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兒童和少年期性心理衛生(1 / 3)

第十六章 兒童和少年期性心理衛生

兒童處於成長發育階段,其生理心理發展具有鮮明的年齡特征。性心理的健康發展與其整個身心的健康發展密切相關。認識兒童和少年性心理發展的規律,進行適當的性心理教育或指導,對促進兒童少年的健康成長肯定大有助益。

◆◆兒童和少年性心理發展的生理基礎

胎兒的性別屬性在形成受精卵時便已確定。男胎由帶Y染色體的精子和帶X染色體的卵子組成XY受精卵,而女胎則是由帶X染色體的精子和帶X染色體的卵子組成的XX受精卵。受精卵成為胚胎後逐步分化發育。它在宮腔內發育的過程及性別分化過程仍受到母體內外環境的製約和影響,尤其是遺傳因素和性激素對性分化的影響最大。

泌尿生殖係統源於中胚層的發育。一般在妊娠第八周左右,生殖腺開始分化為睾丸或卵巢。妊娠16周時,胎兒生殖器官已能明顯區分為男女兩性。不過,在胚胎發育期間,如果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異常或性激素、內分泌異常,則有可能導致性別分化異常。到妊娠第25周時,胎兒發育成熟,男嬰睾丸降至陰囊,陰囊皮膚皺褶形成,女嬰此時可見陰唇已覆蓋陰蒂及小陰唇。隨著生長發育,小兒生殖器官如男孩的睾丸、陰囊、陰莖、前列腺和女孩的卵巢、子宮、陰道、陰唇均逐步地發育成熟。性激素分泌,促進生殖器官的成熟,維持其功能並決定性征。值得注意的是,性腺與其他內分泌功能關係密切,相互影響發揮作用,且均受中樞神經係統的作用支配。它們的協調作用有助於兒童正常生長發育。在青春前期,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導致性激素增加(兩性都如此)。由於內分泌的變化,兒童或少年生理和心理隨之發生變化,逐漸性成熟,並出現相應性別的生理心理特征。例如第二性征,在男性表現為睾丸開始長大,喉結增大,說話聲音變得粗獷而深沉,開始長陰毛和腋毛,肩部增寬,胸部肌肉發達,精子產生;而女性則表現為臀部變圓,骨盆加寬,乳房發育,說話聲調高,陰毛腋毛出現,月經初潮,皮下脂胎增加。不過,第二性征發育的全過程,大約要曆時4年之久,但成熟的年齡卻有早遲之分。一般而論,城市略早於農村,這顯然與影響性心理發育的社會文化因素有關。我國女性與男性性成熟和性萌發的年齡,平均為11~12至16~17歲。青春期女性12~13歲和男性14~15歲時,達到生長發育最大速度。此時,由於性激素分泌增多,性機能便迅速發展,性意識、性心理和行為亦發生相應變化。

◆◆兒童和少年性心理發展特征

一個人知道自己是男或是女,稱為性同一性或性別認同。無論中外,兒童約在3~4歲開始明白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大多數4歲兒童已知道性別終身不可改變的性質。此時,男女兩類兒童行為的性別差異已很明顯。從日常喜愛的玩具種類和遊戲活動的方式即可初見端倪。男孩喜歡舞槍弄棒、打遊擊、翻跟鬥、爬樹掏鳥等偏向粗野的活動;而女孩卻樂於抱布娃娃、踢鍵、跳橡皮筋等相對溫文爾雅的活動。很小的兒童喜歡在一起遊戲玩樂,毫不顧及自己的性別和他人有什麼不同。7~8歲的兒童大多僅與同一性別的孩子在一起活動,因為7歲左右的兒童已能從夥伴的打扮衣飾區別出男女,也知道生殖器形態是區別男女的重要特征。因此, 許多學齡前兒童常常偷偷觀察或撫摸自己的生殖器,尤以男孩子為甚。有時男孩或女孩可相互顯露或撫摸生殖器,這純粹是天真無邪兒童好奇心的反映。小學1~2年級的男孩子有時還可能去撩女生的裙子,這也是兒童在好奇心促使下的惡作劇,並無明顯的性意向或性意識投入。10~11歲的男孩與女孩可表現出互相對立的排異現象。從性心理發育的角度,如何解釋這種現象,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

然而,13~14歲的兒童開始步入對異性發生好感和興趣的相互吸引期。此期正是青春早期,少兒的性意向開始發展,性趨向發育成熟。男性精囊有了成熟的精子,開始出現遺精;女性出現月經並開始排卵。 他們在舉止言談方麵都努力吸引異性的關注。不過,青春期的發育,並不平衡,有的少年進入青春期較早,有的卻較遲。這種青春期發育年齡的差異,使少年的心理、情緒、行為亦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於性激素分泌增多,性機能迅速發展和第二性征的顯露以及對異性的新奇感,使性衝動和性意識日趨強烈,男性認為女性溫柔可愛,女性認為男性剛強勇敢,互相吸引、傾慕、甚至喜愛,這便是青春期性心理發生的急劇變化。

少年兒童如對性衝動、性欲求、性意識不了解,可能出現心理衝突、心理壓力,產生緊張、恐懼、羞澀和罪惡感,進而發生抑鬱或自殺行為。也可因為教育不當,受到家庭或社會環境不良環境的影響或誘惑出現早戀、過早性行為或性過錯行為。少年性心理和生理發育提前,在當前是世界性趨勢。如我國少女月經初潮為12~13歲,男孩首次遺精在13~14歲,均早於其父母。因此,許多少年在小學階段便進入青春期。隨著這種性生理發育過早的劇變,中學學生早戀現象增多,對其性心理、性意識及至身體發育都有明顯的影響。這是少年兒童性教育中值得特別關注的問題。

◆◆影響兒童和少年性

心理發展的因素首先是兒童和少年的生理發育狀況,因為這是性心理發展的生物學基礎,對此,前麵已作了詳細闡述,故不再重複了。第二個因素當推心理社會因素了。

影響兒童和少年性心理發展的心理社會因素很多,諸如家庭環境、父母對性的態度、養育方式、社會風氣、社會道德、文化環境、信仰、民族風俗和經濟狀況等。其中家庭因素對兒童性心理的發展作用最重要,尤其是父母的性別角色,父母的性關係和性態度,對少年兒童性心理行為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總之,兒童少年的性心理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後天的學習關係極為密切。以兒童期到青春期成長發育的過渡階段,對性心理發展和性意識形成非常重要。在這個時期形成的性意識和性道德觀念,對他們成年後身心健康和性行為影響深遠,因此加強性教育非常必要。

◆◆ 兒童和少年期的性教育

要使兒童性心理獲得正常的發展,必須及早開始持之以恒的性教育。長期以來,由於我國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和性知識的禁錮,社會、家庭和學校對兒童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認識不足,通常是采取封閉或放任自流的態度。結果許多青少年缺乏起碼的性生理、心理衛生的知識,對青春期麵臨的一係列性生理心理問題無所適從,常常困惑不安或誤入歧途,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性教育的必要性以往人們對兒童少年進行性教育持否定的態度,認為對什麼事都不懂的孩子進行性教育是荒唐可笑。更有甚者,認為性教育可能誘導孩子誤入歧途。由於這些錯誤認識和態度,在公眾心目中居於優勢地位,性教育,尤其是兒童少年的性教育幾乎是一個空白。

近年來,隨著社會科學和性科學的發展,愈來愈多的教育工作者、衛生工作者、心理工作者逐步認識到,性是一個不應該諱莫如深的現實問題,同時也認識到性教育的開展應始於兒童和少年期。成年以後才開始性教育可能已為時過晚。因為許多性心理障礙都植根於童年,及至成年已根深蒂固,難以矯正。

近年來,公眾性教育的態度有了可喜的變化,對開展性教育也持肯定的態度,許多國家業已確定性教育在學校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瑞典從1956年就開始對全國7歲以上學齡兒童實行早期性教育,不僅可及早消除他們對異性的神秘感,而且使青少年過早發生性行為的比例明顯減少。我國現在也十分重視對於兒童少年進行正確的性教育工作,如果家長也積極配合、參與性教育,成就會更為顯著。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證實,“目前尚無證據表明性教育會引起性的紊亂。相反,性科學知識教育,看來更有助於推遲發生性行為。”性教育可以幫助和引導兒童和少年,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學習性別認同,確定和完善自己的性別身份,明白自己性生理和心理發展的方向,使之向健康正常的成熟目標發展,培養性道德和性適應能力,促進不同性別個體間的和諧關係,即善於同異性相處,也要學會與同性友好往來,了解性人際關係的意義。

青春期少年因軀體發生明顯的變化,性成熟和性激素增加,往往會產生許多與性有關的煩惱和困擾,如處理不當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影響頗大。因此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特征,適時地、恰當地進行生理衛生和性知識教育,並給予具體的幫助和谘詢,對促進少年的身心健康意義更為重大。此外,應及時糾正他們出現的性觀念、性行為、性心理及生理的偏移,以及性生理與性心理的矛盾,或性心理與社會道德準則的矛盾。

性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普及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知識,防止兒童少年性心理發展的偏移和過早的性行為。幫助他們消除對異性的神秘感和進行無益的探索的念頭。此外,性教育還應該包括幫助他們培養高尚的道德觀與情操,指導他們正確對待異性朋友及正確對待日後的戀愛、婚姻等問題。

二、不同年齡階段兒童和少年的性教育內容

性教育應從多大年齡開始呢?由於性心理的發展始於嬰幼兒期,所以性教育也應從嬰幼兒期開始。從弗洛伊德的觀點看,剛出生到1周歲的嬰兒便經曆了性心理發展的第一階段,即嬰兒用口從母親的乳頭上獲得特殊的愉悅體驗。大約3歲左右的幼兒便進入了男性化或女性化性格形成的關鍵階段。他們大多能分辨男女兩性,也能確認自己的性別身份以及與這種身份相適應的行為方式。例如女孩子要坐著或蹲著解小便,而男孩可以站立小便;男女小孩的衣著打扮有所不同。從嬰幼兒期一直到5歲以前,性教育主要是解決性別認同問題。要使孩子明白,他們的性別身份是終身不可改變的;他們隻能以一種(男或女)性別身份躋身於社會,他們必須遵循業已確定的性別身份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當然,也要使孩子的性別得到家庭和社會的確認。乍聽起來,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但由於在我國受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太深遠,許多人頭腦裏根深蒂固的存在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陳舊觀念,重男輕女的習氣很濃。有的父母偏愛男孩,即使生了女孩也把她當男孩撫養,取男孩名、穿戴男孩的服飾,培養男孩的行為方式和性格,其結果勢必導致孩子的性別認同紊亂。至於出生時性別難於確定的假兩性畸型或真兩性畸型的患兒,則應盡早在醫生的幫助下確定性別身份,並按照明確的性別身份加以撫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