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非重點學校的學生心理上立即投入無形的陰影。有的人自慚形穢,自暴自棄;有的人感到被命運捉弄,有被遺棄之感;有的人不向環境屈服,努力拚搏,立誌要奪回失去的“天地”,但由於非重點學校諸多條件均遜於重點學校,師資水平和教學的積極性也差得很遠,作為一個有進取心的學生要趕上重點學校學生的水平,不知要付出多麼艱辛的努力。
根據分數劃分的原則,非重點學校往往差生雲集,許多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課,故意搔擾他人、惡作劇、打架、鬥毆、課堂秩序很壞。如果老師權威性不夠,根本無法維持課堂秩序,使那些努力學習的學生,也難以集中精力上課。即使具有高度權威性的教師上課,每節課都要花1/4的時間用於維持課堂秩序,麵對這樣一批學生,老師的教學積極性必然下降。非重點學校學習風氣不濃,厭學情緒普遍存在,逃學、曠課、賭博、鬥毆、盜竊等違紀行為屢有發生,不隻是由於教師疏於管理,而是在以低分數錄取的非重點學校的學生中,除了少數偶然考試失誤的好學生外,有不少學生存在著品格障礙、行為障礙或智能障礙等心理衛生問題。這些學生聚集在一起相互模仿,彼此給對方以壞的影響,使學校壞風氣越演越烈。
六、學習負擔過重:長期以來,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許多報刊連篇累牘地發表文章呼籲,減輕學生負擔,但收效甚微。
有人說,人類的困擾始於入學。我們常常看到,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忙完整天的功課之後,晚上還要在父母監護下參加形形色色的繪畫或樂器培訓班。每天弄得精疲力盡,回到家裏時,竟連他們平時酷愛觀看的動畫片,如《變形金剛》之類都沒有精力看了。
學習負擔似乎隨年級上升而呈幾何級數遞增:高小大於初小,高中大於初中,高中三年級達到無以複加的程度。緊張的課堂學習與複習,大量的家庭作業和參考資料、頻繁的測驗和考試把孩子的心弦繃得緊緊的。他們過早地離開了輕鬆愉快的夢幻般的金色童年,也與歡快的文化娛樂活動絕緣。腦子裏,除了功課,還是功課 。到了高中二三年級,高考在即,學習的負擔更重,白天的時間不敷使用,不得不侵占夜間寶貴的睡眠時間開夜車。長時間的開夜車對孩子健康損害是顯而易見的。以一個高中畢業班為例,近視眼檢出率高達45%,神經衰弱或失眠症達到30%,慢性軀體疾病如腸胃病、肺結核、肺炎等達20%。
有些教師,看到孩子們學習過分緊張和勞累,心裏也過意不去,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他們說,這些學生馬上要參加升學考試,考場如戰場,考生很多,能升學的隻是少數人,現在不加油,更待何時?因為許多高考題或升學考題均已超過教學大綱,不多做練習,多參加模擬考試怎麼行呢?形勢逼人,不給學生加碼,到時候不僅影響升學率,學生個人名落孫山精神更加痛苦。教師的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卻使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合理化和合法化。試問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出路何在?的確是值得發人深省的嚴峻課題。
七、超常兒童或少年:習稱神童,是指一些智力超群,早年即嶄露頭角的兒童或少年。他們從小智力過人,學習能力卓絕。所謂“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表現出驚人的領悟力、超凡的記憶力和想象力。古今中外,神童不少。唐代詩人白居易5歲就會賦詩,甘羅12歲為相,莫紮特6歲就在音樂會主演,成為曆史佳話,超常兒童的產生既與遺傳或先天的腦發育優勢有關,也與後天良好的教育和智力開發條件有關。
超常兒童多在1~2歲便已展示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2~3歲或4~5歲可學會小學課程。有的兒童在5~6歲或7~8歲即可考入中學 ,隻消1~2年功夫便學完了中學全部課程。大部分功課靠自學,老師稍加指點,許多問題便迎刃而解。對超常兒童應實行因才施教的原則,達到什麼水平便讓他們讀什麼班,無須拘泥於按部就班地升級。有的孩子11~12歲便上大學,15~16歲大學畢業。靈活的與其智力發展速度相適應的教學安排,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使之盡快成才。可惜,並非每一個才華橫溢的神童成年之後都能充分揮其才能。可能的原因是:①少數神童在青春期心理發育速度下降,以神童變為普通兒童。②教育方法不當或缺乏良師指點迷津,扼殺了他們的求知欲、學習興趣和積極性。③一部分神童存在明顯的個性偏異、品行障礙或精神病態。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心理障礙日益嚴重,最終湮沒了他們智慧的光輝。有的神童因違法而身陷囹圄,在獄中苦度歲月;有的神童,由於持久的精神病態或反社會人格而與世隔絕。
因此對於才智過人的神童宜及早注意其心理發育進程,製定正確的教育方案,作出合乎心理發展規律的教育安排。
八、性格內向兒童:通常在一個班級裏約有1/3的孩子性格趨於內向。重點學校比普通學校比例稍高。這些孩子比較文靜、不易激動或衝動、喜歡獨處、寡言語、好內省、善思考、少交往,故常與同伴保持一定距離。他們做事有計劃、瞻前顧後、踏實、可靠、生活嚴謹、有規律、不苟言笑、缺乏幽默感。
這類孩子在課堂上往往不引人注意,有些人懷有恐懼或羞怯感,他們很少向老師提問,也不輕易主動舉手回答老師的提問,對集體活動比較冷漠,甚至主動回避。由於他們很少公開表達他們的意見,乍一看以為他們什麼都不行,其實幹什麼事,他們心中都很有數。顯然這與他們勤於動腦思考有關。
內向學生的冷漠與少言,可能不討人喜歡,但他們的才能和學習成績卻使他們備受老師的青睞。有一點應注意,對於年幼的兒童和少年來說,內向並不是恒定的性格特征。經過環境熏陶與個人的努力是可以改變的。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在幼年內向的兒童,成年後並不內向,甚至轉為外向。因此對於內向兒童,父母、老師和同學應給予較多的關懷,鼓勵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使他們在集體活動中體驗到溫暖、友情與樂趣。有條件的孩子,可讓他們在班上肩負一些必須與同學或老師多接觸的責任,如擔任班幹部或團、隊的幹部等。這對矯正他們內向的性格頗有助益。對內向學生提供心理谘詢是可取的。心理谘詢的目的是幫助他們了解內向性格的不足;增加他們克服心理惰性,主動與班上同學和老師接觸,交流思想和情感,堅定矯正內向傾向的信心,養成熱愛集體,喜愛人際交往的習慣。假以時日,隨著年齡增長和主觀努力,內向的性格大多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矯正。
九、頑皮兒童:在中、小學的每一個班上,總有一兩個或三四個頑童。這類兒童以不遵守紀律,不聽招呼,不好好學習為特點。老師正在上課,他卻在扯前麵女同學的發辮,或突然尖聲叫喊,以吸引全班同學的注意。有的經常惡作劇,以作弄老師或同學為樂事;如課間休息時將教師的眼鏡藏起來或撕壞老師的講稿……。頑童對老師不尊重,對同學不友善,有時無端毆打弱小的同學。他們的行為往往給集體造成不良的影響,有時兩三個頑童糾集在一起胡鬧,可以達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頑童大多學習不良,但並不是智力障礙的緣故,而且有一部分頑童,盡管好玩、好鬧、好鬥、學習成績卻不差。這是因為這部分兒童非常聰明,他們上課稍稍集中精力片刻就可掌握學習內容。
頑童的出現與兒童個性心理特征和家庭的教養方式有關。大部分頑童存在某些心理障礙,尤其是性格異常,行為具有攻擊性或衝動性,以及患有兒童多動症。前者為從小形成特異的行為模式,與環境格格不入,社交功能失損;後者以嚴重的注意缺損為特征:他們好動,易興奮、衝動,好喧鬧,幹擾他人,不守紀律,學習成績不良。此外,一些品行障礙的兒童也屬頑童。他們常挑起鬥毆,故意傷人,虐待動物,破壞公物,偷竊,頻繁逃學,撒謊,離家不歸等。
班上一旦發現屢教不改的頑童,有必要請精神科醫生谘詢與診斷,旨在判斷他們是正常兒童的頑皮表現,抑或是心理障礙。不分青紅皂白進行斥責或體罰,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因為這類孩子的逆反心理極為強烈,給予懲罰並不能唬住他,也不能從中吸取教訓,相反,他們可能會懷恨在心,伺機尋求報複,進行攻擊。某校一個頑童在課堂上違紀,老師走上前,不問情由打了他兩耳光。不久,這個老師便遭到這個學生的殘酷報複。在回家的途中被這個學生從背上捅了一刀,險些送了命。因此,對這類頑童應區別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措施予以處理。絕不應以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壓服。
十、學習方法問題:目前,小學生學習任務很重。有些學生學習方法欠佳,往往事倍功半,不容易獲得良好的學習成績。以聽課為例,學習好的學生,從不放鬆課前預習,而學習方法差的學生一般無預習的習慣。預習可使學生上課前了解聽課內容的要點、難點、疑點,做到心中有數,上課時能主動進行思考。學習好的學生聽得專心致誌,筆記少而精,而學習方法差的學生,像一台打字機,在課堂上把老師的每句話都記下來,嚴重影響了對講授的難點和要點的注意、理解和記憶;學習方法好的學生下課後先複習後做作業,方法差的學生拿著練習就做;學習好的學生複習功課時,眼、耳、口、手並用,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方法差的學生反而注意死記硬背……。
學習方法的差異,不一定反映學生智力的差異。同一個學生盡管起初學習成績很差,方法改進後,成績可以很快突上去。擔任每門課教學的老師都應該指導學生如何把這門功課學好。學習方法差,往往學習成績不良,而成績不好對學生本身是一個令人沮喪的心理壓力。他們往往感到自卑、壓抑、自信心不足,何況學習成績不良還會招致老師、父母的批評和訓斥,以及同學的輕視。結果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進一步下降,從而陷入難以自拔的惡性循環之中。長此以往,這個學生失去了上進心。因此對於學習差的學生分析其原因。如果學習方法不當,要給予具體幫助。對於智力障礙或其他心理障礙的學生有時需要精神科醫生給予治療和幫助。
◆◆後進學生的心理衛生問題
任何班級都有先進、中間、後進三個層次的學生。根據後進學生的特點,可將他們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