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學生的心理衛生
學生雖然不是一種獨立的職業,但從兒童到青年期,絕大多數人要經曆多年的學生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成年人以及老年人也還要繼續接受教育,故人們充當學生的時間會越來越長。而學生心理衛生有其獨特之處,故列為專題討論。這裏僅僅討論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問題。
學校是傳授知識和促進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理想園地,尤其是對學生智力的發展和人格形成的影響最顯著。因此用心理衛生的原則幫助學生克服可能存在的心理缺限,培養良好的習慣和行為模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乃是學校心理衛生的中心環節。
◆◆一般學生的心理衛生問題
中、小學生的心理衛生問題近年來已引起國內、外有識之士的廣泛關注。據馬建青等報導,在美國有多達140萬18歲以下兒童和少年需要心理治療。有人對1524名美國小學生作心理調查,發現12%存在嚴重適應不良,30%屬適應困難。有人用魯特行為問卷對2432名北京市小學生作流行學調查,結果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為1316%。南京市34所中學4698名中學生中,性格方麵有心理衛生問題約為157%,其中有嚴重問題的為09%,1987年上海精神衛生中心與夏威夷大學對上海市從學前到高中學生的聯合調查表明,27%存在精神偏異。國內有人對城鄉不同類型學校的2961名大、中學生作心理衛生調查,發現1629%的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且發生率隨學生年齡增大是大幅度上升趨勢。
由此可見,中、小學生心理衛生問題甚多,且種類繁多,本節就重要的分述如下:
一、適應問題:適應是生物體的本能。任何人在環境或地位變遷時都要經曆一個調適過程,隻不過大多數人調適很快且不發生以情緒障礙為主的心理障礙罷了。
對於心理發展迅速的中、小學生,無論從家庭走向學校或由初中升入高中或從一個學校轉入另一個學校,大多能很快適應,但確有10%~20%的人出現適應問題。當然由中學到大學環境變化更大,初入大學的學生適應不良患病率可高達4335%。
適應不良以情緒障礙為主,如焦慮、不安、煩惱、抑鬱、害怕、驚惶失措等。其誘因包括離鄉背景,念家心切,暗中哭泣、失眠,白天恍惚,聽不進課等;對學習原本吃力,升級或轉學後更跟不上新的教學進度或不適應新教師的教學方法。起初煩躁不安,坐臥不寧,注意力不集中,爾後對學習喪失興趣;在家事事依賴父母的孩子,離開父母,獨立生活能力很差,行動笨拙,力不從心,加上學習壓力,心情煩悶,鬱鬱寡歡;有的孩子在家自由散漫慣了,對學校嚴格的作息和規章製度非常惱火,而出現適應不良。出現適應不良的學生,大約經過幾天、幾周的自我調適仍然可以康複,少數人症狀可持續數月之久,這對孩子的學業和健康可能帶來很大的影響,嚴重的可因焦慮、煩惱、失眠而產生自殺念頭或離校出走。因此,學生一旦發生適應不良需要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工作者給予心理治療。為了預防適應不良,入學之初,老師要給予切實有效的幫助,這對孩子迅速適應新環境極為有益。
當然,適應不良的發生除了環境因素外,也與學生的個性特征有關。通常個性內向、膽小、謹小慎微和急躁、情緒不穩的學生容易出現適應不良。因此從小的個性培養,對預防適應不良極為重要。
二、考試焦慮:學生不可避免地要經常參加形形色色的考試。每個學生都明白,考試是檢查學習效果的一塊試金石。大多數學生在考試時,尤其在期終或升學考試時,心情難免有點緊張,但並不影響他們的水平的臨場發揮,甚至可以說,輕度緊張意味著神經內分泌功能的總動員,有助於臨場“競技水平”的發揮,但少數學生可因過度緊張而呈現焦慮,從而影響考試時臨場發揮。明顯的焦慮表現為心情緊張、恐懼、提心吊膽 、頭暈、心悸、運動不安、出汗、肢體震顫、尿頻、尿急等等。我們曾經發現一例13歲的中學生因嚴重考試焦慮,多次發生自發性射精的病例。某些嚴重考試焦慮的學生,一想到次日要參加重要考試,便可能在頭天晚上出現煩躁不安、失眠、惡夢頻繁。
考試焦慮對臨場發揮的影響,一是不良情緒對腦功能的抑製作用。如平時記得滾瓜爛熟的知識,上場時忘得精光,怎麼也記不起來,似乎越緊張,越回憶不起來;平時會做的試題,上場竟然手足無措,無從下手。二是,因震顫和運動不安使考生坐不住,想起來走動,即或坐住了,手抖不停,寫不出象樣的字,加上額汗涔涔,影響視線。這類嚴重的考試焦慮通常稱為怯場。
不過,眾所周知,怯場者不一定平時都是學習不好的學生,其中不乏學習的佼佼者。他們的不幸在於,可能與學習不好的學生一起被列入考試失敗者的行列。不管平時學習如何,憑一次考試“定音”的考核製度,對這類學生可能是不公道的。
考試焦慮的產生,原因有二:其一,源於對考試結果的預期,如怕留級或怕考不上學校會受到處罰,或對考試失敗的恐懼;其二,源於心理素質缺限,如有神經質個性特征的學生,極易誘發情緒障礙。因此,對於有考試焦慮的學生應予以心理治療,以改善他們的情緒控製能力,提高對情緒應激的應付水平。有時要克服考試焦慮還有賴於多參加考試,使之習以為常,焦慮的程度必然逐漸減輕。對於難於控製的考試焦慮學生,在參加重大考試之前,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服用一點β-腎上腺素能阻滯劑,如心得安,可大大減輕焦慮。
三、望子成龍的壓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錯誤觀念,在一部分父母的頭腦中尚有一定市場,他們對子女學習成績要求過高,子女考試得95分還可能遭到訓斥:“你為什麼沒有得到100分?!”他們看到孩子成績單都是100分,便喜形於色,大加犒償,既給金錢,又買衣物。一旦看到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便會勃然變色,訓斥、體罰一起上。有一個小學生偶然一次,數學考試“不理想”(85分)被其父母,處以禁食一日,跪在堂屋裏“麵壁思過”,有一個學生在班上總成績排名次,從“第二名”降到第五位,竟被父母打得遍體鱗傷。父母令他立下“軍令狀”(寫檢討),限其在一學期內重新奪回“第二名”或“第一名”,否則不許他再回家。後來該生盡管拚命拚搏仍未奪得“第二名”,不得不離家出走,竟至從此失蹤,其父母雖然後悔不已,但為時晚矣!
在強大的壓力之下,孩子們不得不拚命拚搏。他們放棄星期日,放棄節假日,放棄一切娛樂,放棄他們愛好的活動,甚至放棄了童心,一心撲在書本上。他們滿腦子充斥著功課、作業、考分和在班上的名次,以及對升級的期望。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正是他們苦行僧似的生活的真實寫照。
肩負“重大使命”的心理壓力,長期腦力的超負荷運轉,與文體活動絕緣,必然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許多孩子食不甘味,睡不安寢,成天頭暈、腦脹、心緒不寧……。近視眼、胃腸病、神經症、心身疾病等接踵而至。這些疾病的發生進一步削弱他們學習的能力。影響其學習成績。一旦他們及家長奉若神明的學習成績下降了,他們便感到灰心喪氣、自卑、自責,再加上父母的訓責,他們便陷於無地自容的窘境。一部分人可因此而患抑鬱症,一部分可因精神崩潰走向自殺。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幫助父母認識望子成龍的心態,雖無可厚非,但實不可取。首先必須明白不是每個人都能“成龍”;其次成龍的道路很多,升入大學上是其中之一;再者,學習應遵循教育成才的自然規律,任何違反這些規律的作法,無異於揠苗助長,勞而無功。
四、厭學情緒:小孩子富於好奇心和幻想,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喜歡讀書識字這種心理在人類幾乎都是相通的。但在現實生活中,確有一部分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巴不得下課鈴聲早點打響,有的在下麵偷偷看小人書或搞小玩藝兒;有的無精打采,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幹脆逃學,曠課,到處遊玩,有的得到父母支持,輟學在家,幫助父母做生意。
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很多,主要是①受到“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一些無遠見的低文化的父母,以“體腦倒掛”現象為依據,向孩子灌輸花錢讀書不劃算,不如早點參加工作或做生意賺錢的思想。②學習比較吃力的學生得不到老師和家長在學業上的有效幫助,學習長期跟不上進度,又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最終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③教師教學效果很差,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或教師工作不負責任,在教學上應付學生,或放任自流,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④某些學生存在好逸惡勞。怕艱苦的思想,感到“十年寒窗”不勝煎熬,希望另辟蹊徑,過輕鬆自在的日子。
據調查,在小學生中,有厭學情緒的為5%~10%,而在中學生中可高達20%~30%,農村更甚。在農村中,小學畢業者5%不願升學,初中畢業願升高中的更少。
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應在社會上大力提高“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氣,使絕大多數人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有深刻的共識。其次,要讓學生了解學習的目的。老師應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學,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教師和家長相互協作很重要,而教師的人格特征、品格修養、知識水平、教學態度、技巧和責任感更加重要。
五、重點與非重點學校的心理衛生問題:學校分為“重點”與“非重點”,皆在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盡可能迅速地造就一批高材生,其初衷或許無可厚非。但重點與非重點學校,涇渭分明,差別懸殊。無論學生來源,師資配備、教材、教具、經費、設施等等,都大不相同。置身於重點或非重點學校的師生心態也迥異。前者通常有高人一等,飄飄然不同凡響之感,後者似有矮人一等,無可奈何的失落感。因此,無論教師或學生都期望躋身“重點”學校。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難怪成績稍遜的學生家長,寧願出重金讓孩子到重點學校去占一席之地。有幸進入重點學校的學生無疑是很愜意的,似乎一旦進入重點學校,以後升學便有了保障。重點學校為了保住重點,維護重點學校的尊嚴必然采取嚴厲的措施,如超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頻繁的考試,“題海戰術”,加班加點的補習等等,以確保該校考試高分和高升學率。因此,孩子從一跨入重點學校的大門之日起,便開始背上沉重的心理負荷,他們在“高手”雲集的班集裏要想名列前茅,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在長達數年的緊張拚搏中的“成功者”,固然值得慶幸,而失敗者大有人在。他們中有的人心力交瘁,體力不支,或發生軀體疾病,或因怯場,而考試失利。但更多的是因為心理障礙,如情緒問題(焦慮、抑鬱、恐懼等),心身疾病或神經症等,影響學習,其中有些人因病連考場都無法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