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學生性格教育的要求與實施
一、性格教育的要求
性格教育的要求應依據教育在德、智、體等方麵的目標和性格自身的特點來確定,同時考慮對象不同年齡階段的性格發展的特點和個別差異,在掌握程度上有所區別。
確定性格教育的要求是為了培養健全的性格,決不是要按一個模式要求所有人,那樣就等於否定了性格本身。有些性格特征本身就無好壞之分。如,同是理智型性格的人,在觀察事物上有分析性與概括性、快速性與精確性、描述性與解釋性之別,思維特征方麵有分析性與綜合性、抽象性與形象性之分。不同特征的觀察、不同特性的思維,有各自的長處和作用,都是認識事物所必需的,是不同人的性格特征的表現。當然性格特征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方麵。性格教育要求在培養積極的性格特征的同時,要矯正、克服消極的性格特征。性格教育內容很廣泛,我們依據我國學者所確定的性格結構模型提出若幹要求,供參考。
我國心理學界編擬的性格特征的模型有:①態度特征:對自己,對他人、集體、社會,對學習,對公益勞動;②情緒特征:穩定性,強度,持久性,主導心境;③意誌特征:獨立性,自製力,堅持性,果斷性;④理智特征:思維水平,求知欲,靈活性,權衡性。
由此我們提出以下具體的培養要求:
1、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態度方麵的教育要求
①對自己的態度方麵,要培養自尊、自信、謙虛、嚴於律己、開朗、大方、不卑不亢等品質,防止和矯正自卑、自負、寬以待己、自餒、驕傲、狹隘、羞怯等性格特征。
②對他人、對集體方麵,要培養善良、有禮貌、同情心、誠實、善交際、正直、樂群、不畏強暴等品質,防止和克服虛偽、冷酷無情、驕傲、自滿、自高自大、狡詐、孤僻、欺軟怕硬等性格特征。
③對學習、勞動和其他公益活動的態度方麵,要培養責任感、義務感、勤奮、認真、細心、有創新精神、勤勞節約等品質,防止不負責任、不盡義務、懶散、馬虎、粗心、墨守成規、揮霍浪費等性格特征。
2、性格的情緒特征方麵的教育要求
①強度。提高對行為活動的感染強度和支配強度、情感受意誌控製的強度。
②穩定性。一般情況下,應保持平穩、愉快的心境。
③持久性。對身體、工作、生活的積極影響宜保留,克服消極影響,防止抑鬱、低沉情緒的產生。
④主導心境。精神飽滿,歡樂愉快。
3、性格的意誌特征方麵的教育要求
①行為目標明確。培養目的性、獨立性、組織紀律性,克服盲目性、易受暗示性、放縱性。
②對行為進行自覺控製。培養主動性、自製力,克服任性、衝動性。
③培養緊急狀態下勇敢、鎮定、頑強的品質,克服動搖、怯懦的性格特征。
④在對決定的執行方麵,要培養恒心、韌性,克服執拗、頑固的性格。
4、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麵的教育要求
培養主動、獨立地觀察事物的能力,克服被動知覺和易受暗示性;培養獨立思考、注重分析和創造的能力及辯證、全麵地認識問題的能力,克服死記硬背、尋求現在答案、片麵地看問題的弱點;培養富有幻想又重現實的特點,克服脫離實際的浪漫式幻想。
二、性格教育的實施
對性格的概念、類型和發展階段性的認識,是進行性格教育的心理學基礎。性格教育的實施既要遵循教育本身以及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遵循性格形成、發展的特殊規律。
1、針對不同性格類型實施性格教育
性格教育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類型,因人施教,即在教育的要求、內容、方法上體現出差別。以對外向和內向兩種不同類型的學生的教育為例,教育者首先要認識性格的內向和外向不是絕對的,大多數人是兩種性格的混合。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行為。對有較明顯的外向的學生,應讓他有各種事可做,要發揮他活潑、開朗、喜歡與他人相處等積極因素。對內向的學生應注意讓他有自己的事可做,不要向他施加壓力,迫使他像同齡外向的孩子一樣,而是鼓勵他有自己的愛好,對其優點和擅長之處多予以表揚。如果你覺得孩子孤獨,就采取一些具體措施,讓他和其他同學有交往機會,但不是試圖改變他的基本性格,不要強迫他去令其尷尬的場合,會見他不願見的人。他會學著戰勝羞澀並獲得友誼,友誼往往更加持久、深厚。
2、根據性格發展的不同階段實施性格教育
兒童、青少年的性格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人們常常用階段性來描述這一過程。實施性格教育時,應依據不同階段的特征來進行。
要從小抓性格培養。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兒童、青少年階段形成和基本定型的,特別是早期的性格對人的一生影響很大。
小學兒童正處在艾裏克森所認為的勤奮對自卑的矛盾階段。兒童早期(幼兒)已開始產生成就欲、勝任感和競爭性,至小學階段更為顯著。如受到成功經驗的強化,則成就欲、勝任感和競爭性更堅實,而形成勤奮的品質;如失敗或受挫折多於成功,則可能產生自卑感。對這一階段的兒童必須引導他們勤勉專心,致力於學業,並使其以勝任及完成其作業而感到快樂。目前,我國不少小學教改中實施愉快教育活動,是有利於學生性格健康發展的。但不容忽視的是,在不少的小學,學生從入學時起,就因繁重的課程和作業的壓力而焦慮、不滿,感到力所不及以致主導心境不好,許多兒童失去歡樂的童年,有的甚至厭學、逃學。對小學和中學這個階段的學校教育應如何合理安排適當的學習負擔和體育娛樂活動,如何對待努力工作的學生和聰明的學生、不喜歡讀書和不敬愛師長與同學的學生等,都是應當認真、謹慎的。
中學生正值青少年期,麵臨自我同一性的矛盾。他們不僅要麵對現在,還要展望未來:求職、升學、成家等等,這些都有賴於及時而正確的指導與教育。比如,在學業問題上如何對待競爭與合作;在升學問題上如何處理好個人願望和實際可能(如是學文還是學理)的關係;在職業選擇上如何處理好個人的興趣、能力、個性特點與職業的性質、工作的地點及待遇等關係;在滿足物質需要的努力中如何對待社會規範和道德的衝突;等等。種種矛盾往往使人無法排除心理障礙,教師應及時引導、幫助其渡過這個困難時期,使其性格得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