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學生常見挫折及教育指導
一、學習、考試中的挫折問題及教育指導
學習考試中的挫折問題最直接的是反映在心理問題,它所反映的直接後果不是單純的知識學習的失敗,而是學習的自信心喪失,學習熱情與內驅力的失去,它是“應試教育”的結果。
考試的成績,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分數,是質的量化,是表示一定內容的形式,考試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手段。因此,分數僅僅是一種手段。但在“應試教育”模式中,分數由形式變成內容,由手段變成目的。一個事物變成了自身的對立物,這種現象被人們稱為“異化”。因此我們說:分數異化了,分數成了束縛學生全麵發展的繩索。由於分數的異化,我們經常說的“知識就是力量”就變成了“分數就是力量”。也就是在學生中流傳的:“分、分,學生的命根兒”。學生由分數問題而厭學甚至輕生已經不是少見的現象。同時,使得一些教育工作者的管理手段趨向簡單化,靠分數與學習成績的高低去管理學生,見物不見人。這樣一來,也就使教育評價單純化,其直接後果便是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的剝奪,喪失了自主性與創造性,對學生的身心產生極為有害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對分數的弊端認識得很透徹。他把分數稱為人們的一種“崇拜物”,他說:“我們總是以十分警惕的心情來思考追逐高分的變態心理,這種變態心理產生於家庭,也控製了教育家,成為壓在學生稚嫩心靈上的重擔,摧殘了他們的身心。”
“應試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將自然界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競爭法則引用到學校教育。它把選拔和淘汰作為追求的目標,而不是把促進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素質得到提高作為追求的目標,它使學校教育的初衷受到了扭曲。由於“應試教育”把選拔和淘汰作為追求的目標,就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好、中、差學生分化的現象,給學生的心理發展蒙上了一層沉重的陰影。“差生”不斷經受著考試帶來的失敗苦果便會逐漸對學習失去信心,中等生則時刻提醒自己別掉隊,優等生則時刻要保持優等的位置,一旦失敗都會麵臨心理挫折的問題。特別是大量“差生”的存在,成為困擾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在學習或交往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便容易產生較大的精神壓力,此時的精神壓力便對人的理智作用產生阻塞,以致無法正常地學習,甚至影響到人際交往。“差生”之所以成為“差生”,很大程度上是我們教育指導不當,或對學習行為的剝奪所致。尤其是他們的學習動機出現了問題。如果此時我們還一味地強調知識掌握的重要性,學習成績的重要性,那隻能使那些“差生”越走越遠。
所以說,我們研究“差生”或有心理障礙學生的動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去探討這一問題更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含。不能否認,有相當一部分“差生”不僅在學習方麵不盡如人意,在行為方麵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他們成為班級、甚至學校的消極因素。但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一個普通的事實,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尊心和進取心,任何一個“差生”處於目前的狀態也不是心甘情願的。而他們的需要很容易被“權威”人士有意或無意地剝奪了,使他們感覺到不被人關心,不受歡迎,因此,他們的內心非常寂寞、苦惱,致使一部分學生通過從事頻繁的違紀或攻擊行為來補償內心的需要,使本應從正常途徑獲得的需要“異化”了。當然也有一部分學生感到得不到他人的關心和愛護時,則采用決不反對,決不堅持自己的權利的辦法來表示他沒有得到滿足的需要。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我們還能指望“應試教育”來改變“差生”的命運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由於“應試教育”使學生陷入到“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中,導致學生學習過於緊張焦慮,這種緊張焦慮的情緒壓力會隨著學習分數的下降而增加,同樣也會導致考試成績失常。盡管焦慮反應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暫時性的,但是它給學生帶來的行為後果則是消極的,甚至會由於一次考試失敗而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命運。
考試焦慮是由於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致使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形成一種緊張不安,帶有恐懼的情緒狀態。或者說是對預期要出現的不良處境所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即在學生心理上認為很重要或很關鍵的情況中,焦慮是比較容易產生的。跟學習考試相關的焦慮又稱其為“現實性或客觀性焦慮”,它是由客觀上對自尊心的威脅引起的,對學生而言關鍵性考試,如“會考”、“重要的統考”以及高考等。另外,如果由於一次性重要考試的失敗產生緊張而使其自尊心受到傷害,則容易引起神經過敏性焦慮。
此外,嚴重的考試焦慮會破壞個體的心態平衡,影響學習思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具體看其危害如下:
(1)破壞個體的生理平衡
從醫學角度看,焦慮是一種過分的內在緊張感。它使腎上腺素係統的功能高度興奮,使神經係統的活動全麵亢進,特別是植物神經係統(包括交感和副交感係統)高度興奮。從而使腎上腺素輸出量加大,血壓增高,心率加快,出汗。不時地出現心跳心慌,嚴重時還會昏厥,並由此帶來一係列的心理反應。這就是我們平時在考場上遇到的有些考生剛坐下就額頭冒汗不止,滿臉通紅,突然暈倒在座位上等症狀反應。
(2)懷疑自我,失去自信心
高度緊張造成的生理平衡係統的破壞,非常容易使學生身心疲勞,出現難以忍受的不適感,並使人的注意力分散,不能將思維集中在考試問題上,而是胡思亂想,同時對以往的思想中自我以及自身的實際水平產生了懷疑,尤其是那些平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不紮實的學生,這種焦慮反應更為強烈。並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所處的地位以及將來會怎樣”等問題上去,對自我產生懷疑,由此失去信心。
所以說,當學生不信任自己而被“考試”嚇倒時,他們往往使用阻礙學習的防禦手段,即選擇能為自己開脫的方法加以逃避,即使在平時的階段考試中,我們也會遇到這類的學生,或者在卷麵上胡寫一氣,早早離開考場;或者坐在那裏不安地東張西望,若有所思,趁老師不注意時悄悄離開考場。
考試焦慮除了破壞學生的身心平衡之外,就認知過程來說,至少還帶有三方麵的危害性:
(1)易分散和阻斷注意過程
在正常的情緒狀態下,學生在考試情境中的注意對象是試卷上的問題。由於考試時間的局限性,要求考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高度集中思維,分析、解答問題。但是考生的過度考試焦慮則將注意力分散在其它與考試毫無相幹的一些問題上,擔心這、擔心那,並由此幹擾了應試過程。
(2)會幹擾學生的回憶過程
在正常情緒狀態下,學生在考試情境中能夠很快地回憶出學校中所學的知識,其準確性與判斷能力都比較高。而過度焦慮則會阻斷知識提取的有序性,使有序的思維過程變得雜亂無章。該檢出的信息檢不出來,不該提取的信息卻提取出來,不僅不能進行有序的編碼,而且出現錯答、漏答或不知如何回答等現象,因此幹擾了應試過程,影響了考試成績。
(3)造成學生的思維混亂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學習和思維,基本上是在日趨複雜的社會和自然環境各方麵不斷變化,與機體內部結構的不斷變化二者之間連續不斷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相互作用的範圍愈廣,思維的能力就愈強,通過相互作用的學習能力愈強”。但是由於焦慮情緒的作用使這種廣泛的思維變成呆滯和凝固狀態,思維的狹窄造成考試過程的消極結果。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校學習的進步能比較準確地反映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人的心理愈健康,就愈可能進行有效的學習。由此可見,開展學習心理指導的重要性,學習心理指導的重要性是由學習心理是學習成效的重要變量決定的。學習心理指導是對學生學習活動過程中心理活動的指導,其目的在於通過學習心理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提高學習效率,完成學習任務。學習心理品質是學習主體內在的、穩定的學習心理特征,它表現為明確的學習目的、正確而強烈的學習動機、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習過程中良好的智力品質、學習方式等各個方麵。學習心理指導要為完成學習目標服務,但是培養學生的學習心理品質、提高心理活動能力也是學習心理指導應達到的目標。
同時,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遵循教育內部規律和外在規律的統一性,使學習與考試有機結合一體,真正使學習成為學生的需要,使考試成為評估教學質量的客觀尺度,並以此指導學生正確處理好學習與考試的關係。對教師來講應該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麵教育指導工作:①尊重自我因材施教。一個好的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考試時總會盡可能避免傷害學生的麵子和自尊,如果學習內容過多引起學生焦慮則可分步驟向學生指導;②幫助學生學會調控情緒,盡可能減少學生失敗的情緒體驗,尤其是不要輕易給學生排隊,打二分;③指導學生學會正視恐懼的焦慮,因為任何逃避焦慮的行為最終隻能導致學習上的失敗。這時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去幫助指導學生學會減輕壓力,自我調節控製情緒,此時的勇氣與自信是非常重要的獲取最後成功的因素,它會使不良的情緒反應降至最低點,樹立戰勝困難、正視恐懼的信心。
在“應試教育”模式下,解決中小學生學習、考試心理挫折問題的根本之點,在於切實轉變這種教育模式,建立素質教育模式。根據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樹立起人的全麵發展和全麵育人觀。全麵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麵向21世紀的人才應該是多種類型、多種規格、多種層次的。即是要研究每個學生的身心特點,用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辦法對他們進行教育和引導,真正體現出教育的多樣性和發展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適應自身能力的情況下各得其所,真正實現全麵發展的人。在充滿生機盎然的教育環境中,看到每位學生對學習傾注極大的熱情,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穩定的精神狀態與自信程度,對未來的社會能夠實現“四會”,即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學會生存、學會合作。使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二、學生人際交往中的挫折問題及教育指導
1、中小學生人際交往中的挫折問題
由於中小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不一樣,而且其認識、情感、個性等因素的成熟情況差別比較大,所以麵對人際交往中的挫折體驗以及持續的時間便有較大的差別。一般來說,小學生的挫折問題比較簡單,而且情境性比較大,他會隨著情境的變化或另外一種新的遊戲活動的出現而忘卻剛才的挫折或不愉快的事情,持續的時間比較短,沒有太強的不愉快情緒體驗。而中學生則不然,尤其是隨著年齡增長、需要增強、交往的範圍擴大,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的發展,伴隨著社會化的發展進程,因個體的情感體驗的強度差異、認識問題的方式不同,以及性格上的差異會在人際交往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這些體驗又會反饋給學生影響到他以後人際交往的方式。
在中學生人際交往中比較常見的心理障礙問題有:
(1)交往中的孤獨性。其特點為寡言少語,對人缺乏主動、熱情。願意獨自學習,而且不輕易放棄一己之見,對自己學習標準又常常要求很高。這種學生的交往障礙更多是由於其偏於內向的性格造成的。
(2)交往中的自以為是心理。其特點是自高自大,好強固執,不信任他人,甚至瞧不起老師。他們目中無人,總是過高地評價自己,其同齡夥伴也不願意與這種類型的同學交往,最後是“孤家寡人”。這主要是由於過分自滿,自我評價過高造成的。
(3)交往中的多疑心理。其特點是不信任別人,與人交往總是斤斤計較,不顧別人利益,很少能體貼別人。
(4)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其特點是在人群中羞怯,有不自然的表現,有強烈的自卑感,凡事總希望采取觀望的態度,一旦與同學出現矛盾或考試成績不高總是將“攻擊”的矛頭指向自己,長此以往這種學生會出現沮喪和悲觀的消極心態。
此外還有逆反心理、嫉妒心理等問題。
為了讓中小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交往能力,我們為其提供一種“交往能力自測法”。
請你用“是”或“否”回答本測驗的全部問題,在回答時隻要考慮一下典型情境即可,不要考慮得太細,要迅速回答。一般以第一個念頭為準。如果回答有困難,請盡量找出你認為最好的答案。
①你是否有許多經常交往的朋友?
②你的同學或同事中有人欺負了你,你是否長時間感到不安?
③你是否覺得要盡量多結識各種人?
④你一個人讀書或做事時,比與別人一起更感到愉快和輕鬆嗎?
⑤你是否容易與年齡比你大的人接觸?
⑥你是否感到難以加入陌生人的群體?
⑦你是否容易與素不相識的人接觸?
⑧你是否難以適應新的集體?
⑨你是否一有機會就結識新朋友並善於與他們交談?
周圍的人是否易使你生氣,是否想一個獨處?
你是否喜歡經常與別人一起活動?
如果為結識陌生人而不得不表現出主動性,你是否感到難為情,不舒服或害羞?
你是否喜歡參加集體遊戲或活動?
你與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時,是否感到沒有信心?
你在不太熟悉的人群中是否容易使氣氛活躍起來?
你是否盡量把結識人的範圍限製得很小?
你進入一個不熟悉的群體時,是否感到毫無拘束?
當你必須向許多人講某件事時,是否感到有足夠的信心和鎮靜?
你是否有許多朋友?
你與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時,是否感到難為情?
如果你對①、③、⑤、⑦、⑨、、、、、、答的為“是”,其餘的為“否”。有多少個相吻合的就為我們少分,再用得到的分數乘以0、05,求出評價係數。
評價係數在0、10~0、45,即交往能力弱;在0、46~0、55為中下;在0、56~0、65為中等”;在0、66~0、75為高;在0、76~1、00,即表明你的交往能力很強。
如評價係數越接近0,表明不願交際,不願出頭露麵,不喜歡與人接近。
評價係數接近1時,說明喜歡與人接近,善於交往。
2、中小學生人際交往的教育指導意義
人們總是在不斷的交往中從事工作、學習和其他社會活動的。人際關係的狀況如何,對於人們完成活動的任務、集體的形成與鞏固以及個人品德、個性的健康發展,都有深刻的影響。中小學生由於生活閱曆和身心發展水平的限製,在人際關係的處理和適應方麵常會出現一些問題或不足,又由於人際關係是通過一定的交往形式建立起來的心理關係,因此,中小學生人際交往中問題或不足是以挫折感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因此,加強中小學生人際交往的教育指導,幫助他們解決交往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對中小學生社會化成熟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我國著名醫學心理學專家丁瓚教授曾經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係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的失調而來。”人不能離開人際交往而生活,並且心理對人際交往最為敏感,與人際交往能力強的學生相比,人際交往能力弱的學生有更多的心理問題,表現為抑鬱寡歡、焦慮、恐懼等,甚至出現敵對和攻擊性行為。其次,良好的人際交往是人的才能和個性品質發展的重要條件。中小學生在與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逐漸發展了必要的社交技能,學會了溝通、合作和競爭,養成了人在社會生活中應該具有的多種能力,培養了同情、尊重和關心他人的良好品質。我國學者班華教授參照莫雷諾社交測量法對608名學生進行了測試,並按學生的社交水平把初中生的社交類型分為四類。結果表明,初中生的智力、品行以及擔任社會工作與否,都與社交水平有密切關係。學生中理解能力強的、行為表現好的以及擔任社會工作的骨幹,大多屬於交往水平高的類型。
獲得成功交往的方式主要是靠下麵幾種途徑完成的:
首先,保持與同齡夥伴的交往。這是相互之間溝通信息、增加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在這一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社會性,促進情感成熟。同齡夥伴的交往特別要注意自己的交往風度和談話藝術。德國戲劇家萊辛說:“風度是美的特殊再現形式”。風度是一個人良好的內在素質的外部綜合表現形式。青少年要使自己有良好的交往風度,必須注意培養自己的語言美——說話得體,語言文明;行為美——舉止大方,文明待人。人際交往的最基本形式是交談,交談不但應注意自己“談”,而且要注意聽對方“談”。要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來審視自己談話的內容和技術,以了解別人的需求與感受,要重視對方,尊重對方,從而達到改善和保持良好的同伴關係的目的。
其次,通過集體活動提供一個相互學習、交流的場所。作為教育者,應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鼓勵學生主動與同學交往。開展活動應盡量吸收集體所有成員,使得人人有事做,不能隻是少數積極分子在活動,叫每個人都看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增強其交往的信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