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學生耐挫指導(1)(2 / 3)

第三,提供與成人,其中更多是父母和教師交往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成人的活動中,去體驗作為一個未來成人在社會中應盡的職責、承擔的角色,有利於情感溝通,縮短學生與成人之間的心理距離。

總之,我們應該通過社會交往形式,結合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的發展特點,順利而自然地通過心理教育與訓練完成“生物人”向“社會人”的轉化。

三、情感發展中的挫折問題及教育指導

情感發展中的挫折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體驗,其主要受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的影響,健康的情感無疑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十分重要。但現實社會卻讓學生時刻麵臨各種不如意的事情,使他們經曆著各種挫折的衝擊,那麼他們的情感是堅強的還是脆弱的,將直接影響到他們今後的發展。

例如有的學生會由於一次考試失敗而對考試產生恐懼心理,有的學生會因為家庭中的變故而一蹶不振。當然,在我們學校教育中一些做法也在使一些學生麵臨著情感的考驗。1994年第九期的《中國青年》曾引述一位中學生給朋友信中的一段話,“期中考試之後,老師就為我們重新安排座位,他讓考試在前30名的坐中間兩排,而讓30名以後的坐兩邊——靠邊嘛,這樣一來,成績差的可就慘了。老師從不關心兩邊的同學,隻要你不出聲,隨便你睡覺或玩東西,這樣中間和兩邊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從這段話中可以感覺到這個學生的心理是非常痛苦的,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

在中小學中,從各種媒介的報道我們知道,學生的情感問題反映得比較突出,外界壓力過強心理上便承受不了,其中尤以學習緊張而產生的問題最多,表現為焦慮、恐懼學習與考試,不能容忍失敗,一旦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或責備便離家出走,甚至以自殺的方式來逃避。這些行為表現,一方麵反映出“應試教育”帶來的後果,另一方麵也反應出我們學校教育片麵追求知識教育、家庭一味期待考試結果的現存教育現象,這樣一來以學習知識為中心的保護教育延遲了學生社會性的發展,可以說它是學生依賴性發展的另外一種表現,自主行為比較差,不知道如何處理學習、生活以及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隻能以逃避而掩蓋其脆弱的情緒,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失敗,培養人的失敗。

處在青春期的男女同學在交往中,往往受到成人或同學的不公正待遇,造成他們內心的極大痛苦,下麵這位女高中生遭遇的事就是一例。她原來學習比較差,一個偶然的機會,班主任老師調整座位,把她調到和一位男生班長同桌了。她很高興,但也感到壓力。經過一段努力,這位女同學的確進步了,其中英語成績居然達到了全班前幾名,新年要到了,班上要召開聯歡會,她精心準備了一個賀年卡,當著眾人的麵,大大方方地送給了自己的同桌,由此在同學中產生了議論。很快班主任在班裏做了一次講話,講話的題目就是要正確處理男女生之間的關係。老師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從老師講的事兒和所做的分析,分明是在說她。從班裏同學的眼神中好像有些同學也知道老師在說誰。於是,這位同學感到了壓力,但還能承受。沒過兩天,老師把他倆的座位分開了。這不啻向全班同學宣布,他倆同桌是不合適的,也就是說,他們的關係不正常了。接著老師又進行了家訪。結果她又招到母親的一通責罵,規定了種種嚴格的行為限製,她真感覺沒有自己立足之地了,甚至動了尋死的念頭,但她又不甘心,於是寫信給某青年雜誌,以求得幫助。

因此,情感作用於學生的成長是非常明顯的,尤其是歸屬感、安全感和自尊心,一旦遇到挫折,便經受著意誌品質的考驗,如果學生受到教師的不公正待遇,即使他有深厚的潛能也很難發展,學習的信心也就會喪失殆盡。因此教師應注意在意誌品質上的指導、訓練。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指出的那樣,我們能夠學會如何改變那些引向自我失敗或有害於我們向自我實現成長的情緒模式,我們也能學會某些方法使得我們的情緒能更充分地表現出來。

大量的研究表明,情感與青少年的身體健康成長和智力發展關係極為密切。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統計數字表明,因情緒緊張而患病者占全體門診病人的70%。加拿大生理學家塞裏曾指出,應激狀況的延續能擊潰一個人的生物化學保護機製,使人抵抗力降低,易罹患疾病。巴甫洛夫也曾說:“一切頑固的憂愁和焦慮,足以給疾病大開方便之門。”同時,巴甫洛夫更堅信:堅強的意誌和積極、愉快、樂觀的情緒,“可以戰勝疾病,更可以使人強壯和長壽。”通過情感教育,使中小學生形成愉快、開朗、豁達的情緒,清除憂鬱、焦慮、緊張、恐懼、悲觀等不良情緒,從而有效地防止疾病的侵襲,正如美國醫生辛德勒在《天天都過好日子》一書中說:“每個人體內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於身體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情緒的力量。”

情感對人智力發展的作用早已被大量的研究所證明。英國優生學者、心理學家高爾頓研究了“熱情”在智力活動中的作用,認為:“不存在沒有熱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沒有智力的熱情。”這裏所謂的熱情,在普通心理學中稱為“強烈、穩定、持久的情感”。美國心理學家推孟在1921年曾在25所小學中選出1518個智商較高男女同齡學生進行追蹤研究。在他們成年以後,以事業的成敗為標準,把他們分成“非常成功”、“還算成功”和“失敗”三類,推孟對150名最成功的智力優越者的研究結果表明,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智力因素,熱情、自信等積極的情感因素在其成功中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瀧澤武久在談到發展學生的智力時強調:“不能無視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織在人的思維中,或者成為刺激,或者成為障礙。”他曾用大量實驗結果證明:一旦學生對學習失去了情感,思維、記憶等認識機能會受到壓抑。無論何等抽象的思維,沒有情感都不能進行。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情感與智育的關係是:“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片土壤上,種子會萌發幼芽來:兒童邊認識邊幹得越多,對勞動快樂的激動情感體驗得越深,他就想知道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鑽研精神、學習勁頭也就越強烈。”這些研究和論述充分表明,學生積極、愉快的情感為學習成功提供了必要的熱情和願望。學生在愉快的情緒中學習,就會感到學習不是一件苦差事,學習起來思維活躍,效率提高,就越學越愛學。相反,畏難、緊張、壓抑、厭煩等情緒會極大地遏製學習的熱情,使人逐漸喪失求知欲,進而使學習效率降低。學校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於培養學生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學習,糾正和消除消極情感的幹擾,使學生學得更快更好。

解決中小學生的情感發展中的挫折問題是學校教育的一個現實問題,在教育指導過程中,要針對中小學中的不同情感問題,做到針對性與實效性相統一。

小學生的情感問題相對於中學生的情感問題要簡單,解決小學生的情感問題,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對於他們膽小、不開朗的消極情感,脆弱情感,教師、家長要耐心教育,使其知道任何事情都需要經過努力,克服困難才能成功,在學習過程中也是如此。同時給他們創造各種難度不同的學習環境,注意不要給他們太艱難的作業,不要讓他們每次都是失敗,以致喪失信心;也不要布置太容易的作業,這樣不利於養成他們克服困難的堅定意誌。要讓他們做些經過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作業,在此基礎上培養他們的健康情感。

第二、對成績優異的兒童表揚要適度,對成績差的學生不要給予太多的批評,要注意發現他們的長處和進步,適當鼓勵,增強他們的信心。

第三、對妒忌感很強的學生,教師,家長應加強教育,要求他們不要看到別人比自己好時就妒忌,而應該注意吸收其他同學的優點和長處,克服自己的不足和短處,逐步使他們意識到隻有虛心學人所長,努力補己之短,才有利於自己的進步和成長,才能始終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積極向上的情感。

第四、對小學生情感不穩定的特點,可通過有目的的長期的反複教育,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方法和豐富變化的內容,多方麵情感教育的積累會使兒童情感、性格上發生變化,逐漸轉化形成穩定的個性情感,原來不喜歡的活動可以變成他們喜愛的活動,原來不良的情感可以轉變為良好的情感,如責任感、樂觀、勇敢等。

中學生的情感問題因其特殊性、複雜性給我們準確判斷問題的類型和有效方法帶來一定的難度,而且伴隨著生理的成熟,自我意識發展,成人感表現得比較明顯,擺脫成人的控製心理日趨強烈,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但同時他們的社會性發展還比較慢,認識問題、處理問題還比較簡單,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以為是,因此在相當的範圍內教師和家長在適應其心理發展前提下,還要幫助指導其獨立性的發展,既不要保護他們過分的依賴性,也不要放任他們自由發展。培養他們心理的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主要從下麵兩個方麵加強指導:

第一、處理好中學生與成人的情感關係。這方麵家長首先要樹立自己作為成人的威信,同小學生相比,中學生開始更多的用批評的眼光來評價成人的言論和舉止。他們對成年人的社會地位、態度、品格要求大幅度提高,與此同時成年人對自己的言行、道德品質、責任感也應大幅度提高,也隻有在此基礎上,成人才能成為他們依賴的對象,尊重的榜樣,也隻有這樣,父母、教師才可能在孩子心目中享有一定的威信,才能具有教育、引導孩子的基礎;其次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成人要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興趣、朋友及與朋友間的關係,要了解孩子的喜悅和委屈,不安和憂慮,隻有了解這一切,一旦需要時才能及時給予他們幫助。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助於自己在同孩子的相互關係中采取正確的立場,達到交流思想、增進感情的目的。在這方麵非常重要的是不僅要注意個人的特殊性,而且還要注意共同的規律性和發育的年齡狀況;其三要尊重中學生的人格,尊重他們的人格能使您成為自己孩子真正需要的人。遺憾的是有些家長隻把這點理解為:在物質上提供保證,給予教育和防止發生不愉快的事兒。但是要成為孩子所需要的人就要同他們一起分擔憂慮和疑難、歡樂和悲傷,就要經常同他們“合拍”,敏感地捕捉他們情緒、情感上的微小變化,要能做到他們在有激動不安的情感問題時能向您尋求答案,能向您說出他們非常隱秘的、無法拿到人們麵前甚至不能同朋友討論的問題。實際上,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對成人的要求在情感上是矛盾的,一方麵他們渴望獨立自主,反對過分的管束、監督和不信任;另一方麵在遇到新的問題和困難時便感到不安和憂慮,等待成人的幫助和支持,但並不是所有的時候他們都願意公開承認這一點。因此,成人應該理解他們內心世界的這一複雜性和矛盾性,正是在這一理解的基礎上來建立與初中生的正常情感關係。值得注意的是中學生對教師、家長的某些疏忽和錯誤很敏感,他們直爽和真誠。如果我們家長、教師能誠懇地認錯,必要時請求原諒,那麼我們的威信絲毫不會降低。

第二、正確處理好中學生與同齡人交友中的情感關係問題。首先要全麵了解中學生交友的基礎。一般來講,中學生在交際關係中的交友基礎各不相同,有的是興趣愛好一致,有的是為了在學習上相互幫助或在課外活動中共同完成某些科技製作活動;有的是在班級工作中互相支持、協作,也有的是為閑逛、逃學、打架而結合在一起……所有這些都是形成某些人交友的心態,隻有了解他們交友的心理需求才能有利於我們有的放矢地促進學生積極的情感發展,克服不良情感的危害;其次遇到問題要耐心、細致地引導,切莫急躁。如何使學生從不自覺地交友上升到自覺的理性水平,這對發展積極情感至關重要,這不僅有利於提高交際中鑒別是非、美醜的能力,還將增強行為的自控能力,使學生在正常交友中體會到友情的溫暖和樂趣,建立起真正的友誼,從而產生愉快、友善、誠實、體貼他人、不自私的高尚情感;其三,對消極情感的產生要爭取做到積極的預防和矯正。前已述及中學生可塑性大,極易受到社會上某些不良習氣的影響,會給他們之間的友誼和情感蒙上一層“江湖義氣”的陰影,如教師、家長發現了這類不良情感的出現,則應通過各種工作強化集體觀念,淡化、消除小團體思想,讓他們更多地參加集體活動,在集體主義的氛圍之中,感受到集體給予他們的理解、關心、滿足,感受到什麼是積極的情感,從而促進這些學生情感的成熟,擺脫“江湖義氣”的影響,最終從正常的交友中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

青春期異性同學的交往是需要教師認真重視、正確處理的一個重要的情感問題。進入青春期的男女個體,由兒童期的疏遠向接近向往、依戀等情感方向轉變,這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發展現象。教師能否正確認識、對待這種現象,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極為重要。首先,教師必須掌握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及時對青少年進行青春期性教育。其次,要尊重、理解男女同學間的交往,切不可以隨意地冠以“早戀”的帽子。第三,即使是早戀,教師不要輕易地向其他人暴露,“尊重少年們隱秘的內心世界——這是正確進行情感教育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蘇霍姆林斯基語)更不能下“這是道德品質問題”的結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尊重、理解、關懷、疏導。第四、對麵臨複雜的感情糾葛而欲罷不能的學生,要給予具體的方法指導,使之轉移注意力,進行自我調節。下麵這幾種方法,可以嚐試:補償法——結交新朋友或用其它有興趣、有益的事情作為心理上的補償,發展個體特長和開展個體活動;移情法——注意力、精神轉移到學習或事業上;自我暗示法——學會自我控製,排除性欲衝動;升華法——以先進人物、英雄模範的榜樣激勵自己。四、學生意誌品質發展中的挫折問題及教育指導

1、中小學生意誌品質發展中的挫折問題

在“挫折理論及教育指導意義”問題中,已經就挫折問題的基本含義、特點做了分析解釋,指出挫折是一個人在要達到某種目標的活動過程中,因受外界或自身等諸因素的影響,不能使預定目標實現時所產生的情緒狀態。這種情緒狀態會導致個體的行為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或者是攻擊行為,也可能是消沉倒退反應,也可能是焦躁不安。無論是哪一種行為變化,它都是對個體的意誌進行一次洗禮,或磨煉。

中小學生的身心正處於發生發展過程中,在追求各種各樣的目標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總會在生活、學習,以及人際交往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使他們的意誌經受著風雨考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意誌力。

但是中小學生的成長過程除了具有積極的意誌品質一麵之外,還伴隨著消極的意誌品質的發展,它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比較嚴肅的話題,我們怎樣去指導解決中小學生中因不良因素影響所出現的消極的意誌品質,即意誌品質脆弱問題,這種脆弱具體表現在依賴性、衝動性、頑固性和執拗性等幾個方麵。

第一、意誌品質的依賴性問題

中小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心理狀態比較薄弱,表現出比較明顯的依賴性,凡事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意見,遇事不知采取什麼行動方式,表現出手足無措,沒有見解,甚至盲然。

這些表現很大程度上受我們的家庭教育不適當的影響。在我們的一些家庭中,由於家長在教育指導學生過程中采取的是過分地保護政策束縛了學生“手腳”,他們凡事采取包辦代替方式,對孩子不放心,總是借助自己的以往經驗去“避免”自己的孩子重犯類似的錯誤。他們還對社會不放心,缺乏對人的基本信任,甚至在學習方麵也是跟著聽課、陪讀,妨礙了學生身心的正常發展,當學生進入擺脫依賴需要獨立時,沒有順利地過渡。

此外,依賴性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學習上的依賴性,即過分依賴教師的課堂講解,而不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自己的大腦隻是教師講解知識的貯藏器,一旦脫離這種學習上的依賴關係,便不知怎麼辦好。這種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為主動性差,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甚至不能“舉一反三”,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最終會走進學習困難生的隊伍中去

第二、意誌品質的優柔寡斷問題

由於在一些學生的成長環境中缺乏“自我”培養、訓練,凡事不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做,即不是我們要做什麼事情,而是我們要求你去做什麼事情,致使一些學生處理問題不果斷,更由於我們成人的要求有時缺乏一致性,評價缺少客觀標準,更加強化了學生拿不準的行為傾向。我們發現有些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表現出兩種行為傾向:一種是患得患失、顧慮重重,對學習的結論和活動的預定目的遲遲不能決斷,或行動躊躇不知如何是好;另一種是在沒有充分的準備情況下便采取斷然行動,不計後果,冒失魯莽,這些都是意誌脆弱的表現。它會給學生的意誌行動帶來不良的後果,影響一個人心理的健全發展。

第三、意誌品質的衝動性問題

我們說,中小學生尤其是進入初中階段,他們麵臨著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擇時期,由於情緒的爆發性特征,表現在外顯行為的衝動性和不可約束性。這是因為這一時期的中學生因受情緒變化的影響,顯示出自製能力比較低。這種種動性還由於社會經曆短,意氣用事,導致對他人和社會的攻擊性,甚至容易為不良誘因幹擾做出違犯紀律和有礙社會的行為。所以,需要對學生的情感、欲望和注意等心理活動不斷加強訓練、指導,使他們養成“自製”的品質。