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應根據性格發展階段的驟變和穩定期,確立各個階段的教育重點,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如青春期要把性格教育和青春期教育結合起來。這一時期,學生由於對身體形態和生理變化缺乏思想準備,會產生一些異常心理,特別是有的女孩常把正常心理現象誤認為反常現象而驚慌失措。處於青春期的學生關心異性,對異性有特殊的好感。有的養成手淫等不良習慣,由此引起心理煩惱,甚至有罪惡感,情緒反應強烈,對人對事敏感,但是又不能像成年人那樣自我寬慰。他們行為獨立性強,但自製力差。因此要把性格教育同青春期的性教育結合起來。
3、從性格的特征要素入手,實施性格教育
性格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把性格特征分為態度、情緒、意誌、理智四個方麵。在實施性格教育時,通過加強每一個方麵的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性格的發展。
在態度特征方麵,自卑是一種對待自己的消極態度,我們要防止學生形成這一性格;一旦形成,教育者要及時指導他們克服之。首先要幫助他們正確對待自己。例如,讓他們清楚地看到,世界上絕對完美的人是沒有的,不論是誰都難免有缺點或錯誤,對這些缺點或錯誤要引起重視,認真加以改正,就可以從自卑的困惑中解脫出來。其次,幫助他們樹立自強自尊的精神,遇事敢於去試一試,顯示出自己的力量,內心的卑怯之感也就隨之消失。此外,還應給予其真實的評價,或引導他們通過廣泛交往了解別人對其真實的評價,消除自卑感。
在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麵,如何對待具有某些性格缺陷但又有創造的學生?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改變過去隻重分數的觀念,鼓勵、培養創造型學生健康成長。現代心理學家們認為,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是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但許多學校卻忽視了這一點。有一例:某中學一位高二文科學生,高一和高二上學期成績在班級列前茅,高三上學期迷起了詩歌,終日捧著“詩選”不放,甚至在課堂上寫起詩來,結果成績大幅度下降。班主任向他提出警告,他仍然執迷不悟,結果被留了級,受到歧視,最後沒有畢業。據與這個學生長期通信的一位任課教師介紹,這個學生在本質上相當有潛力,但由於許多教師以升學、考試成績為惟一標尺,缺乏對這個學生的個別指導,而使其未能完成學業。
在性格的情感特征方麵,青少年的情緒變化大,是很不穩定的。教育者要幫助其消除消極的情緒,教會他們情緒轉移的方法,如自我宣泄、消除意義障礙和代償遷移法等。此外,要教育學生熱愛生活,從豐富多采的生活中尋找樂趣,身處逆境而不悲觀,努力工作,用繁忙驅走煩惱,主動參與社會活動,廣交朋友,培養樂觀情緒,從而形成健康的性格。
在性格的意誌特征方麵,教育學生通過認真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和各種有益的讀物以及實際的鍛煉,不斷加強思想修養,確立正確的生活信念和誌向,經常進行自我提醒和自我督促。通過與困難作鬥爭,在艱苦環境中磨練自己,自覺接受集體的教育、輿論的影響與監督,形成堅強的意誌。
4、根據性格的指向性要求實施性格教育
如上所述,前蘇聯學者對性格的分類對我們是有啟迪意義的。性格的指向性規定著人的目的和意圖,這就要求我們在性格教育中應緊密結合德育,培養優良的性格特征,讓學生通過學習知識塑造優良的性格特征。
品德和性格有相似的結構,品德製約著性格的形成。德育和性格教育常常是在同一過程中實現的,因此要自覺地緊密結合德育過程進行性格教育。
結合德育培養良好的性格應重視世界觀教育。世界觀是個性傾向性的核心,不僅影響個性的一般傾向性和目的性,而且影響人的整個精神麵貌。世界觀不僅屬於認識過程,而且包括態度和行為,賦予性格以確定性和堅定性,是行為舉止的最高調節器,它主要是通過其心理結構的認識、觀點、信念、理想四個要素製約性格的形成。
結合德育培養良好的性格,應指導受教育者正確對待需要動機。性格是人對現實穩固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動機是調節這些行為方式的基礎,是性格形成的關鍵和個體心理的根源。性格是在同類條件下合乎規律地表現出來的動機和誘因係統。性格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由具體情境相結合的動機逐步過渡到穩定的、普遍化的動機係統的過程。性格是行為動機和行為方式的融合物,是動機的泛化和定型化。青少年在學習、升學、求職、戀愛、物質需要等方麵經常發生動機衝突,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加以積極引導,幫助作出正確的選擇。
學習知識、提高文化修養是培養良好性格品質的重要方麵。有的人性格方麵的許多弱點往往與文化素養不高有關。如有人出口就說粗話、髒話,遇有不如意的事往往破口大罵,不講文明,性格粗魯……這些不良性格常與知識貧乏、思想狹隘、見識太少、缺乏教養有關。學習科學、曆史、文藝等,拓寬認識天地,便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鍛煉性格。如培根所說:“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則能使人精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5、通過良好的教育態度、教育方式影響學生性格
教育者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式是一種隱性課程。每個教師和家長對教育學生(孩子)的認識、情感、能力、行為方式等方麵都有自己的特點,這些是各自的性格特征在教育行為方式中的表現,對受教育者性格特點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實驗表明,教師的教育態度不同,可形成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
教育態度學生的性格權威主義的情緒緊張,不是冷淡就是帶有攻擊性,教師在場時畢恭畢敬,不在場時秩序混亂,不能自製。民主的情緒穩定、積極,態度友好,有領導能力。放任的無團體目標,無組織,無紀律,放任狀態。
家庭的教養態度和方式也會影響子女的性格。
青少年學生以敏銳的眼光觀察成人的一言一行。教育者的性格及其言談舉止,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著受教育者,成為他們模仿、學習的榜樣。這在塑造性格過程中的作用,是其他影響所不及的,是其他手段代替不了的。
母親的態度子女的性格1、支配的服從、無主動性、消極的、依賴的、溫和2、照管過甚幼稚的、依賴的、神經質的、被動的、膽怯3、保護的缺乏社會性、深思的、親切的、非神經質的、情緒安定4、溺愛的任性的、反抗的、幼稚的、神經質的5、順應的無責任心、不服從、攻擊的、粗暴的6、忽視冷酷的、攻擊的、情緒不安、創造力強、社會性的7、拒絕的神經質的、反抗的、粗暴的、企圖別人注意、冷淡的8、殘酷的執拗的、冷酷的、神經質的、逃避的、獨立的9、民主的獨立的、爽直的、協作的、親切的、社交的10、專製的依賴的、反抗的、情緒不安、自我中心、大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