特點進行教育,對於他們的錯誤和不足給予善意的幫助,對他們的進步和努力多予鼓勵。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家庭的殘缺並非唯一的原因。家庭的社會地位,威信下降,來自其他人的嘲笑,物質生活條件的下降,都可能給父母離異的兒童帶來較大的壓力,增加心理負擔。因此,社會應對離異的家庭和子女有正確的看法,對這些孩子的行為有正確的理解。

預防父母離異學生心理衛生問題的另一方法是完善婚前教育係統,加強婚姻對象的思想品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婚姻觀,正確理解和處理各方麵的關係,增加家庭的穩定性。通過婚前教育,可以增進青年對家庭問題的認識,即使他們要解除婚姻,對子女的教育問題有可能采取一致的方式,減少離異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失明學生的心理衛生問題

失明不僅是單一感官功能的喪失,也嚴重地改變個性的整個心理活動。國外將盲生的生活態度分為5種類型:

一、接受型:接受現實,並在心理上進行積極的自我調整。

二、拒絕型:拒絕承認失明的現實,表現過於自信。

三、防衛型:將自己生活中的失敗完全歸咎於家庭和社會。

四、退縮型:回避現實中的困難和挫折,常表現孤僻、沉溺於幻想、自卑或過度敏感。

五、無調整型:不能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缺乏生活能力。

在我國,有人調查了237名盲校學生,發現27%的盲生表現出明顯的自卑傾向。生活中較多的失敗經曆可能與之有關,周圍人的一些不正確態度也可能起重要作用。

盲生情緒體驗較強,表現情緒不穩定,愛發脾氣的人很多,特別是年齡較大的盲生,情緒問題更突出。這一方麵與年齡增大,自我意識發展,自尊心增強有關;另一方麵,生活閱曆加深,麵臨的實際問題更複雜也可能是原因。

盲生中具有獨立意向的比例較小。客觀上,盲生生活中經常需要別人幫助,且盲生離家上學的年齡偏大,這些都不利於獨立意識形成。大多數盲生的父母對孩子生活過於照顧,不懂得給孩子以及時有效的訓練,也沒有讓他們承擔必要的責任和義務,這也有礙於形成獨立意識。

部分盲生在人際關係方麵表現出孤僻傾向,特別在交友願望上,一些盲生中存在著與明眼人交往的心理障礙。這種障礙的形成與盲生的自卑、敏感有關。盲生的其他特征,如說話表情變化少,語言不夠生動,文字交流困難等也不利於與明眼人交流。周圍人對盲人不正確的態度也是妨礙交流的重要原因。

在盲生的心理衛生方麵,應該注意從下幾點:

一、加強盲生的心理衛生指導 幫助盲生正確對待失明,做出積極的心理調整。盡力為盲生創造接觸外界環境與社會的機會,增長他們的見識,鍛煉他們的意誌。

二、為盲生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針對盲童家長隻是憐憫、溺愛,而忽視生活能力訓練等各種問題,開展谘詢和培訓指導,使盲生從嬰幼兒起,即能得到良好的訓練和教育,使他們的潛力得以充分發揮。

三、全社會都要為盲生學習、就業創造更好的條件 這樣做,既可以減輕盲生的心理負擔,同時,又能盡各種努力增進明眼人與盲生的相互了解,使明眼人正確對待盲人,向他們伸出友愛之手。緒論

本書是寫給青年們的,尤其是中學生們的一本關於心理學的科普讀物。在本書前十三章主要介紹了一些關於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概念。後麵的章節則就青少年的心理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在計劃編寫此書時,原本打算以實用性為主,理論、概念方麵一帶而過。但是,在編寫過程中,筆者愈發感到理論、概念的介紹不可忽視。首先,在缺乏理論指導、概念不明的情況下,會大大製約對“實用性”章節的理解。基礎理論是基石,實用是基礎的靈活運用。其次,理論、概念的介紹可使讀者對心理學有比較完整的了解,這對激發青少年自己的學習興趣是必不可少的。僅有實用性章節會顯得瑣碎,加上一些概念、詞彙的涵義不理解,隻怕也難達到“實用”之效。而且,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讓他們僅靠一本家庭百科式的書來指導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靠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麵環境的努力。基於他們的能力,書隻是啟發和預防的作用。而書對他們更大的吸引力在於闡述知識,從頭闡述而不是從半截來說。所以,此書主要目的在於激發青少年讀者對心理學的興趣,實用性章節一方麵可作為心理衛生指導,另一方麵也是向他們展示心理學的自然、社會基礎。

筆者尤其希望能喚起讀者們對心理現象的興趣,本書的命名及開篇章節均旨在誘發讀者對心理現象的直接感受,這曾是一個我們經常忽視的世界,而它又是那樣廣闊和活躍,聽……它正在呼喚著你們!,出來的;另一方麵,情感深刻地製約著情緒,使人的情緒傾向性與動物有本質的區別,那些與人生理需要相聯係的情緒會因為情緒的社會內容而改變它的原始表現形式。例如,人要相愛才能結婚,結婚後才能有性生活的良好體驗,人甚至可以為了理智感,忍辱負重,犧牲生命。

2狹義情緒的分類在愉快和不愉快責任兩種原始情緒的基礎上可以分化出快樂、憤怒、悲哀和恐懼四種基本情緒。

快樂是盼望的目標突然達到,心理緊張解除後的輕鬆情緒。快樂的強度取決於認為願望滿足的意外程度和難度。

憤怒是由於外界不合理的幹擾,使目標不能達到引起的緊張情緒。認為不合理或被人惡意製造的挫折極易引起憤怒。其強度取決於認為不合理幹擾的強度,頻率及挫折的大小等。憤怒可以通過攻擊發泄。

悲哀是所渴求、所熱愛的事物喪失而引起的緊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